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化君子,功言利民

德化君子,功言利民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馥洁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研究具有非常广泛的社会影响,与之相应地学术讲座、交流会议也很多,时间非常宝贵。当时并未觉察到这种不约而至会打乱先生的工作节奏。赵先生认为,不同学派虽旨趣各异,却殊途同归、百虑一致,在冲突互补、争辩融通中构建了煌煌大观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体系。“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胡金东

1993—1996年,我在西北政法学院马列所诸位先生的指导下,开始系统研读哲学。这三年的学习开阔了我的眼界,促成了我学业上的进步,养成了哲学化的思维方式,开启了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同时旺盛的求知欲中也潜伏着迷惘躁动。在现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哲学已经成为我思考问题的原点,每每遇到难题便自觉回到这一原点进行思考,总有启迪与收获。因此我以为,我的人生之路和学术研究之路的起点是在西北政法的马列所,而我的哲学思维和眼界的养成,则深受西北政法各位导师们的人格魅力及学术风格的熏陶。

赵馥洁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研究具有非常广泛的社会影响,与之相应地学术讲座、交流会议也很多,时间非常宝贵。但赵老师对弟子们的登门请教总能拨冗相见。当初在赵先生门下时,常常不做预约便径直去到家中请教问题,先生见了常常耐心地帮助分析,提出指导性的思路建议。当时并未觉察到这种不约而至会打乱先生的工作节奏。在我自己走上教学岗位之后,常常因为时间紧张而对于学生们的见面要求不能安排,便觉惭愧不已。赵老师作为一名学者,不仅在自己的学业上如此精进,并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回报社会,同时对弟子的提携教导也毫不松懈,能面面俱到而井井有条,除了有过人的管理艺术和对哲学事业的热忱外,更体现先生对弟子的关爱之心。

我初入西北政法学院时不太明晓哲学真谛,此时也正值市场经济大潮喧嚣尘上之时,在泥沙俱下之中人心常被蒙蔽,因此对哲学的专业价值常常质疑,认为其在知识经济发展中难以获得“知识”地位,此种疑虑既是对哲学命运的忧虑,也是对自己人生未来的忧虑。赵馥洁老师似乎能看出我们内心的疑虑,意味深长地说,学哲学必须耐住寂寞,克服浮躁,积极入世的同时适当保持出世的心态。在与先生交谈之后常有“充电”之感,对专业和未来的信心大增,但保持一段时间后又渐渐松懈,定期的师生见面会似乎专为此而设,通过与导师的交流我们又获得了新的推动力。当时西北政法学院指导研究生实行的是导师组负责制,导师组的几位导师共同指导马列所里的全部研究生,各位导师博闻广识、精于学术、治学严谨、诲人不倦。

西北政法学院哲学研究生的培养中非常注重经典原著研读,我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张鸿骊老师常说,学习哲学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哲学书,更要读哲学以外的好书。正是在导师们的指引下我集中研读了一些中外经典著作,过程虽然艰辛,收获自然不少。赵老师说,古今中外经典众多,不能用一种方法读所有的书,研读中可以“务于精熟”,可如诸葛亮之“观其大略”,或可如五柳先生之“不求甚解”,只有适合自己和作品风格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一些听过赵老师上课的其他专业的学生经常在课下谈起先生的广博学识和儒雅风度,他在讲座中总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讲座结束常即兴赋诗作为总结,既概括这次讲座的主要思想,又给听者留下诸多思考空间,听完之后常有回味无穷之感。我读先生的《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时也被卷首的几首诗所吸引,短诗微言大义,概括总结了儒道墨法、诸子百家各方思想,指出中国传统思想的当代意义。

赵先生的《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初版于1991年,得到这本著作后我前后读了好几遍,这次写征文之际我又重新拜读,真是常读常新,发现自己一直思考得不甚清晰的问题,先生的著作都说得很透彻。著作中对儒道墨法诸派思想进行了价值梳理,分析了儒家的“天命”、“人性”的价值理据,社会“德化”、君子人格的价值理想;分析了道家的“道法自然”、“物无贵贱”的自然价值;分析了墨家“为功”、“利民”的价值取向,“兼爱”、“尚同”的价值理想;分析了法家“重权”及其“法治”社会的构建理想。赵先生认为,不同学派虽旨趣各异,却殊途同归、百虑一致,在冲突互补、争辩融通中构建了煌煌大观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体系。赵先生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以自然价值补救了过分强调人为价值之偏,以个体价值补救了过分强调全体价值之过,以自由价值补救了过分强调规范价值之弊。并以柔弱缓和了刚强,以退让弱化了进取,以淡泊唤醒了痴迷,以旷达放松了拘禁,以宁静安定了躁动[1]。”“中国哲学价值论是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为主导,以功利与权力为两翼,以自然无为为补充,以群己和谐、天人和谐为理想境界的价值观念体系[2]”。

在我参加工作后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而不得要领时,常常会从赵先生的著作中得到启发,尤其觉得赵先生阐发的传统和谐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当代意义。

关于“天人和谐”的概念,中国古代的各学派表述各异,但主旨相通。儒家强调“天人合一”的道德价值。天人相通,人应“尽性参天”,理解天道,顺天合地。但人与天作为相通的两极一定是有所区别的,故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人类在利用自然中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宋明理学中发展到顶峰,张载在“为天地立心”中追求“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虽然这些观念只是对古代道德境界的期盼,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人天相悖的情形,但它一直引导着社会中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向,规定了所有的“以人造天”、“以人合天”的行动都必须“尽人道而合天德”,合乎自然法则,在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进行。

道家哲学孜孜追求“人与天一”的自由境界。认为天与人都是道的具体形态,天没有自主的意识,完全是道的外化。“无为而无不为”是“天道”伦理,人应该在对天道的崇尚与遵循中,发展出合乎自然规律的社会规约,与道合一,与天合一,以达到无限的自由。

儒家和道家都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天人和谐”观道出了人与自然间最美好的相处方式。现代人需要以天人和谐观来理性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敬畏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克服人欲的无限膨胀,消除“人乃万物之主”及“人定胜天”的狂妄。

传统文化和谐价值的另一个层面是社会和谐,社会成员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王朝之后诸朝往往以“礼乐之治”为手段促进社会和谐。“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记》)“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理想的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点是个人,每个人都重视修身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传统哲学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实践方式,如重义轻利、以理制欲、公正无私、群己统一等等,其中体现出对于社会利益和他人权益的尊重,也体现对于自己私欲的克制。道家提出,通过“无为”来恢复人的美好自然的本性以及与万物和谐的关系,达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高超状态。

当今世界,环境危机突出,社会冲突增加,先生阐发的传统和谐价值观正在焕发生机,成为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的一剂良药!赵先生从教五十年来,桃李满天下。他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考和研究已经开枝散叶,不仅在学术上影响了一大批研究者,还泽及当下的社会建设。我忝列先生之门,荣幸之至。虽然工作后不能再如求学时常随先生之侧,但先生精勤的风格与矫健的学思,一直促我上进,唯恐荒废学业而有辱师门。

祝愿吾师长寿安康,永葆活力!

(长安大学)

【注释】

[1]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页。

[2]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