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兴办少儿戏剧场,强化专业演出实践

兴办少儿戏剧场,强化专业演出实践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少儿戏剧场,是目前全国唯一以在校学生为演出主体、服务艺术职业教育的剧场。而且,学校强化“演出实践”,将之拓展到全部专业,即开展全面“演出实践”教学。“演出实践”发展到2016年,已经形成了“教室练习——系内演出——少儿戏剧场演出”的多层次教学实践体系。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自2013年6月1日始开办少儿戏剧场,到2017年1月已经运营了3年半时间,共推出以京剧、地方戏曲为主,综合音乐、舞蹈、话剧以及曲艺等多种形式的演出171台380场,以青少年儿童为主体的观众近13万人次,场均观众340人次。其中,2016年共51台116场演出,场次数创下年度演出新高。

少儿戏剧场,是目前全国唯一以在校学生为演出主体、服务艺术职业教育的剧场。剧场全年演出都是在学期中进行的,分为“春夏”(3-7月)和“秋冬”(9-1月)两个演出季,围绕学校各专业系的教学“演出实践”开展,以传统(经典)剧(节)目教学展示为主体,辅以学校新创剧(节)目,鼓励学生面对观众进行专业演出实践。

一、选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时代担当

少儿戏剧场是由现任院长刘侗创意、筹建、运作的项目。建立少儿戏剧场,树德育才,是当代北戏人的选择与担当。少儿戏剧场的开办一方面,来自戏曲先辈在传统戏曲艺术人才(富连成科班)培养规律的启迪;另一方面,基于学校拥有一座自有剧场的硬件条件。而促成其运营的最根本原因,是基于学校科学发展的“六个一工程”办学理念。

(一)少儿戏剧场建立的历史背景

首先,京剧教育史上富连成科班“以戏带功”的教学传统,是建立少儿戏剧场的历史依据。富连成科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京剧历史上办学时间最长,也是最重要的科班,从1904年到1948年,办学长达44年,培养出众多著名的头牌、二路京剧演员。北戏从历史上就沿袭富连成科班的教学方式。首任校长郝寿臣,本身在富连成当教习老师。第二任校长马连良,更是在富连成科班中学习成长。学校建立以来,继续沿用“以戏带功”的教学方式至今。刘侗认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培养后备力量的习惯,是从富连成科班教育开始的,该班最重要的教学经验,就是把教学实践放在首位,师生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在学生演出实施过程之中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戏曲艺术教学特性。

前任院长孙毓敏,曾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一起,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启动“双休日少儿京剧百场演出”。之后,1998年,筹建完成属于北戏自己的排演场,并以此为基地,由北戏单独开展“双休日少儿京剧百场演出”。但这些演出在艺术门类上仅涉及京剧,更多的是对传统的一种承袭和学习。

其次,正是因为拥有“排演场”这个属于自己的剧场,这一硬件设施,是学院能强化“演出实践”的必要条件。

(二)少儿戏剧场建立的现实动因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倡在中小学“推动传统戏曲传承发展”,为戏曲等传统艺术提供了一次大好的发展机遇。但少儿戏剧场的建立,并不是顺应这大好趋势的一次巧合,而有着学校自身的思考、明确的目的和科学发展的眼光

2013年1月,在学校确立“彰显办学特色,实施‘六个一工程’,推动科学持续发展”的方向时,院长刘侗提出开办“少儿戏剧场”。“六个一工程”涵盖从招生生源到培养过程再到学生就业的整体方案,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纲领性工程。其中,筹建“少儿戏剧场”是重点举措之一,不仅为学校师生创造演出实践的机会,而且还要邀请全国优秀少儿剧节目,利用此平台进行广泛交流学习,使它真正成为服务于艺术职业教育,展现学习、创作和演出成果的载体

