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教学创新

实现教学创新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使学生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和主动参与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应抓住关键,巧设问题情境,启迪思维,造成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其入“境”,使学生有不足之感和求足之心,从而愉快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因此,“尺”是测量的工具而不是长度单位。在《米的认识》中,探究新知部分,笔者放弃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的做法,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找到结论和方法。

构建自主课堂 实现教学创新——《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有感

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 易燕萍

美国学者里德利等人在《自主课堂》一书中,认为要形成自主课堂,造就自主学习者就必须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仔的《教育论》中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教师,在平常教学中,首先应关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是通过学生主动性吸收消化,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想方设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了主体性,学生就能掌握知识。离开和抹杀学生主体性的活动,就必然无教学效果,抹杀学生主体性,就谈不上培养学生创新,因为创新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为此,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在教学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1)新课的引入要注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2)新知的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创新,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新知的归纳概括要引导学生进行,并学以致用,使知识技能得到延伸和发展。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注意创新意识的培养。下面笔者就《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谈一谈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需要有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优美的思维环境,去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激发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为使学生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和主动参与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应抓住关键,巧设问题情境,启迪思维,造成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其入“境”,使学生有不足之感和求足之心,从而愉快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米的认识》开课时,笔者即改变过去由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引出新知识的老做法,而是问同学们:“平时同学们做作业、做卫生时是男同学的动作快,还是女同学的动作快?”男孩子们亮着嗓子说:“男同学快!”女孩子们也不甘示弱“女同学快!”“我们快!”“我们快!”仅仅一句话就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在同学们争论不休时,笔者拿出了一幅“我们爱祖国”的横幅,对他们说“你们瞧,老师这儿有一幅横幅(两米长),我们请男、女同学代表比赛量一量,看谁的动作快。”语音一落,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伸到了我的面前,笔者请了两位女同学和两位男同学上台来,并有意给女同学一把1米长的尺,给男同学一把20厘米长的尺。比赛开始后,女同学只接力量了两次就量完了,而男同学接力量了十次才量完。当笔者宣布:“女同学取胜!”男同学都不服气,纷纷提出“比赛不公平”、“不公平”。在课堂气氛再次掀起高潮时,笔者问同学们:“为什么你们觉得比赛不公平?”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尺的长短不一样”,“尺长的量得快”“我们用的尺短,所以量得慢”。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量一段较长的距离,尺的长短与量的次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后得出“一段较长的距离,用长尺量,量的次数少,所以量得快。”我再问:“你们说的‘十个尺长’比‘两个尺长’的长度长,对吗?”学生又通过积极讨论,得出它们的长度一样长。因此,“尺”是测量的工具而不是长度单位。“长尺”的长度是1米,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米”。由此引出课题:米的认识。此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兴趣盎然,全身心地参与探求新知的学习活动。

二、鼓励创新,探究新知

从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看,学生的自主实践,是探究新知的有效途径,并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力也是老师始料不及的。在《米的认识》中,探究新知部分,笔者放弃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的做法,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找到结论和方法。

在教学米与厘米的关系时,笔者鼓励学生自己探究米与厘米的关系,学生经过相互讨论得出如下三种方法:(1)用20厘米小米尺接力量,量5次,5个20厘米就是100厘米;(2)10厘米,10厘米地数,10个10厘米就是100厘米;(3)直接在尺上读出100厘米;都证明了1米=100厘米。对学生不同的想法和解法,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鼓励学生只要肯动脑筋、动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笔者又提出“怎样记住1米有多长呢?”此时,学生已有前一次成功的经验,情绪高涨,纷纷动脑动手,相互合作,不仅想到可以将米尺横着举起,看两臂张开多大的距离正好1米;还想到可以将米尺竖立在地面上,一端着地,看另一端对着身体哪个地方,这样一端距离也正好是1米;还有同学想到用手一拃10厘米,量10次的长度也正好是1米。方法非常巧妙。学生在时间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力简直让人兴奋不已,原来他们那小小的脑袋装着这么多新颖、奇特的想法呀!

三、拓展思维,自主实践

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求将数学学科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在《米的认识》一课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笔者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在为学生介绍各种测量工具后,让学生凭借自身生活经验,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恰当的测量工具,如:“老师要做一件新衣服,量腰围用哪种尺量最合适?”学生回答:“软皮尺可以围在身上,用它量的尺寸准确。”笔者又问:“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学校操场的长度用哪种尺量合适呢?”学生又说:“用圆盘皮卷尺量,因为他的长度最合适。”笔者还设计了同位合作量出蓝、绿、橙三种彩带长度活动,让学生选择工具和测量方法。学生大胆创新,想到了可以用20厘米长的小米尺接力量1米长的蓝色彩带;将橙色彩带先折叠,量出长度为1米,再用1米×2=2米;量110厘米的绿色彩带时,有的同学折叠量、有的同学用厘米作单位量,还有的同学先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剩下的部分用小米尺量,得出10厘米,彩带总长110厘米。这样同学相互合作,将所学的知识加以拓展,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锻炼,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归纳概括、学以致用

新知识全面掌握的过程中有一个归纳概括,深化认识的环节,这一重要环节是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知识结构的一个“组装工程”是教学工程中重要关键的一环。通过归纳,学生才能获得新知,发现规律,举一反三。

在《米的认识》中,归纳时,笔者让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从游戏比赛中你知道了什么?(2)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你怎样知道的?(3)1米有多长?(4)我们认识了哪些测量长度的工具?怎样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5)在实际测量时,我们可用哪些方法?学生通过讨论,根据问题一步一步概括,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创新是目的。教学时,笔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课中所有的答案结论都是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自动学习、自主探究、积极实践所得。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了,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提高了,每次下课后学生还要围着笔者,提这样那样的问题,告诉笔者,他们又有哪些发现,他们又发现了什么样的规律。从实践中,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具有创造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