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工作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

高校工作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的师资、生源、设施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降低了毕业生的素质,从而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因此高校毕业生对母校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等直接反映出高校教学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是最能够说明教学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关系的。

一、高校过度扩招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高校扩招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我国的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根据《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3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90所,比上年增加28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442所(含独立学院303所),比上年增加33所;成人高等学校348所,比上年减少5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45所,比上年增加16所;高职(专科)院校1297所,比上年增加17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811个,其中高等学校534个,科研机构277个。这无疑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二)高校过度扩招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1.就业人数增加

如图6-1所示,从2004年开始高校规模在不断的增长,尤其是毕业生的数量增长速度比较快,从2004年的280万毕业生到2015年的749万毕业生,这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根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报告》显示:2014届大学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79.2%)与2013届、2012届(分别为80.6%、81.3%)相比有所下降。

图6-1 高校毕业生的数量(2004-2015)[1]

2.毕业生素质下降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的师资、生源、设施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降低了毕业生的素质,从而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首先,高校师资问题。高校师资是影响高校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高校的扩招,尽管教师人数在增加,但是生师比却普遍呈上升趋势。从表6-1我们可以看到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33.57万人,比上年增加3.95万人;专任教师153.45万人,比上年增加3.76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68∶1;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29.63万人,比上年增加4.19万人;专任教师149.69万人,比上年增加5.66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53∶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25.44万人,比上年增加4.96万人;专任教师144.03万人,比上年增加4.76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52∶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20.48万人,比上年增加4.82万人;专任教师139.27万人,比上年增加4.96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42∶1;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15.66万人,比上年增加4.5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34.31万人,比上年增加4.79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33∶1;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11.15万人,比上年增加6.0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29.52万人,比上年增加5.77万人,生师比为17.27∶1;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05.10万人,比上年增加7.6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23.75万人,比上年增加6.92万人,生师比为17.23∶1;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97.45万人,比上年增加10.1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16.83万人,比上年增加9.23万人,生师比为17.28∶1。

在国际惯例中普遍认为生师比14∶1是最佳的,而从图6-2我们可以看到,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我国普通高校生师比普遍呈上升趋势,最好状态的是17.23∶1,不能达到最佳的效益和状态,这当然就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表6-1 高校教师数量统计(单位:万,%)[2]

图6-2 普通高校生师比[3]

其次,学生质量的下降。高校规模的扩大就可以直接从逻辑上推理出毕业生质量下降的结论:首先是生源由十里挑一变成了十里挑三,大学生平均智商和入学前的基础就已经下降;生源质量的大幅下降必然导致学生间相互探讨问题的水平严重下降,一个班里有十个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形成很热烈的课堂讨论,但如果只有三个则他们很可能选择逃课;招生扩大后教师为了迁就多数学生而不得不对授课内容和方式作出调整,相比原来知识变少、变浅。这些因素无疑会导致学生质量的下降。

再次,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高校规模扩大后,大学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财政拨款与学费之和远远低于高校维持正常运转所需的费用。据不完全统计,高校扩招所带来的银行债务高达2500~3000亿元,单是每年的利息就达15~20亿元,举债数亿元的高校比比皆是;许多非重点高校每年应偿还的利息与财政经费拨款相差不多,经费短缺只能带来大学的粗放式经营。因此高校的硬件设施并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高校的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教学楼面积、生均图书等都与国家要求的合格标准相去甚远,我们就以扩招前后高校生均行政用房为例,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中指出普通高校本科和高职(专科)各类别学校生均行政用房的合格标准的平均值为15.83㎡/人。但是从图6-3可以看到在扩招后生均行政房的平均值并未达到国家合格标准。落后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质量,从而影响毕业质量。

图6-3 1998-2002年普通高校生均行政用房[4]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即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教师教的内容也增加了价值观培养,能力训练等。

高校教学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训练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尤其是毕业后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使大学生拥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学生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以适应毕业后工作的需求;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校教学由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组成。教学目的是指教学预期要达到的结果,高校的教学目的普遍以传达知识为主;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我国高校教学大多是以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学质量是指学生学习的结果,是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今天坐在教室的学生并不是很清楚他们所接受的教学对自己的影响是什么,只有当大学生毕业后对高校所提供的教学才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教学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因此高校毕业生对母校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等直接反映出高校教学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是最能够说明教学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关系的。

1.教学任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人们逐渐认识到高校的教学任务不仅集中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上,还有个很重要的内容,即价值观的培养。而很多高校对价值观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从而使得毕业生对高校价值观培养方面的评价不佳。表6-2说明了2012届本科毕业生各专业的价值观提升情况,其中积极努力、追求上进提升,人生的乐观态度提升,关注社会提升比较少的负面数据的全国本科平均水平是62%、62%和59%。其中护理学类在积极努力、追求上进提升,人生的乐观态度提升,关注社会方面都高居榜首,提升比较少的负面数据分别只有51%、49%和45%。

表6-2 2012届本科毕业生价值观提升情况(单位%)[5]

2.教学目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大多数教师仍然采取传统课堂的形式,即以传授知识为主,高校教师普遍认为只要将书本的知识传达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目的,而且传达的知识越多说明老师越负责任,殊不知现在高校毕业生更需要的是实践知识和能力。如图6-4所示,全国本科毕业生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高校的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其中心理学类的比例高达59%。这说明高校的单纯知识传授不能够满足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进而影响其就业质量。

