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其他论著中的相关研究

其他论著中的相关研究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实施普及义务教育时,还应考虑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在我国现阶段,应积极发展初中后的职业教育。目前在城市高中走向普通化,在高中的普通教育基础上发展职业教育等等。所以,应该把那些没有升学的义务教育毕业生看成是“准职业人”,并加强对其进行职业教育是当务之急。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于城市,学者们和关心农村教育的人士都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从不同视野对农村教育问题进行了剖析,他们把农村义务教育归结为经济发展中的贫困问题,要靠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来解决。甚至从教育体制与机制不合理等不同角度分析,认为应切实改变现有的教育体制、教学体制、课程体制、管理体制、师资管理体制、评价体制等。也有人认为,直接导致农村学校学生大量辍学的原因是:办学条件差、课程缺乏适切性、初中毕业后出口小、学校生活单一及管理模式僵化、家庭原因、学校布局不合理导致学生上学困难、教师素质低下等。〔11〕杨东平教授认为,看待义务教育问题要超越中国教育改革的“财政视角”,从教育公平的理念上来分析,并不存在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应的必然教育政策,但不同发展阶段各级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益不一样,即教育公平的重点层面不一样。现在,许多学校收费是学校自身的自救,而不是为学生的发展,这是造成当代教育研究的财政视角,导致人们对很多教育的突变失去了价值判断力〔12〕

显然,学者们从维护社会秩序或者是从保障人权出发来研究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性的,他们在谈到教育公平时大多把它和效率联系起来,说明“公平—效率”成为最强势的主流话语和问题。我国之所以选择精英主义道路是为了建设的效率,使国家更快、更好地发展,以先发展的地区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也有学者认为,公平是独立的目标,独立的领域,是独立于效益之外的问题,公平和效率不必然构成一对问题。公平源于天赋人权,是先验的价值。谈及公平就涉及效率,这是一种思维定势。〔13〕也有学者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没有予以必要的、起码的说明。效率不是更重要的目标,公平的对立面是不公平。〔1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首先起源于经济领域,逐渐将这一提法泛化并覆盖非经济领域,更是犯了以偏赅全的错误。社会的各个领域有着不同的分工,像经济领域自然应是以经济效益为重要的目标取向,而非经济领域则应当是以社会效益为重要的目标取向。一旦将不同领域的目标取向搞混,整个社会便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程度不同的无序状态,社会的正常运转与健康发展会深受影响。这一提法忽略了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社会中的任何一个层面或环节如若脱离其他层面或环节的有效支援就无法存在与发展。因此,不存在单方面突进、单方面长足发展的可能性。发展是社会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如政治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事业、社区等的协调并进与全面发展,发展是整体有机的推进。社会中任何一个层面、任何一个环节的迟滞都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发展的速度、规模及效益决定于发展过程中最快的那一个层面与环节,倒不如说是决定于发展过程中最迟缓、最薄弱的那一个层面与环节。在教育领域,公平属于教育学本体的话语,是属于“权利还是特权”(仍是社会权利的范畴)的矛盾,同时也属于教育内在的问题,主要是指“平等—优秀”的矛盾。它强调的是社会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虽然对有关农村义务教育里是否可以进行职业教育的研究文献不多,但观点很集中,一种是赞成,高度评价利用初中阶段渗透职业教育的生产性、效用性;另外一种是批判理论学家的反对,从注重权利关系的平衡、社会公正、个体的充分发展、民主和交流来看待义务教育里的职业教育的意义。这些价值观是区分这两种理论明显的分界线。然而,把这些理论运用在特定经济事实时,它背后的价值体现出基于它们的价值观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对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实施普及义务教育时,还应考虑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在我国现阶段,应积极发展初中后的职业教育。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分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也是按一定顺序发展的,最初是普及小学的普通教育,而后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初中程度的职业教育,再使初中程度的职业教育改为普通教育,而后在高中阶段发展职业教育。目前在城市高中走向普通化,在高中的普通教育基础上发展职业教育等等。〔15〕或者在城乡现有教育制度下进行“普职分流”,例如,2+1模式,2.5+0.5模式,3+X模式,以及全程渗透模式等的职业教育,降低了国家统一的“普九”质量标准,将农村初中视为农村儿童一生的最后阶段的教育。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的普职分流是许多国家的惯例,但是我国的分流仅仅限于农村,这是明显的不公平现象。同时指出,我国农村进行的“三教统筹”进入了发展的误区,不应该把这一政策作为农村教育改革长期发展的策略,也不是所有农村地区都必然开展的一项改革措施,而应结合农村的实际进行“多教结合”,才能促进农村的发展。〔16〕“国家要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形式上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在农村不允许初中阶段搞什么‘三教统筹’和‘学生分流’,要让农村初中学生集中精力学好国民基本素质教育阶段的各种知识,要让农村初中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完整的国民素质教育的课程,而不是额外附加的所谓生活知识和生产知识,我们认为,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的应有之意。”〔17〕如果非要“分流”,按照国际惯例,定“要体现在初中阶段教育学校类型的不同上,即小学毕业后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均通过一定的筛选机制,将学生分流到不同类型的初中就读,以适合每个儿童的天性,而在普通初中里面则不宜再分流了”。〔18〕

