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民公司与利民公司签订劳动用工制度

利民公司与利民公司签订劳动用工制度

时间:2023-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民公司获得的荣誉令人羡慕:连续5年获市区先进私营企业、连续5年被市工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先进单位。许多人证实,李泽民的这句话,是在5年前员工大会上讲的。他们还证实,李泽民在行动上更是这么做的。既然是上帝,李泽民尊重员工们的合法权益。既然是亲人,李泽民对员工倾注了深切的爱。老商业职工刘仕法,退休后一直在利民公司工作。利民公司的两名业务员也免不了这种“待遇”。

商海真情——记李泽民和他的利民公司

利民公司,私营企业的一面旗帜,在北京房山可说是尽人皆知;李泽民,作为利民公司的总经理早已远近闻名。

为什么?利民公司15年的业绩令人瞠目:从李泽民带着一双儿女开办的个体小五金店到拥有130名员工的物资公司,从资本金1700元、年营业额16万元到总资产2000万元,1997年营业额1650万元。利民公司在各种宣传媒体打出的广告词令人动情:“只有满意购物,没有后顾之忧”。利民公司获得的荣誉令人羡慕:连续5年获市区先进私营企业、连续5年被市工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先进单位。1997年获得北京市工商系统文明单位、北京市私企光彩之星、房山区明星企业等光荣称号。

李泽民领导的利民公司何以能在茫茫商海中搏击风浪、坚强挺立、稳步发展呢?

初识李泽民

我对李泽民虽久闻其名却未识其人。

1998年6月23日,我应邀参加了利民公司在房山宾馆举行的员工家属联谊会。

宴会厅20多张大圆桌围坐了200多人。主持人宣布举办联谊会是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77周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周年,掌声十分热烈。

我问身边的人:“你也带家属来了?”回答:“不来不行啊,每年的五一、七一、十一都这样聚会,李经理要求必须带家属。不光是这些,每年还让我们带家属旅游一次呢!”

节目演出开始了。先是全体员工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香港,别来无恙》、《利民之歌》,身穿蓝白条衬衫、蓝裤的百十名员工以整齐洪亮的歌声打动了每一个人。有人指给我:“那就是李经理。”李泽民站在人丛中,一样的装束、一样的放声高歌。因为个子较高、体形较胖,很好辨认。

员工们自编自演的小节目一个个登场,有三句半、诗朗诵、小快板、小合唱等。内容都是赞美利民公司的,诸如艰苦创业、热情服务、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等。我惊奇,这些多来自农村的年轻人,怎么对利民公司知道得这么多?表演起来琅琅上口、句句真情。印象最深的是3个年轻的姑娘借《我的中国心》曲子自己填词的《我是利民人》:“利民总在我心中,我们都是利民人,不论身在哪里也改变不了我的利民心,顾客至上,满意购物在我心中重千金……”充满了对企业的挚爱真情。

节目一个接一个,表演水平都不高,却引来了一阵阵热烈的、发自内心的掌声、喝彩声。我仿佛置身在一个极和睦、极温暖的大家庭之中。李泽民坐在人丛中,一样的笑、一样的鼓掌喝彩。

真情待员工

李泽民不擅说,但嗓门很高。

我跟他谈起了那天晚上联谊会的感受,他微笑着认真地听。我问:“作为私营企业的老板,你是怎样处理好与员工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团结向上的合力的?”他大声地回答我:“我从来没把自己当老板,也没把员工当雇员。在我们公司,员工就是我的上帝,我的亲人。”许多人证实,李泽民的这句话,是在5年前员工大会上讲的。他们还证实,李泽民在行动上更是这么做的。

既然是上帝,李泽民尊重员工们的合法权益。1994年7月,在区劳动局的支持下,依法建立了劳动用工制度,公司与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职工工资劳动奖金的规定》、《关于职工劳保待遇及作息时间的规定》。利民公司的员工,享受最低保底工资300元,根据工作年限和效益情况,调级和发放奖金,职工每周工作40小时,因工作需要,节假日不休息发给补助。多年来,公司不拖欠职工1分钱。

2007年12月,因连续停电,给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效益受到了严重影响。临近春节,许多人建议:现在公司资金困难,工资和年终奖过些日子再发吧。李泽民却说:“再大的难处咱们留下,必须把钱发给职工,让大家过好年。”1997年,公司员工平均收入达到5500元,超过了许多国营企业职工的年收入。员工们说:“经理说话算话,咱们干着踏实,干着有劲。”