图6-4 “2012届本科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比例较高的主要专业类(单位%)[6]

3.教学方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现在的主流教育方法是应试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期末一张卷,只要成绩及格拿到学分就可以顺利毕业,如果成绩比较好的还可以拿到奖学金,甚至保研。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没有积极性去更新教学内容,导致课程内容不实用或者陈旧,无法适应高校毕业生工作后的知识要求,如表6-3所示2012届全国本科毕业生20%认为课堂内容不实用或陈旧,而政治学类、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对课堂内容陈旧的意见更大;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课,无法融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

表6-3 2012届本科毕业生认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比例较高的主要专业类[7]

4.教学质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教学质量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必然就高;反之,教学质量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必然就低。周劲松在其博士论文《教学质量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中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结论。

表6-4 A、B两校就业质量比较(单位%)[8]

注:A校的教学质量高于B校;这里用就业率与月平均起薪粗粗代表就业质量

从表6-4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质量较高的A校就业率比教学质量相对较低的B校高出4.2个百分点。1500元以上的月平均起薪,教学质量较高的A校是55.5个百分点,而教学质量相对较低的B校是29个百分点,相差近一倍。从这两个数据可以大致看到A校学生的就业情况要好于B校、A校的就业质量高于B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就业质量的高低。

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高校就业指导

1.含义

“就业指导”又被称为“职业指导”,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其《选择一个职业》的著作中首次提到了“职业指导”这一专门术语。随后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逐渐发展和深入。在中国,1919年,《教育与职业》上首次提出职业指导问题,并于1920年正式开展了职业指导的工作。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中国,最初的职业指导其对象有三种人,即青少年、成年人和一些特殊人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青年学生的就业指导不仅仅是职业的选择问题,还应该包括职业选择过程中能力的训练以及未来的发展等等。因此很多国家将就业指导列入到教学计划中,职业指导的内容也逐渐地偏向学生,我们所谈的职业指导是在高校内给予学生以升学或就业的指导和帮助。

2.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

传统的观念认为就业指导即就业择业指导,即帮助学生选择工作。而在学科划分上也主要将就业指导归于劳动人事学或心理学。随着我国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对高校就业指导的认识也在逐渐的变化,例如池忠军,张晓虹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分析》中指出:“职业指导是为了帮助劳动者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主要从职业指导的工作内容上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分析。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第一项工作内容是了解学生,即通过面谈、材料、测验等来了解毕业生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等。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相应的类别,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帮助毕业生发现适合自己的工作。例如按照个性可以将高校毕业生划分为A型人格和B型人格,A型人格适合进入正处于拓展阶段新成立的公司,适合从事能很快看到结果的工作;B型人格适合进入成熟的公司,适合从事与速度无关,对复杂的判断和精确度要求较高的工作。试想如将适合进入正处于拓展阶段新成立的公司A型人格的人分配去成熟的公司工作,其效果显然不会好;若将适合进入成熟的公司的B型人格人分配去新成立的公司的工作,结果也不会好。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第二项内容是收集相关工作并对这些工作进行分析。为了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该广泛收集相关工作的信息,多和用人单位接触,加强对相关职业和工作的了解,例如美国劳动部制订的“职业辞典”中收录了20000多个不同职业的名称、工作内容和对人的要求。日本职业标准分类,共399类职业,分属53个方面,这些方面又归为15个职业群,如专门技术、管理、办公室、商业、渔业、农业、运输、通讯、采矿、生产制造、服务、修理等。我国高校也应该对能够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工作进行了解和分析,确定每个工作所需要的人才的具体要求,例如对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对能力的要求等,以便能够推荐合适的人才进入用人单位。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第三项内容是做到人职匹配。根据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了解,较为科学、合理地为用人单位配置高校毕业生。一方面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满意度会提升,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也会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增强就业满意度和减少离职率。另外如果发现高校毕业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差距时,还可以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

(二)高校就业指导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2014年南京大学调查了“学校对学生求职的不利影响因素”,排在第三位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此外,超过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课不够”,甚至有大学生直言:“大学里的就业指导课价值不是很大,一个重要原因是‘一群没有就业过的人教我们如何就业’。”可见高校毕业生是非常看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非常重要。

1.在职业准备阶段有导向功能

一般来说,高校毕业生大多对社会了解不充分,没有足够多的社会交往经验,对职业发展和前景也知之甚少,以至于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犹豫不决等现象。因此如何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成了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最为急切的需求。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工作,准确定位,从而为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求职过程中具有信息提供功能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提供了双方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将企业发来的求职信息及时地公布、召开针对毕业生的大型招聘会;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条件,及时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的人才,由此发挥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3.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有能力训练的功能

职业指导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化,帮助他们了解不同职业的具体情况,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规范等,并从实际需要出发帮助大学生培养职业角色意识;职业指导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确定个人的职业理想,通过职业指导使得高校毕业生明白社会对职业的期待,明白自己将来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职业指导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避免择业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对个人作出明智的职业选择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职业指导促进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帮助大学生正确选择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使人获得满足感、获得愉快、获得幸福;还能帮助大学毕业生处理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