二、强化“演出实践”方法,开展各专业艺术实践

“演出实践”在各类舞台表演艺术教学中,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突出地表现在演员对舞台的掌控上,包括对舞台大小、位置、构图的理解,对技巧呈现时表现分寸的把握,以及跟观众情绪互动的火候等。对每一位职业演员来讲,演出实践是他们了解观众、掌握艺术呈现的最终途径。“服”“化”包装下的演员,不是仅仅学会展示那些艺术技巧就行了,他们还需要熟悉舞台,知道如何根据不同舞台调整自己的位置、角度,完成动作、表情和角色塑造等表演;而且要根据观众的信息反馈,找到表演中能与观众形成共鸣的亮点,进行“精加工”和“深挖掘”,不断完善、追求高水准的艺术呈现,才能更好地完成舞台表演。美国职业导演、剧作家、戏剧评论家罗伯特·科恩(Cohen R.),曾在他的著作《戏剧》中点明了舞台表演的真谛:“它既是即兴的,又是通过排练的;它既是参与的,又是向观众呈现的;它既是真实的,又是模拟效仿的;它既是能被理解的,又是晦涩朦胧的;它既是此时此刻的,又是可以重复的;演员既是自己,又是角色;观众既是相信,又是不相信;观众既被卷入其中,又保持距离。”因此,“演出实践”是艺术专业学生从未经打磨的原始素材到初步成型的可塑之材到最终登上艺术殿堂的职业演员所必经的途径。

但是,一般艺术职业教学,更多是在学生毕业工作之后才能完成这一步。而少儿戏剧场对于“演出实践”方法的挖掘与强化,关键恰恰在于,给全体在校学生都提供了“演出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在学校就完成从教室课堂教学到舞台艺术完成的“质变”。

而且,学校强化“演出实践”,将之拓展到全部专业,即开展全面“演出实践”教学。2016年,少儿戏剧场的演出就涵盖了7个专业系的所有专业,包括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曲剧等戏曲演出,北京评书、北京鼓曲、相声等曲艺演出,音乐的声乐(美声、民族、通俗)、器乐(西洋、民族),舞蹈(民族舞、国标舞)以及影视表演(话剧)等舞台艺术形式,而所有的演出主要由舞美系师生来完成舞美创作、灯光、音响操控,以及化妆等幕后工作。学校各专业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少儿戏剧场进行专业舞台展示。

(一)学生培养:实现从教室课堂教学到舞台艺术完成

演出实践为教学服务,是艺术教育课堂的延伸。通过少儿戏剧场这个平台,学校各专业学生实现了从教室课堂教学到舞台艺术完成的教学延伸和完善。

少儿戏剧场的演出与专业教学阶段结合紧密,“春夏演出季”多进行传统剧(节)目和成熟的优秀(获奖)节目展示。到了“秋冬演出季”,则以“毕业演出季”为特色。毕业演出季为每一位毕业生提供演出机会,每个专业系都会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横向上,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竞争比拼;纵向上,每一届同艺术门类的学员之间也有比较和竞争,这种竞争是积极而有促进作用的。

“演出实践”发展到2016年,已经形成了“教室练习——系内演出——少儿戏剧场演出”的多层次教学实践体系。“演出实践”方法,使得艺术尖子生更为出色和优秀,也形成了学生中的积极争先环境。

以京剧系为例,每周四坚持开展传统折子戏的彩排,中专二年级以上,京剧表演专业80%的学生,每学年至少有一次机会彩排一折完整的折子戏,从而真正实现了从学生到演员对剧目的掌握。再以音乐系为例,从2016年3月开始,每周三由不同班级在排练教室开展“星期音乐会”。每一名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一次机会在系内登台演出。而其中的优秀学生,能得到少儿戏剧场登台演出的机会,能有机会参与学校的新创剧(节)目活动。

这样多层次的实践演出,直接提升了少儿戏剧场的演出水平,因为“演出实践”需要积极发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在不断的打磨和训练中,得以呈现到最佳状态。

(二)教学模式:实现从传统教学剧目到剧(节)目创新

少儿戏剧场的“演出实践”促生了很多艺术创作,挖掘了师生创作潜能,打造了一个宽阔的创作平台。学校以项目带动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进行了原创少儿京剧《少年马连良》的再度创作。2014年,《少年马连良》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荣获中国校园戏剧最高奖——“校园戏剧奖”。剧中,三个学生先后饰演大“少马”,三个小“少马”,经过排演,大幅度提高了艺术技艺,分别获得了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戏曲比赛和“CCTV学京赛”金奖及“中国校园戏剧之星”奖。

第二阶段,第一部由少儿戏剧场促生的原创和编创剧目《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产生了。2013-2014年创作了《美德》第一辑12个小剧目,2015年创作了第二辑6个小剧目,2016年创作完成了第三辑3个剧目。该系列剧将中华传统美德以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艺术形式呈现,每个短剧20分钟左右,包括京剧《苏武牧羊》《草原小姐妹》《木兰从军》,评剧《孔融让梨》《刘胡兰》,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国之歌》,话剧《希望》《汉子》和舞剧《八女投江》《昭君出塞》等。

