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实验中的权威性

教师实验中的权威性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学家米尔格莱姆进行此项实验时,告诉被试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惩罚对学习的影响。每组实验有两个被试,通过抽签,决定其中一名扮演教师,另一名扮演学习者。米尔格莱姆所设计的这个实验就是经典的服从实验。米尔格莱姆曾要求一些大四学生和精神病医生对可能继续实施电击直至最高水平的“教师”的百分数进行预估,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少数人才会狠心地这样做。

一位教师发现上课时举手的学生很少,于是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在上课时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但效果并不明显。一次,在学生的一篇周记中,他偶然发现了学生举手少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学生在周记中写道:“老师一直鼓励我们上课要举手发言,我是很想举手回答问题的。但我一看我们的语文课代表很多时候都不举手,我有什么资格举手呢?”原来,很多学生在举手之前都把目光先瞄向语文课代表,他们认为,在语文课上,语文课代表是“权威”,课代表都不举手,他们就可以理所当然地不举手;或许学生还会这样想,如果课代表不举手而自己先举手,可能会被同伴笑话。

这个事例说明学生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社会的一员,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权威”。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权威”无处不在,学生的权威不仅包括课代表,而且包括教师、家长以及取得重要成就的专家。

权威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影响呢?人们是否会对“权威”绝对信任呢?是否会完全按“权威”说的去做呢?是否会认为“权威”是神圣的,“权威”的命令就应无条件接受呢?196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莱姆进行的一项服从实验,就是为探讨这些问题而设计的。

一、实验目的

探讨个人对权威的服从情况。

二、实验过程

心理学家米尔格莱姆进行此项实验时,告诉被试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惩罚对学习的影响。每组实验有两个被试,通过抽签,决定其中一名扮演教师,另一名扮演学习者。然后,实验者把这些被试带进相邻的两个房间,在其中一个房间,用皮带把学习者固定在椅子上,并在其手腕上接上电极。

实验的程序是这样的:首先,那位教师向学习者大声朗读成对的词;然后念一组词中的第一个词,让学习者尽可能地回忆每对词的搭配,并在教师所念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正确项。学习者选择答案按下按钮,教师桌上的指示灯随即亮起。每当学习者选择了错误的答案,老师就摁动开关,给他一个电击。电击从最低的水平开始,并随着学习者出现的差错的增多,教师要对学习者实施一个逐渐增强的电击。

米尔格莱姆所设计的这个实验就是经典的服从实验。实际上,实验之前的抽签只是一个形式,因为其中的学习者事实上是研究者的助手,是假被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被试。事先已进行设置,无论怎样抽签,这个真正的被试都注定要扮演教师。

研究者事先通知说:“尽管这些电击可能是极为痛苦的,但不会导致对身体组织的永久性伤害。”研究者事先按照电压的大小(从15伏到450伏),在每一个开关上依次标上了电击强弱的提示标记:轻微电击、中等电击、危险电击、极危险电击等。为了使真被试(教师)对“即使很轻微,电击也会使人感到难受”有一点体验、有一个印象,研究者让每一位参加试验的真被试(教师)在实验开始前都先尝试了一次45伏的电击,其实,这是在实验过程中那可怕的电击装置产生的唯一的真的电击,而每一位学习者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次都不曾受到过电击伤害,包括这个45伏的电击。

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者故意多次出错,教师指出其错误后,随即给予一次电击,而且实验还规定,学习者每错一次,教师就必须增强一级电击强度。到75伏的时候,学习者发出了呻吟声;到120伏的时候,他喊出声来,说电击已经使他非常痛苦了;到150伏时,他喊叫起来:“放我走,我不想试了!”每当教师动摇时,站在他旁边的研究者都说:“请继续下去。”到180伏时,学习者大声喊叫起来:“我疼得受不了啦!”到270伏时,学习者声嘶力竭地叫起来,后来“疼得”猛击桌子,踢打墙壁。每当教师犹豫不决时,研究者就会在一旁严肃地说:“实验必须进行,你有必要继续,你必须继续。”

在多次实验中,大多数情况下,实验室里的气氛十分紧张,经常会看到受试者(教师)有出汗、颤抖、口吃、紧咬嘴唇等情形。如一位成熟的、开始很有自制力的成年人,进实验室的时候满脸微笑,十分自信。在实验的20分钟时间里,他变得颤抖、口吃起来,情绪非常紧张……也许,他已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最终他还是继续对实验者的每一句话作出反应,一直执行着“权威”的命令,直到最后。

当然,学习者的表现都是事先排练好的,在实验过程中他根本没有遭受到任何电击。米尔格莱姆实验的真正目的是:了解在什么程度上被试会拒绝继续实验,从而表现出对“权威”的拒绝。米尔格莱姆曾要求一些大四学生和精神病医生对可能继续实施电击直至最高水平的“教师”的百分数进行预估,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少数人才会狠心地这样做。

三、实验结论

实验的结果却出乎意料,在实验过程中几乎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真被试在上述情况中表现出对研究者指令的完全服从,他们对不断出错的学习者逐级提高电击水平,直至对学习者实施了危险电击。

从实验中我们不难发现,“权威”是具有权威性的,即使是面对学习者的痛苦,“教师”仍然会服从“权威”的命令。诚然,“教师”可能会有一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不能使他们一错再错,通过惩罚希望他们能记住教训而进步”的想法。但毕竟,实验中学习者的表现是难受、痛苦的,反应是非常强烈的,大部分“教师”却没有心慈手软,没有表示拒绝,也没有征求意见要求变通,表现的是绝对的服从。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权威”并不一定代表真理,而又恰恰容易被当成真理。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就要提倡民主,尊重事实,以免陷入这个误区。

例如,在学校中,教师虽承担“传道、授业、解惑”之神圣职责,但不能以“权威”自居,而应与学生平等相处,应一起探讨、辩论;教师进行启发诱导,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不一定就绝对正确,学生可以质疑,这样就既能教学相长,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又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不落俗套,敢于想象,敢于创新,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尤其是提倡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学生的质疑态度本身就值得肯定,学生的自信心也需要培养,而尊重学生个性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和谐宽松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与社会中存在众多有形、无形的“权威”,教师与家长应使孩子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无论是对于光环笼罩的名人,还是对于威震四海的权威,都要冷静对待,既要尊重他们,又要不卑不亢,能够理智地分析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地人云亦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