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展行动研究时,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需要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综上所述,行动研究可用于小规模的心理与教育实践活动;适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可作为某些问题的教育补救措施;还可用于提高教师和专业研究者的业务水平等。对行动研究的进一步探讨和应用,需要专业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携手努力。

在介绍行动研究的界定与特征之后,接下来应探讨如何开展行动研究的问题,包括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运用要点、适用范围与运用条件等。这些都是本节涉及的内容。此外,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本节还举一个应用实例加以说明。

一、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

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7.分析问题、收集资料、明确问题 在这一阶段,需要对实际发生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根据收集的资料对问题作出进一步的确认。

2.制订计划 在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已具备的理论知识,对研究过程作一个详细的计划。

3.根据计划采取行动,并在行动中进行评价 注意根据评价和反馈对行动适时调整,一旦出现正反馈信息就将其立即应用到教育实践中,以产生良好的影响。

4.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和进一步调整,计划下一研究过程 由于教育实践是一个受较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的过程,因此需要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行动的背景和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察。在反思的过程中,注意对自己的实践和行动作批判性的思考,通过思考提高行动的质量。最后,注意对所有研究资料作必要的整理,为研究的下一个循环和下一个研究作积累。

从上述步骤可见,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实际上贯穿了整个研究过程,因此许多研究者把这一步工作放到了行动研究的不同阶段加以强调。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这个程序,我们要以一种动态的眼光来灵活看待,理解每一个步骤在整个研究中的位置并不是固定、僵化的,研究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如果忽略了这种灵活性,行动研究的精髓也就丧失殆尽了。

二、行动研究的运用要点

开展行动研究时,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需要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方法运用方面,应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要考虑以下问题,并应将它们逐一列出,包括:教育实际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与该问题对应的有关理论有哪些?应该改变哪些方面?改变的可能性有多大?哪些人将会受到影响?就该问题,应该和谁商讨?就这些问题列出清单,可以帮助研究者进一步确认问题,为下一步收集资料的工作奠定基础,提供线索。

2.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收集到的资料以文字或声像形式加以保存,不能仅靠研究者自己的记忆。收集资料时应注意的问题包括:(1)收集与问题发生情境有关的一切材料;(2)将自己的观点、想法仔细记录下来,同时还要记录与他人讨论的情况以及讨论后自己的心得、体会;(3)设计调查问卷,问题形式可以是开放式的或封闭式的;(4)针对该问题,与有关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各种观点和看法;(5)在交谈和会议讨论过程中使用录音机进行录音,以便记录和事后反复收听,从而可对该过程作出分析、说明;(6)将会议记录和交谈记录交给相关人员查阅,请他们对记录进行确认或修正;(7)对一个问题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等。一般而言,在一个行动研究中至少选用三种方法,以便进行分析、比较。由于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局限,多种方法并用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最终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结果。

行动研究中可采取观察、访谈、问卷等各种方法,读者可以参见本书其他有关章节。

三、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与运用条件

(一)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

由于行动研究的出发点就是要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它比较适用于解决心理与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行动研究的灵活性较大,不对研究条件进行严格控制,对研究的外部效度不作过高要求,因而它更适用于小规模的教育实践活动。

同时,由于行动研究不像大多数理论研究那样需要对实验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对各种因素要作事先的、全面的考虑,行动研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边计划、边执行、边修改。因此,行动研究可以作为某些教育措施的补救手段,对某些问题进行再研究。

由于行动研究是由实际工作者参与的研究,他们或可独立进行,或与同事交流,还可与专业研究者合作,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在自己惯常的工作环境中,以一种新的身份、从新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考察和有效解决,这对提高实际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将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同时,由于专业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弥补了专业研究者实际经验的不足,也帮助了专业研究者的学习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行动研究可用于小规模的心理与教育实践活动;适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可作为某些问题的教育补救措施;还可用于提高教师和专业研究者的业务水平等。

(二)行动研究的运用条件

行动研究除了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之外,还有相应的运用条件。它对研究的应用者即实际工作者,提出了一定要求。

首先,实际工作者对心理与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要有一定的了解。实际工作者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心理与教育理论水平,才能对实际问题有足够的认识。教师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基础,便于及时、深入地发现教育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教师、实际工作者对工作的热情和负责任的态度是更为重要的条件。只有教师、实际工作者对工作保持高度的敏感,才能在细微中发现重大问题;而对工作的热心、责任心又能帮助激发教师和工作者的主动性、创造性,这些都是进行行动研究的研究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在行动研究中,教师同时担当了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这个双重角色的身份要求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发现问题、制定计划,到实施计划、评价反馈,直至最后环节的反思和批判,每一步都要凝聚教师的积极思考和行动。

虽然行动研究为解决心理与教育实际问题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形式,但要通过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参与,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让其真正发挥效力。对行动研究的进一步探讨和应用,需要专业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携手努力。

四、行动研究应用实例

行动研究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对幼儿、青少年和成人的教育活动中,解决教育实际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由于篇幅所限,在此我们仅举一例加以说明。

某幼儿园教师经自己实际观察和查阅有关理论材料后发现,幼儿的友好行为与其同情心有很大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为了增加幼儿友好行为的出现频率,该教师计划通过培养幼儿的同情心来达到增加其友好行为的目的。该教师将他所在班的20名幼儿作为实验对象,以给幼儿讲故事等方法作为实验干预手段,针对幼儿的同情心进行单组前后测实验对比。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1.在实验干预前,对幼儿的同情心进行前测。教师选取某标准化量表对幼儿的同情心进行测评。

2.对幼儿进行两周的实验干预,教师每天给幼儿讲一个有关故事进行情感教育,并让幼儿就故事内容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

3.第三周用同一量表对幼儿的同情心进行第二次测定。

4.对实验前后的测定结果选用恰当的统计分析进行比较。

5.两周后再次测定幼儿的同情心状况,若有必要(如此时发现幼儿的同情心状况又恢复到实验处理前的水平),对实验处理方法进行改进,如带领幼儿参观有关展览、听榜样人物讲述自己的事迹等,重复上述有关步骤并进行下一循环的研究。(王坚红,1991,pp.185~186)

上述这个实验也可做分组的处理,如教师可将班上20名幼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名幼儿。进行实验处理前对所有的幼儿用同样的工具进行同情心的测定;然后将第一组幼儿作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实验处理,而对第二组幼儿进行实验干预。进行为期两周的实验后,对全体幼儿用同样的工具进行第二次测评,将两组幼儿两周前后的得分进行组间比较和组内比较,即对第一组幼儿两周前后的得分情况和第二组幼儿两周前后的得分情况进行自身的对比,对两组幼儿两周前的得分和两周后的得分进行相互比较。对这种实验处理需要说明的是,教师要给予全体幼儿同样的受教育训练的机会。在这个实验结束后,若训练结果明显,则可将实验处理进一步应用到第一组幼儿身上;若结果并不明显,也应尽量对全体幼儿进行同样有益的教育,同样要给第二组幼儿讲故事、做游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