第三阶段,继续深化“以‘演出实践’带动艺术职业教育”的理念,在教学工作同时进行艺术创作,使每个专业系都有演出创作实践成果。新编京剧历史剧《南海子》、评剧经典剧目全本《秦香莲》《花为媒》、大型现代评剧《金沙江畔》、原创大型舞剧《夕照》、大型北京传统音乐作品音乐会《燕落花枝》、红色经典史诗《长征组歌》、写实话剧《少年少年》等纷纷登台。其中,舞剧《夕照》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大力支持,《燕落花枝》登陆国家大剧院,《少年少年》斩获2015年北京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等5项大奖,2016“金刺猬”大学生艺术节“优秀剧目”等2项大奖。

剧目创作实践激发了师生们的创作潜能,高质量、高水准的剧(节)目进一步提升了少儿戏剧场的声誉,也扩大了学校的艺术及社会影响力。

(三)师资建设:以演促教,实现教演水平全面提升

少儿戏剧场促进了教师教学、表演、创作能力,是培养优秀艺术教师的平台。从2015年开始,少儿戏剧场多次进行学校教师的个人专场及集体汇报演出。以副院长许翠的荀派经典传统京剧全本《玉堂春》为代表,2015年11月,在长安大剧院演出时一票难求。2016年,许翠复排了京剧全本《杜十娘》和全本《陈三两》,既叫好又叫座。值得一提的是,音乐系复排《长征组歌》,以130多人为主体的合唱团,是由全体声乐教师和学生一起组成的,师生们克服困难共同排练,充分体现出艺术创作的严谨和艰辛。“梅花香自苦寒来”,10月15日,北戏与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共同组成的“京津冀”《长征组歌》合唱团近170人,以精湛的艺术水准震撼了观众,赢得了专家学者的肯定。教师在演出实践中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演出水平,以自己对于艺术的高标准态度来带动学生学习和仿效,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四)教学交流:实现跨区域同行业教学经验交流、分享

2016年10月,北戏牵头与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石家庄艺校三地四校,共同开展了“京津冀艺术教学汇报交流”活动,11台12场节目在少儿戏剧场精彩亮相,这是自2015年12月三地四校签订“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协议以来的第一次汇报交流活动。演出包含红色经典史诗、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和10台戏曲专场,包含京剧、评剧和河北梆子三个剧种,师生同台交流,精彩纷呈。每场演出结束后,都邀请了专家、学者和参演师生共同进行研讨、点评,期望能在今后教学中提升。严谨治学的态度,赢得了同行、专家、学者的肯定,对提升三地艺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促进三地文化人才专业交流和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演出观众、形成良好的演出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少儿戏剧场的演出交流,从初入门的艺术生源基地演出,到专业艺术院校以及国家专业院团的剧目演出都有。包括国家京剧院的原创京剧《西安事变》、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的京剧《杨门女将》《玉堂春》、评剧白派班的传统名剧《珍珠衫》《于公案》、中国戏曲学院的实验豫剧《朱丽小姐》、台湾豫剧团的全本豫剧《花嫁巫娘》,天津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音乐会,以及北戏生源基地——河北涿州中音艺术培训学校一年一度的以“我要上北戏”为主题的演出等等,为少儿戏剧场的“演出实践”带来新的交流学习机会。

三、培养传统艺术观众,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一)培养观众:面向全市未成年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艺术

少儿戏剧场的演出,是在整合各专业系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完成的,所以演出安排比例侧重于京剧以及地方戏曲。目前,少儿戏剧场已经成为向首都未成年儿童进行传统艺术熏陶的文化阵地,初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二)服务社会:助力社会文化建设,丰富提升社区文化生活

少儿戏剧场的定位是服务广大少年儿童。经过3年半的坚持,目前少儿戏剧场以及以北京评书艺术传承为主体的“北戏书馆”,已经成为北京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和标志性演出场所,成为北京南城一个新的艺术地标。

(三)美育创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美育工作创新

学校积极服务社会文化建设,陆续创排一批优秀剧目。以不同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创排三辑《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共21个短剧,弘扬中华美德,在北京市及津冀地区已经巡演112场,观众近10万人次,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原创京剧《少年马连良》,还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弘扬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的教育课;话剧《少年少年》是师生们怀着一种对农村留守少年的关爱而创作的剧目。

总之,学校在少儿戏剧场开展的“演出实践”,是一次全新的艺术职业教育探索,这个探索虽刚开始,也有了一些收获和成绩,但我们仍需要不忘初心,继续摸索,努力前行,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贡献出积极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