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禁止舍身燃指碑的唐代信息

禁止舍身燃指碑的唐代信息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梵与梵文有关,梵文是流行于印度的一种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系统,所以这梵僧,当是指印度僧。自焚是某些宗教信徒一种特殊的表明心迹的方式。说明这个传说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一条:远在唐朝,观音就已经将普陀山当成自己的道场了。也就是说,在对代表着古印度观音文化的梵僧进行了讲道、送以宝石以后,观音正式表明自己今后将以普陀山为道场,于是普陀山的观音文化“灵感”才正式开始。

各种《普陀山志》和舟山地方志,都有这样的记载:

“唐大中(847—860),有梵僧来潮音洞前,燔十指。指尽,亲见大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灵感遂启。”

所谓“梵僧”,是指从遥远的印度一带来的僧人。因为梵与梵文有关,梵文是流行于印度的一种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系统,所以这梵僧,当是指印度僧。也有人认为这梵僧不是特指,而是泛指西域僧。但是无论是指印度僧,还是泛指西域僧,他们都是“遥远的西域方向过来的僧”。也就是说是从观音信仰的发源地或最初的传播地来的,所以这个“梵僧”,可谓是观音信仰的“娘家人”。所以这个梵僧的故事,也许是在暗示:普陀山观音道场,是直接承接观音崇信发源地的,具有最权威的正宗性和合法性。

这个从观音“娘家”来的梵僧,到了普陀山后,没有去别的地方,而是直接来到了“潮音洞前”。这样的地点的选择,说明这个梵僧,尽管是第一次上岛,却知道观音住在哪里。因为潮音洞一直有“观音大士现身处”的传说,这个传说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一个因素是有自然气候环境的合理性。因为这里面向东方,阳光直射,容易与潮雾水汽形成反光,幻成各种奇异光像,有时候看起来像观音宝相,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另外,潮音洞位于普陀山紫竹林一带,与不肯去观音院很近,这里是普陀山早期观音文化形成的重地。但是这些观音现身的传说和观音文化的形成,都是宋以后的事情,在唐朝的时候,整个舟山才刚刚开埠,普陀山还是荒岛一座,只有安期生等人的传说影子,所以这个唐朝时候的梵僧来潮音洞前燔指,也许是属于后人的附会和演绎吧。

但不管怎样,在这个传说故事里,梵僧在潮音洞前面“亲见观音大士”了!能见到观音大士,必须是有缘之人有德之僧。根据《华严经》的记载,就算是在古印度的补陀洛迦山上,能够见到观音大士的人也寥寥无几。所以为了见到观音,梵僧使用了非常特别的手段,那就是类似于“自焚”的形式。自焚是某些宗教信徒一种特殊的表明心迹的方式。这个梵僧先是烧了自己的第一根手指,接着是第二根,第三根……一直到十根手指全部烧尽,观音为他的这种坚毅和诚挚所感动,终于现出宝相,与他见了一面。

观音见了梵僧后,还与之说法。来自观音信仰发源地的这个梵僧,对于观音信仰自然是非常熟悉十分精通,可是在个传说里,却说观音对他进行了讲道。说明这个传说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一条:远在唐朝,观音就已经将普陀山当成自己的道场了。

最后观音还对梵僧“授以七色宝石”。“七色宝石”为非常贵重的佛教圣物,是对梵僧意志和毅力的一种嘉奖。同时也以次表明,从今以后,与印度那边不会再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了,新的道场就将在这个岛上形成了。所以后面紧接而来的是这样一句话:“灵感遂启。”也就是说,在对代表着古印度观音文化的梵僧进行了讲道、送以宝石以后,观音正式表明自己今后将以普陀山为道场,于是普陀山的观音文化“灵感”才正式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