既然是亲人,李泽民对员工倾注了深切的爱。员工们结婚、生病或亲人过世,李泽民都要派人或亲自去家里送上一份礼物、带去几声问候。司机郭庆春、女工冯华翠分别住在张坊镇和南窖乡的深山里,他们结婚的时候,李泽民都带着公司干部不顾山高路远去贺喜。一来二去的,大家知道了李泽民的脾气,有病请假或有个大事小事的别让李经理知道,怕他又去看望,因为他太忙了。

女工田凤君,因为身体不好,不愿给公司添麻烦,几次提出辞职,李泽民一再挽留。田凤君执意要走,李泽民与公司干部一起为他饯行,并拿出2500元对她说:“你先看病,钱不够来找我,病好了再来上班,利民公司永远是你的家。”田凤君含着泪坐着李经理专门安排的汽车走了。

李泽民把员工当亲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关心员工,也更关注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应他的请求,利民公司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于1994年相继建立了京郊私企的第一个工会和党支部,1995年又建立了团支部,组织员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参观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红岩魂》展览、圆明园遗址等,对员工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更为可贵的是,从党支部成立至今,坚持每周1个课时的培训,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文明经商热情服务的理念与技巧。这种长期、循序渐进的教育,使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2007年11月,利民公司派代表参加了北京电视台、北京法制报等单位举办的《祝你平安、法律法规知识竞赛》,获得了一等奖。

美国经济学家梅奥、罗特里斯伯格等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通过“霍桑实验”提出了“人群关系学说”。他们认为,工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是社会人”。他们不仅仅是单纯追求经济收入的“经济人”,他们还有社会、心理、精神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这便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最初观点。

李泽民也许没有读过西方经济管理思想史,但他植根于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活在讲人情、讲良心、讲奉献的文明国度里,他懂得“人心换人心,八两兑半斤”的通俗哲理,深知感情操作要比冰冷的、机械的经济利益操作更有效。

不是吗?他对员工的尊重和真情所换来的是员工对公司的热爱、忠诚和奉献。

老商业职工刘仕法,退休后一直在利民公司工作。2007年他71岁了,身体又不好,要求回家养老。临走时,他对党支部书记王锡福说:“你千万不要把我的组织关系转走,我到死都是利民公司党支部的党员。”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流行起一股“回扣”风,供货单位对客户的业务人员给钱给物。利民公司的两名业务员也免不了这种“待遇”。他们按公司的要求予以回绝,但有的单位硬塞给他,并说这是规定,绝对为其保密。没办法,他们就带回来上交公司。几年中,他俩共上交“回扣”价值30000多元。他们说:“利民人不干对不起公司的昧心事。”

每天早晨七点刚过,员工们便纷纷提前半个小时到单位,打扫卫生、布置货架。赶上装卸货物,不管班上班下、份内份外都主动去干,没人要求、没人指派、没有酬谢,可大家心甘情愿。

李泽民对员工的真情和员工对公司的热爱,不断地置换、升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蓬勃向上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的结果便是员工们热情地工作和奉献。

真情献顾客

我国商业战线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房山的“背篓商店”、兴起于河南林县的“一条扁担精神”以及后来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典范。作为商业老职工的李泽民有着那个时代的经历和实践。在市场经济大潮涌动的时候,不少人单纯追求物质利益,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而李泽民却把商业战线优良传统奉为至宝,他认为,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营商业的热情服务,保障供给的传统继承和发扬,并与现在讲求经济效益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1983年他辞职下海之初就提出:“宁愿自己赔钱,不让顾客为难;宁愿自己受累,不让顾客跑腿。”1994年公司提出了“只有满意购物,没有后顾之忧”的经营宗旨,这既是对社会、对顾客的承诺,又是对员工职业道德和行为的规范和要求。

李泽民是认真的、执著的。他要把优良的经营传统在公司发扬光大,他要让11个店组的百十号人以一种传统的却又是崭新的精神风貌出现在激烈竞争的商海中。为此,他聘请了10多名退休的商业老职工,其中有曾8次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的商业标兵刘淑兰。他们带着老传统,带着新观念来到利民公司。在市场经济下,不赚钱企业就没法生存。但钱该怎么赚,刘淑兰讲道:“还得靠热情服务换来好信誉,靠好信誉赢来好效益。”老模范的新观念,与李泽民的追求一拍即合。

在老同志的带领下,整个利民公司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动人的故事。11个店组都有《售后三包服务登记簿》,每个季度交公司办公室检查评分。这里转载几篇他们的记录:

