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就业质量的相关问题研究

就业质量的相关问题研究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低质量就业导致的跳槽率提高,就业质量是比就业数量更为有效的就业指标。所以说,目前在中国的特定情况下,就业总量矛盾缓解不会自动带来就业质量的好转。在当前处理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于法鸣提出,研究就业质量就要以就业数量为前提,没有充分的就业就没有更高质量就业。分析发现,中国就业质量总体不高,而且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就业质量包含的基本要素

国内学者对就业质量所包含的基本要素都有各自的理解和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刘素华的观点。刘素华认为,从个体劳动者的角度看,就业质量包括了一切与劳动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如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社会保障等。而当谈到某个范围如国家、地区或行业的就业质量时,指的就是该范围内劳动者整体的工作状况的优劣程度,是从宏观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它一般用反映该范围内劳动者工作状况的各要素的统计数据,如社会保险参保率、劳动合同签约率、平均工资来表示[7]。刘素华认为,就业质量应当包含的五个核心要素是:(1)就业环境、就业结构与就业机会;(2)劳动报酬与就业公平;(3)就业能力与教育培训;(4)就业稳定与社会保障;(5)劳动关系与职业安全。[8]

除此之外,魏明凯、房保安(2006)将就业质量的内容划分为四个方面:工作质量(包括工资水平、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劳动安全等)、就业稳定性、劳资关系、福利和社会保障状况。李军峰(2006)指出就业质量的内涵分为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稳定与安全、个人尊重、健康与福利、社会保障、职业发展、劳资关系、机会平等九个层次[9]。张桂宁(2007)认为就业质量包括了一切与就业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八个方面:工作性质、工作条件、工作安全、尊严、福利、培训可能性、平等参与、晋升机会等。曾湘泉(2012)提出狭义的就业质量包括工作满意度、经济回报、非经济回报、技能和培训、职业发展机会、工作内容、工作匹配程度等等;广义的就业质量还包括劳动力市场就业质量,如性别平等、工作健康和安全、工作生活平衡、社会对话、非歧视、劳动力市场中介等等。

总体来看,就业环境、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进一步发展、个人主观满意度等三方面是学者们对就业质量进行研究的共同因素。

二、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

我国在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上的研究走过了一个从追求就业数量到追求就业质量的过程。由于低质量就业导致的跳槽率提高,就业质量是比就业数量更为有效的就业指标。有些学者将就业数量看作是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认为就业质量包含了就业数量的内容。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因为从根本上看,二者的关系原本就密不可分。

有人认为,就业质量不是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只是就业总量问题的附带问题,参与就业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用人单位自然会改善就业质量。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我国的劳动力并非完全处于市场流动的条件下,就业环境体制内外差异巨大,导致大批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涌向体制内单位,造成竞争压力过大;而民营企业原本应该在市场经济中负责消化主要的劳动者,但是却无法找到自己希望的人才。所以说,目前在中国的特定情况下,就业总量矛盾缓解不会自动带来就业质量的好转。

然而无法否认,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之间还是存在紧密联系的。在当前处理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于法鸣提出,研究就业质量就要以就业数量为前提,没有充分的就业就没有更高质量就业。就业数量是对就业质量的根本保障,如果不能有足够的就业数量,那么就业质量就无从谈及。但是如果单纯追求数量,而不能保证一定程度上的就业质量,那么就业数量同样会受到影响。因为低质量就业带来的是劳动力市场的过高流动性,短期就业但长期失业或者就业失业总是短期内轮换,摩擦性失业增加,就业数量就会是一个极其不稳定的数字,也就失去了最初统计的意义。尤其是在中国即将失去人口红利的今天,新生代劳动者普遍在意就业质量,那些工资低、环境差、劳动强度又大的企业就会出现招工难现象;而与此同时,大批劳动者总是处于“跳槽”及待业状态,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用工数量。因此,二者关系相当密切。可以说就业数量是基础,就业质量是保障。

以目前我国在统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时普遍使用的就业率这一概念为例来看,目前现行就业率的统计依据是教育部2004年6月修订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办法》。其中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就业率=已就业的毕业生数/毕业生总人数×100%,这其中包括了那些攻读研究生、专升本和出国留学的毕业生,而且这个统计数据还只是各个高校截至当年的8月31日的初次就业率,很显然这样计算出来的毕业生就业率自然不能准确反映当年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情况。况且,各个高校为了提高初次就业率,有意无意在人为提高这些统计数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数量的客观准确性。单纯追求就业率的提高会让人们不去关注就业者在岗位上的基本状态和客观环境,甚至牺牲就业者满意度来追求高就业率,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就业的不稳定甚至是社会的不稳定。即使毕业生的就业率能够反映劳动者就业的数量,但对于就业质量的研究毫无疑问更能够呈现出劳动者就业的优劣、结构、稳定性等其他非常重要的方面。并且随着就业质量理念的深入人心,可以推动我们社会从“低能低酬”向“高能高酬”逐步转变,最终实现就业的良性发展。

就我国实际来看,在“十二五”期间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并重的。但是正如研究者指出的“坚持两者并重的难点在于,在经济增长面临困难时,政府和企业往往会更专注于解决眼前的困难,忽略就业质量的提高,显然这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国外有研究表明,提升就业质量不仅会带来劳动者福利的改善,也会对经济环境产生明显的正外部性,从长期来看则有提升就业数量的潜力。因此,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是就业工作的一体两面”[10]

三、我国就业质量的现状

(一)总体现状

国内首部以就业质量为主要关注点的劳动力市场报告——《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指出,中国就业质量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就业质量不高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业质量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国家在扩大就业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就业的质量。分析发现,中国就业质量总体不高,而且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除了少数经济发达的省份外,大部分省份的就业质量指数较低;随着经济发展,地区间就业质量差异逐步缩小,其中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之间的就业质量差别较小,且西部地区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总体来说地区间就业质量差异依然明显,发展不协调。

当前我国就业质量的客观指标有所提高,反映出就业质量有一定的改善,劳动者的工资以及工作环境都有所改善,但是就业质量的主观指标表现不佳,收入差距不断加大,普通劳动者无法分享改革红利,内心不公平感受加剧。

(二)产生原因

第一,从供需角度说,巨大的竞争压力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来自国内及国际各个方面的挑战,近年来全球经济低迷,就业问题十分突出。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就业能力却有可能下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需要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仍然较大。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劳动力过于集中在大中城市,增加了就业难度。普通民众感到就业质量下降。

第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消除。主要体现在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求职者的能力不匹配。由于产业发展,新技术的应用等原因对就业者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劳动力不能满足;就业者的地域分布和岗位的地域分布不对称等等,都是阻碍就业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第三,就业意愿与市场需求不对称问题非常突出。就业意愿往往受到家庭背景、社会舆论、传统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与市场需求不能对接,增加了就业难度。因为就业观念导致对岗位的期望值脱离实际而造成就业质量低下。

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提高就业质量,让劳动者体面就业,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要在新时期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因此,研究我国的就业质量问题具有较强的制度背景和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