有学者指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渗透职业教育,意味着在农村受教育者中推行过于具体针对性的职业教育,这隐含着将一部分人固定在某个阶层的假设,这势必影响农村和农村受教育者未来的长远发展,也与中国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长远趋势相背离。认为要慎提“职业教育”,重要的是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与现代化。〔19〕与此相反,对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持赞同意见的学者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赞同在普通初中同时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确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20〕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生产率,有利于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所以,应该把那些没有升学的义务教育毕业生看成是“准职业人”,并加强对其进行职业教育是当务之急。〔21〕

不过,许多支持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的学者从政策的角度出发,认为扩大对口招生有利于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22〕我国的职业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必须使这三个层次的职教相互沟通、相互衔接。没有初职、中职与高职的沟通与衔接,这个体系就不是完整的,就等于宣布初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这既不利于初职教育的建设,也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建设,更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总是把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读大学看做是唯一成才的途径,看不到接受职业教育成才的前景。其原因就在于国家尚未建立一个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的立交桥式的教育制度,使初等、中等职业教育变成了终结性教育。而许多家长正是看到职业教育这一特性,才不愿让孩子上职业学校,致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造成“普高热”不断升温,中等职教的招生、办学受到很大的冲击,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他们认为要搞好职业教育,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世俗看法,因为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同样是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不是教育中的弃儿。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就业市场更具适应性和竞争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特别是本地实际联系密切,与劳动力市场衔接最紧密,更容易了解和预测市场,能够提高办学竞争力;其次,要建立健全劳动就业制度,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充分就业,这是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最后,则应改革考试制度,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育评价制度。职业教育既要满足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不能以同一个标准来要求具有不同特点的教育,既不能用普通教育的评价标准来套用职业教育,也不能用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来套用普通教育。目前,普通教育的评价标准已经形成,关键是要建立起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标准,还职业教育以应有的地位,丰富和加深人们对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处于困境之中。一方面,农村教育存在着职能困境,即从实现官方和民间的教育意图来说,它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另一方面,农村教育存在着生存困境,即在我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中,农村教育事实上是农民办,没有获得真正的国民教育待遇。从制度层面看,农村教育困境问题,必须放在城乡教育二元对立的背景下来分析。我国城乡教育的差异,除了地域性差异外,更多是一种制度设计上的等级差异,即城乡教育区别对待,这是一种变相的双轨制。从制度伦理的角度分析,城乡教育双轨制在利益分配上的指导思想是优势群体优先,这是一种不公正的制度安排。当前,应在公平正义原则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我国国民教育体制,切实消除城乡教育双轨制,一方面,倡导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给予农村教育以国家公共事业的身份和待遇,落实政府全力举办农村教育的责任,推行国民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促进城乡教育入学机会平等、教育财政平等、教育条件平等和成功机会平等;另一方面,要特殊优待农村教育,在财政和人力等方面,优先考虑和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提供各种专项扶助,以便切实缩小城乡教育差距。〔23〕

