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的发展的国际趋势

职业教育的发展的国际趋势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重要奠基倡始人。黄炎培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数十年,影响很大,对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和理论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清政府1906年承认教会教育在中国取得合法地位,教会学校发展很快。

第三节 各级各类教育

一、学前教育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幼儿教育思想的传入,两次学制改革重视女子教育并兼及学前教育,使学前教育机构正式纳入学制系统,学前教育比清末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北京及诸多大中城市也出现了一批学前教育机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923年陈鹤琴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和1927年陶行知创办的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认为幼稚教育是儿童的基本教育,是健全人格形成、人才培养和一切教育的基础。他针对当时幼稚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活教育”的思想,随后开展了“活教育”的实验。他认为活教育就是要把幼稚教育变成前进的、自动的、有生气的教育。为了实现“活”教育培养具有健全的身体、建设和创造的能力、合作的态度和服务的精神的“现代中国人”的目的,以大单元和活动中心为原则编制和实施包括健康、社会、自然、艺术、文学等方面活动的“五指活动”课程,教育方法突出“做”,采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综合教学法。

二、初等教育

清末民初新学制的建立推动了初等教育的发展。全国小学校数和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到抗战前,小学教育平稳发展。其重大事件是普及义务教育的提倡和推行。南京国民政府先后颁布很多法令、规程、方案、计划,规定了义务教育的修业年限、实施措施和步骤。同时,很多教育家也发起了推行普及教育,著名的有晏阳初开展的平民教育、陶行知开展的生活教育以及雷沛鸿进行的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等。

三、中等教育

在普通中学教育方面:民国初年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推动了中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全国中学数量和中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南京国民政府自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0年间,对中学教育进行了大量改革,通过废除综合中学制、取消学分制、取消选修科目、缩短修业年限等措施,使中学教育获得了更快的发展。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确立“战时当作平时看”的方针,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一是创设国立中学,收容沦陷区流亡师生;二是实行中学分区制;三是推行中学一贯制实验;四是颁布《青年训练大纲》和《训育纲要》,加强对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训练。

在中等师范教育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初期,随着“乡村师范”的大量涌现和“综合中学制”的废止,中等师范教育出现了第一个发展高潮。抗战期间,尽管师范教育屡遭挫折,但恢复迅速,并出现了第二个发展高潮。

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比较迅速,一是改实业学堂为职业学校;二是颁布职业学校法令,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三是涌现了“盛极一时”的职业教育思潮;四是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五是建立了国立职业教育制度;六是内地职业教育得到较大发展。

这一时期职业教育中最著名的是黄炎培等人在1918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重要奠基倡始人。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即“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他认为不能就教育论职业教育,而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大职业教育”的思想,主张职业教育必须做到“手脑并用”、“教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并且把“敬业乐群”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黄炎培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数十年,影响很大,对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和理论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高等教育

北洋政府前期,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由于试行大学区制,若干省区出现了大学合并的趋势,所以高校中的国立大学数曾一度有所减少。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损失巨大而且饱受迁徙之苦。抗战期间,高等教育迅速恢复并有较大发展。

五、留学教育

民国时期留学教育的突出事件是“庚款留学”、“留法勤工俭学”。1908年,美国为加强对华影响,在国会正式通过将庚子赔款剩余部分本息退还中国,作为中国选送学生留学美国和创办清华学堂的经费。1924年,又决定全部退还庚款,“用以发展中国之教育及文化事业”,英、法、比、荷诸国也相继仿效,从而形成了西方列强利用庚款在中国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庚款兴学”,由此形成留学热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协约国劳力紧张,许多中国贫寒学子走上了出国打工留学的道路,形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留学教育出现了“退潮”。原因是政府严格控制留学教育,严定选派资格;后日寇入侵使留学教育蒙受挫折,求学者无力外出,归国者谋业困难;内战导致财政紧张,庞大的军费开支使留学教育经费日益不敷分配,以致1948年1月宣布停止留学教育。

六、教会教育

清政府1906年承认教会教育在中国取得合法地位,教会学校发展很快。民国初年,为了发展在华教育事业,成立了“全国基督教教育会”,后改名“中华基督教教育会”,教会教育更加有组织进行,学校数和学生数猛增。进入20年代以后,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反对教会教育。促使北洋政府于1925年颁布了《外国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方法》六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1927年教育部颁布《私立学校规程》,规程在上述六条基础上,对教会教育的发展作了更严格的规定。抗战胜利后,中、美签定“美国在华教育基金协定”以及共同组织“中国农村复兴联合会”等机构,又再次扩大了西方列强的文教入侵规模。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算彻底收回了教育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