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纳米材料与技术潜在的伦理风险

纳米材料与技术潜在的伦理风险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1世纪第一个10年,是大连理工大学全力推进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10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学校促进学科建设与结构调整,实现理工文管法多学科交融渗透、综合发展的重要方面。2001—2010年全校国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数量统计见下表。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21世纪第一个10年,是大连理工大学全力推进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10年。在此期间,学校把握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设高水平大学等重大机遇,通过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学校“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发展成效逐渐显现,为实现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学校促进学科建设与结构调整,实现理工文管法多学科交融渗透、综合发展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学校将文科发展纳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之中,投入专项资金进行大力扶持,以高层次科研项目为纽带,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力量,以课题带动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提高了学校文科的整体科研水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得到了稳步发展。

一、文科总体情况

现有文科教师544人,其中教授101人,副教授168人,讲师240人,助教17人;博士165人,硕士270人。现有文科科研部门6个:管理与经济学部(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图书馆。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哲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现有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科技伦理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科技产业创新与创业研究基地、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基地;院校研究(IR)重点基地;大连社科研究基地4个:科技伦理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经济研究中心、金融风险与系统评价管理研究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自2001年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2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项目经费50万元),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54项,省市级项目千余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3项,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48项,大连市社会科学奖百余项,涵盖了文学、哲学、法学、经济、管理等15个学科,培养和带动了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队伍,推动了我校的科研发展和学科建设工作。2001—2010年全校国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数量统计见下表。

2001—2010年全校国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数量统计

学校立足研究优势,开展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发展决策服务的应用对策性咨询项目,“十一五”期间签订纵向合同类项目108项,横向合同100余项,经费合计达到1300多万元。

经过多年努力,2010年,我校文科(不含自然科学基金)纵向科研总经费首次突破1000万元。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学校作为理工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具有鲜明的文理交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具有40年发展历史的科学知识图谱与知识可视化技术研究和近年来异军突起,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的纳米科技伦理研究。

1.科学知识图谱与知识可视化技术研究

学校是最早把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学引入大学的中囯重点高等学校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进行科学学、科学计量学与科技管理学的研究和教学。1984年建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科学学教研室,2002年设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科学学与科技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2005年成立了“985工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暨辽宁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伦理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中心,并创建了网络—信息—科学—经济计量实验室(WISE Lab),重点开展科学知识图谱、知识可视化技术及科技前沿、科技管理的研究。

这个实验室作为国内第一个开展科学知识图谱与知识可视化的研究机构,依托国内唯一的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博士点,科研力量相当雄厚,拥有一支以“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信息可视化专家陈超美教授,“海天学者”特聘教授、德国科学计量学家H.克雷奇默教授,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学科带头人刘则渊教授和王续琨教授为领军人物,中青年学者为骨干,大批博士研究生为基础的学术团队;已形成以科学知识图谱与知识可视化技术为基础,科学学理论与科学知识体系、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管理、科技进步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科学计量学与科技政策等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科学计量学博士;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科技部、教育部、辽宁省等各类基金项目或软科学研究课题10多项,大连市重点软科学项目4项,外省省级院校合作项目1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余项;主编出版了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主办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年鉴》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与发展导论》、《交叉科学结构论》等专著10余部,在中文核心期刊、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某些研究成果特别是有关科学计量学与知识图谱方面的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前沿水平。

这个实验室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聘请世界科学计量学的泰斗,SCI的创始人E.加菲尔德博士为“荣誉教授”,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学会(ISSI)主席、著名科学计量学家R.鲁索博士为“客座教授”,并有H.D.怀特、格伦采尔、H.F.梅德等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匈牙利等国家的著名科学计量学家,应邀前来讲学与合作研究,2009年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成立了知识可视化与科学发现联合研究所,先后派出学者数十人次参加国际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大会(ISSI)、国际COLLNET会议等国际学术会议,2009年承办了第五届国际网络—信息—科学计量学研讨会暨第十届COLLNET系列国际会议,会议报告和WISE实验室的工作引起强烈反响,加菲尔德博士将WISE实验室誉为世界五个科学计量学中心之一。

2.纳米科技伦理研究

继2010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组织了四版篇幅的有关纳米伦理的讨论后,学校人文学院王国豫教授、王前教授的研究团队,在纳米伦理方向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10月19日,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在《纳米技术的伦理挑战》一文上专门做了批示,指出:“该文比较系统而且有深度,请予关注”; 2010年11月11日,《检察日报》学术版特邀王国豫教授为该刊撰写了《纳米技术的安全与法律》;2011年1月,王国豫教授在《科学通报》上组织了“纳米技术的安全与伦理”的专题论坛,并撰写了综述《纳米伦理:研究现状、问题与挑战》,王前教授等撰写了《纳米技术风险管理的哲学思考》一文。这也是《科学通报》自创刊以来,首次刊登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文章。

中国科学院院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白春礼院士专门为“纳米技术的安全与伦理”论坛撰写了序言:“纳米科技在全世界都受到广泛重视,是提升国家未来核心竞争力和抢占未来制高点的重要领域之一。然而科学技术从来都是把‘双刃剑’。纳米科技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处理不好可能会带来一些社会和伦理问题。在开发和使用纳米科技满足人类和社会紧迫需要的同时,如何充分而合理地预见并减轻其不利的影响,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技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国对纳米科技的安全和伦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

显然,作为跨学科研究的新领域,与纳米相关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研究将成为科技伦理与科技政策研究的新的生长点。2011年1月14日,在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举办的“第三届国际纳米材料伦理研讨会”(INEW 2011)上,王国豫教授作为中方代表应邀做了题为《纳米伦理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的邀请报告。她在报告中提出的关于纳米技术伦理治理与文化的关系的观点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和关注。2011年3月5—6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重要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机制与安全性评价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王国豫教授的研究团队承担了该项目中“纳米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子课题,将重点探讨纳米材料工作场所的安全与伦理问题,分析影响公众安全感知的要素,考察公众对纳米技术的认知和可接受性状况,以期为国家制定相应的纳米技术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支撑。这也是我国哲学工作者首次参与973项目,是跨学科研究的一个新突破。

“中国是纳米科技研发的大国。从2009年开始,我国在纳米研究方面的论文和专利的数量跃居第一。同时,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对纳米科技的安全社会伦理问题的研究。”白春礼院长写道:“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文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参与纳米科技安全与伦理的研究工作。从2008年开始,纳米伦理逐渐成为各类科学技术伦理研讨会上的主题之一。2009年1月和11月,在北京和大连相继召开了纳米伦理的跨文化、跨学科研讨会。201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报》组织国内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家一起深度探讨纳米科技的伦理问题及其社会治理,并以四版的篇幅进行了报道。我国学者还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与各国学者共同交流如何应对纳米科技的不确定性和伦理后果的研究。这些研究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纳米科技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将对加强公众对纳米科技的客观和理性的认知,提高公众包括政府决策人员对纳米科技的安全和风险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是大连理工大学全面实现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至关重要的10年。学校文科发展将以“有特色、出精品”为目标,面向国家、省、市需求,根据学校学科特点,组织开展文理渗透型、学科交叉型、应用对策型研究,为国家、省、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做好决策咨询,发挥高校的“智囊团、思想库”作用,以各级各类研究基地为主体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