职业教育是以普通人民大众为对象、以解决生计问题为目的的教育。对于农村的基础教育而言,究竟是更多地发展一般的普通教育,还是更多地提供职业因素的教育。对这个问题我们看到了学术界截然不同的看法。反对在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的观点认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应该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一样,实施相同的普通教育,贫困地区的儿童和学生应该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儿童与学生一样,享有通过学习这些普通教育的课程和知识,并通过统一形式的考试获得接受更高一级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比较宽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这种做法对于农村的儿童和学生来说,也是比较公平的。不能因为农村相对贫困而提供质量和水平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低标准的基础教育。因为在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下,这意味着学生将来很难获得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必然会进一步拉大城乡之间在升学上的差距,以至于最终会导致经济差距的进一步加大。赞同在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的观点认为,上述观点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却是不现实的,是盲目追求绝对的公平,实质上反而是更加的不公平。因为,如果只注重追求城乡儿童的教育机会的公平,忽视农村儿童义务教育后的无法升学和就业问题,则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相反,在农村应该为儿童和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提供能够适应他们将来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因为农村的经济文化资源十分有限,在农村实施一般的普通教育,由于这些地区整体的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差,基础教育的质量比较低,这些学生中学毕业以后,往往不能得到上高一级学校的机会,能够上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而对于农村的青少年来说,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的是为他们提供将来能够谋生的实际的技能,包括在农村和进入城市发展过程中比较实用的各种技能。在某些农村贫困地区,一些儿童和青少年之所以辍学,或者不愿意上学,常常也与这种学习的东西与他们将来发展没有实际联系有关。提倡在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的观点认为,普通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不矛盾,两者可以相互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的思想就是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化满足农村学生的知识需求,使学生看到学习的实际用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24〕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时间是一定的,职业技术内容的教育时间多了,基础教育的时间必然减少。如何在保障学生打好文化知识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引入职业教育的内容,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著名学者谢维和教授认为,从理论上分析,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们也都的确存在一定的弊端和问题。从实际出发,一般的普通教育确实存在对他们近期发展不利的现象,最后上大学的只是极少数。而职业教育也不利于他们长远的发展,而且是不公平的。但是这种职业教育的结果却是实际有益的。在农村地区进行何种内容的义务教育形式,成为农村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两难选择。农村义务教育的选择问题是从现实中引发的,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义务教育必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通过多种形式才能使农村大多数学生受益。而目前在我国农村进行这种不同于城市的义务教育关乎学生未来的后继教育的选择问题,如果仅仅强调义务教育的同一性和统一性,否定客观上存在的差异性,片面追求所谓同一且平等,势必造成农村学生大量失学和辍学,从而使他们的未来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到底进行普通的义务教育,还是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就渗透职业教育,这是一个性质不尽相同的两难选择。〔25〕

注释

〔1〕[瑞士]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130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2〕[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14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16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5〕宋恩荣编:《晏阳初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6〕曹锦清编选:《梁漱溟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7〕田正平、李笑贤编:《黄炎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8〕熊贤君:《千秋基业——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成有信编:《九国普及义务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0〕王英杰、曲恒昌、李家永著:《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1〕袁桂林等:《农村初中辍学现状调查及控制辍学对策思考》,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2)。

〔12〕杨东平教授于2003年12月2日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所做的“教育发展的价值导向”讲座上的观点。

〔13〕杨东平教授于2003年12月2日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所做的“教育发展的价值导向”讲座上的观点。

〔14〕吴忠民,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www. sannong. gov. cn,2004-6-21。

〔15〕袁桂林:《在农村实施多教结合与两教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考》,载《现代教育科学》,2002(2)。

〔16〕袁桂林:《农村教育的三个误区与三个重点》,载《中国教师》,2004(12)。

〔17〕袁桂林:《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载《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6)。

〔18〕袁桂林:《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载《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6)。

〔19〕孙琦、刘彦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的思考》,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20〕余在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载《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5)。

〔21〕高海林:《农村义务教育中职业教育内容的渗透》,载《职业教育研究》,2006(4)。

〔22〕任会兵、李文鹏:《利用对口升学政策优势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载《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23〕王本陆:《消除双轨制: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伦理诉求》,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4〕谢维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两难选择》,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2003-8-22。

〔25〕谢维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两难选择》,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2003-8-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