电话机组:1996年6月26日。今天上午,一名顾客到店里,转了一会儿就走了。临近中午,我们发现陈列商品柜旁有1个黑皮包,包里有6700多元现金,但无通信地址和电话。丁师傅等了一个多小时也没人来领。下午一点多,那个顾客急匆匆地找来了,我们问明情况把钱物还给他。他十分感动,要拿钱答谢,被我们谢绝了。

6月27日。今天上午刚开门,昨天那个丢包的顾客又来了。他说,我的钱失而复得,没法感谢你们。我想了一个晚上,还是买你们一件商品吧,他选购了1台3560元的长距离无绳电话机。

文具组:1997年8月15日。今天,燕山的1个单位买走了3箱涂改液,我们在事后检查产品时发现涂改液发干,挤起来费劲,可能是这批货时间长了,我们就打电话通知他们拉回来换。他们说:没见过你们这样做买卖的,自己卖的东西自己挑毛病。

…………

这一件件事虽然细小却那么感人。正是由于李泽民和他的员工们对顾客的一片真情才换来了顾客们丰厚的回报。

公路局大石河材料厂的领导,为防止假货流入,曾明令禁止采购员从个体商店购买机械五金材料,如买了不许入账报销。这条规定多年来无人敢破,采购员经常舍近求远,却买不到称心如意的材料,他们多次向领导推荐利民公司的五交化商品价低、质好,而且包退包换售后服务好。领导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同意了采购员的建议。实践证明,采购员说的是实情,领导改变了观念。

燕山职工医院的采购员经常到利民公司采购商品。1996年5月的一天,医院负责纪检工作的领导来到利民公司,他说:“为什么我们采购员总到你们这个私营企业买东西?我们怕采购员拿‘回扣’。”公司领导耐心地介绍了利民的经营宗旨,向他展示了利民公司与其他商店价格对比表,并陪他参观了五交化大楼。他满意地说:“从你们这儿进货我们放心。”不久,在他的建议下,燕山职工医院卖掉了采购车,取消了采购员。利民公司成了这个单位的后勤供应部。只需一个电话,利民公司就送货上门。

2007年底,利民公司的长期客户石楼输油处的一名负责人送来了一封感谢信和200元现金,点名表扬化工组、工具组的组长田凤玲和柳子龙。信中说:两位同志长期以来的热情周到服务令人感动,建议以本处的名义发给两人各100元奖金。李泽民当即表示,客户发奖咱也奖,又给每人发了200元奖金。

有了这样真情待客的员工队伍,有了这样高度信赖的客户,利民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近几年商业普遍疲软的大环境下能够站住脚跟、稳步发展就不足为奇了。

真情献社会

李泽民常道:公司发展了,我们富裕了,决不能忘记祖国和人民。他对祖国和人民仍然是一片真情。

10多年来,利民公司严格履行着纳税人的义务,把照章纳税看得比什么都重,从不在税费上动心思。1995年5月,一名收款员错填了几张增值税发票,随手连同底联撕掉,扔在纸篓里。旁边的一个知情人不制止,不报告。后来主管财务的经理发现了,告诉李泽民。李泽民十分气愤,立即把两个人除名,他们在纸篓里寻出了被扔掉的发票,以公司的名义向税务部门递交了书面检查。到2007年底,利民公司已累计向国家纳税227万元,成为房山私营企业第一纳税大户。

同样,李泽民和他的利民公司也没有忘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北京亚运会、华东大水灾、希望工程、光彩事业、北京宏志班、房山幼儿教育、警民共建、综合管理、山区万村书库建设等都有他们的捐助。为加快山村脱贫奔小康,房山区成立了扶贫助困基金会,利民公司带头捐款20000元,并向全区个体、私企发出了扶贫助困捐资倡议书。由于利民公司对“延安希望小学”的捐助,1997年5月,李泽民还随同北京市政府领导赴延安出席了小学的落成典礼。据统计,利民公司多年已向社会捐款25万多元。

利民公司对国家、对社会的真情和义举,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表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利民的名声越来越响了。

“利民、利民,市场风雨几十春。兴业发展靠政策,顾客至上是根本,优质服务讲信誉,文明经商远近闻。为民宗旨永不忘,售后‘三包’暖人心。”

“利民、利民,立业宏图跨世纪,公司重任铭记心,创收纳税做模范,致富不忘国和民,员工团结一条心,迎着朝霞向前进。”

这是利民公司员工们自己作词谱曲的《利民之歌》,质朴的语言却是真情的表露。

利民人,愿你踏着歌声、迎着朝霞前进;李泽民,愿你真情永在!

(本文发表于1998年第10期《中外企业文化杂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