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济大学英文简称

同济大学英文简称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庄瑞源,1917年6月23日出生,[1]晋江安海人。[6]此前,有文献称,庄瑞源于1929年到厦门鼓浪屿英华书院读初中。据载,英华书院早期均是依学生志愿分为商业与科学二科进行教学。据称,庄瑞源于1933年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同济大学附中德中补习班及高中。不过,由于国内局势紧张,三个儿女尚幼,而妻子程慧华又怀了第四胎,庄瑞源遗憾地放弃了这个机会。[45]“文革”开始后,庄瑞源与苗超尘均受到冲击。

庄瑞源,1917年6月23日出生,[1]晋江安海人。[2]或称他出生于南安,后迁居晋江安海。[3]家庭情况不详,目前只知他还有一个四弟名叫庄瑞声,后来曾在漳州天宝中学执教。[4]

庄瑞源早年曾在安海当地的铸英小学就读。[5]这所小学始创于1879年,名义上由安海基督教会创办,但实际上也受到当地有识之士的支持与资助,是泉州地区最早的新式学堂。[6]

此前,有文献称,庄瑞源于1929年到厦门鼓浪屿英华书院读初中。[7]据查,英华书院始创于1898年,初由英国伦敦会主办,1900年起与英国长老会合办,一战爆发后则改由英国长老会独力负责。1924年起,该校开始实施三三学制,分为初中与高中两部,并附设小学高年级。1927年,该校开始筹备立案。1929年,学校改名为英华中学并报送福建省教育厅立案,直到1931年5月才获得批准。[8]显然,正确的说法是,庄瑞源于1929年到设在厦门鼓浪屿的英华中学读初中。

众所周知,教会学校都十分注重英文教学,英华中学自然也不例外。据载,英华书院早期均是依学生志愿分为商业与科学二科进行教学。商业科包含商业尺牍、英文簿记、速记打字,科学科则包括动物、化学、物理、地质、天文、算术,均采用从英国购买来的英文教材,课堂上也都使用英文讲授。与此同时,学校还教授四书、五经、左传、唐诗、尺牍等中文课程。1908年以后,英华书院改用与英国相同的一般学制,采用从英国与新加坡采购的英文教材,除数理化、史地、动植物外,还有古典文学、修辞学、现代散文等。1929年改名的英华中学于1931年5月获准立案,并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活动。但是,该校的教员多是英国人或者曾经留学英国的中国人,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与英语口才。[9]庄瑞源在这种良好的语言环境下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其英语水平自然不低。这为其后来从事翻译活动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据称,庄瑞源于1933年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同济大学附中德中补习班及高中。[10]但据国立同济大学出版课编辑、国立同济大学事务课于1934年3月印行的《国立同济大学概览》,同济大学当时附设的是高级中学暨德文补习班。[11]而且,庄瑞源出现在该书所附“学生名录”之“附设高中德文预备班(甲组)”的学生名录中。其学号为847,年岁为一七,籍贯为福建晋江,入学年月为廿二年八月,永久通讯处为厦门安海庄约南医药局。[12]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庄瑞源于1933年8月进入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中德文预备班(甲组)就读。

据查,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中分为四个年级,从低到高分别是德文预备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每个年级又分不同组别。[13]附设高中开设的课程则包括国文、本史、公民、德文、外史、外地、算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图画、体育、军训、英文等15门课程。其中,德文、算学、物理等课程均有用到德语原版教材,而英文课程使用的教材则包括钱秉良的《近代中学英文选》,林语堂的《开明英文文法》、《英文文学读本》,屠格涅夫的《初恋》,邝富灼的《英文法阶梯》第三册、《活页英文选》等。[14]显然,该校十分注重德文与英文教学,而庄瑞源无疑从中受益良多。

经过四年的学习,庄瑞源于1937年夏从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中毕业。同年秋,他升入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就读。不过,随着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攻占上海,国立同济大学不得不于1937年9月迁至浙江金华,同年11月又迁至江西赣州(医学院迁江西吉安),1938年7月迁至广西贺县,1939年初迁至云南昆明,1940年秋又迁至四川宜宾和南溪。[15]庄瑞源也随校辗转各地。受此影响,虽然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采用德国大学制度,为五年制,[16]但他直到1943年才毕业。[17]

其间,在1940年,庄瑞源与程慧华女士在宜宾结婚[18]程慧华是安徽屯溪人,程修兹的次女,[19]上海大夏大学毕业生,[20]就读于该校历史系。[21]她曾撰写过《文艺复兴的三大思想家》一文,发表在《新史地》1937年第1期上。[22]两人后来共生育了四个儿女,[23]即长女庄铭庆(工作于南京邮电学院)、次子庄铭徽(徐州光学仪器厂车间主任)、三女庄铭宜(徐州十四中教师)与四子徐铭聪(徐州矿务局医院医师)。[24]

大学毕业后,庄瑞源携带家人取道重庆、老河口、武汉等地,[25]回到妻子程慧华的家乡屯溪从医,[26]在屯溪市民医院工作,解放前曾任该院院长。[27]1943年8月,私立上海法政学院在屯溪复校,[28]庄瑞源曾到该校兼课,[29]教授外语课程。[30]与此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了新生出版社。[31]

新中国成立前夕,庄瑞源通过了安徽省卫生厅的选拔,获得了公费赴美留学的名额,并接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不过,由于国内局势紧张,三个儿女尚幼,而妻子程慧华又怀了第四胎,庄瑞源遗憾地放弃了这个机会。[32]

1950年,通过同济大学一位曾是地下党的老师的关系,[33]庄瑞源来到南京,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南京军事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内科主任、副院长等职。[34]1956年“反右”开始后,当时在南京六中教书的程慧华被打成“右派”,因不堪受辱而含恨自尽。[35]

1958年,南京军事学院附属医院与另外两所军队医院合并为北京309医院,庄瑞源随之调到北京,历任该院内科主任、副院长。[36]1959年,庄瑞源再婚,第二任妻子名叫苗超尘。[37]

苗超尘是江苏宿迁[38]睢宁人,[39]1924年4月出生,[40]1949年毕业于中正医学院,[41]随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医院,参加过抗病援朝南京手术队。[42]她后来成长为一位知名的妇产科专家,著有《实用妇科学》等书,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出席过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代表会议,[43]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4]

1960年,庄瑞源曾借调军事科学院工作一年。1962年,他调至苗超尘的工作单位—位于徐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88医院。[45]文革”开始后,庄瑞源与苗超尘均受到冲击。1969年6月,他被隔离审查了半年。[46]后来,苗超尘被下放到苍山县,庄瑞源则被下放到滕县,两人相别两年。[47]后来,庄瑞源因为肝病发作而撤回88医院,但此后只能一边疗养一边工作。q

1977年1月5日,庄瑞源因肝癌医治无效在徐州逝世。[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