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效执行的七个步骤

有效执行的七个步骤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更好理解这一问题,下面引用管理顾问萨嘉塔提出的有效执行策略的七个步骤。最后导致了真有好的制度、规定出台时也得不到有效地执行。有些制度的出台是给执行者头上戴了一个紧箍咒,会增强执行者内心的逆反心理。有时一件事需要各个部门进行审批,导致具体执行人员失去耐心从而影响了执行的最终效果。缩短非必要部门的中间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进行科学的流程再造是制度得以有效贯彻执行的必要措施。

二、有效执行的七个步骤

执行力的意义来源于正确的策略:过程(执行)的意义在于把事情做正确(结果),策略决策的意义在于做正确的事情。显然策略正确是至关重要的。设计合理的战略(策略)流程与营运流程,让策略适合于竞争环境的同时更加适合于执行。这就在一方面要求领导制定策略时要考虑这是不是一个能够彻底得到执行的策略,另一方面要求领导要用策略的眼光诠释执行。好的策略应与执行相匹配。因此,领导制定策略后也需要参与执行,只有在执行中才能及时并准确地发现策略目标能否实现,从而能够及时依据执行状况调整策略,这样的策略才可以有效达成目标。如果领导角色定位错误把忽视执行当成必要的授权,等到发觉策略不能执行再调整则为时已晚了。为了更好理解这一问题,下面引用管理顾问萨嘉塔(RobertZagotta)提出的有效执行策略的七个步骤。

(1)量化愿景:

宏大的愿景经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譬如“成为产业领导者”。有效的愿景是,能将企业虚无飘渺的梦想转换成可行的目标。因此,建立愿景的第一步,就是说明企业从甲地走到乙地的明确步骤。譬如,5年内营业额从1.5亿美元成长到3亿美元。那么,营收多少是企业必须突破的里程碑?为了达到这样的营业收入,企业要推出多少新产品?雇用多少员工?这些步骤可以驱使管理团队思考企业处境,找出该做的事。

(2)用口号传达策略:

策略本身是复杂的,但是企业要用简单、直接的口号,传达策略的精髓,将策略融入员工的生活。譬如,福特汽车在面临品质遭受质疑的情况下,打出的口号是“品质是优先要务”,清楚地让大家知道策略目标。

(3)规划结果:

企业喜欢利用管理工具(如平衡计分卡)来衡量重要指标,作为警讯之用。这个方法的缺点是,若指标显示未达标准,大家便开始慌张,并未与解决问题的执行办法连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把策略衡量方法改为目标承诺(businesscommitment),清楚描述在时间限制下,可衡量的特定行动与结果。举例来说:“拓展新市场”可以改为“拓展欧洲市场,第四季能产出500万美元的额外收入”,最后再指派一位负责人,全权负责这个策略目标。

(4)规划你不做的事:

阻碍策略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员工认为新策略是额外的工作。对原本就感到工作繁重不堪的员工来说,只能草草了事,因此,企业策略不应该增加,而是取代,把无需完成的策略取代掉。如此一来,员工做事时也不会失去焦点。例如,戴尔电脑(Dell)退出零售市场,转战直接销售,成为业界翘楚就是一例。

(5)开放策略:

过去,策略都只掌握在高级主管的手里,开放策略让员工明白,什么工作才符合策略需要。同时,高级主管也要将绩效评估的标准与策略结合,否则策略执行最后很容易失败。

(6)状况与进度自动化管理:

高级主管平均花在掌控工作进度的时间约是65%,实际上这些宝贵的时间应该花在重要决策上。企业应该利用网络工具控制工作进度、最新收入状况,并了解进行的活动是否偏离策略目标等。此外,网络工具能预先控制风险,譬如,提醒主管限制网络事业的开支或针对高利润顾客需要推动行销活动。企业主管若能掌控这些资讯,就可以省下许多时间。

(7)建立执行与策略之间的良性循环:

策略管理就是管理策略执行的程序,包含内部与外部资讯的结合。内部资讯是为了了解哪些活动在轨道上运行,今天有哪些工作是重要的,外部资讯包括产业趋势、对手的动作、经济的走向等。主管必须掌握:哪些趋势转变了?这些趋势与企业的策略是否相违背?该采取什么相应措施?只有内部资讯与外部资讯相结合的情况下策略与执行之间才能良性互动。

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加快,规模要扩大,管理水平要提升。除了要有好的决策班子、好的发展战略、好的管理体系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执行力。

企业执行力不强的表现包括:在决策层面前说的话拥有相当的分量,使已有决策方案发生“自我取舍”现象;虽然具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和热情,有令人佩服的企业利益立场,但是在执行方案时缺乏对应变操控原则的认知和把握;尽管尽心尽力,但由于缺乏实施方案中人与事之间清晰的操作界面,时有大失水准之处。执行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六个方面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经常见的,也是企业要解决执行力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1.领导者没有常抓不懈

大的方面是企业制定的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力度越来越小,许多工作做得虎头蛇尾,没有成效;小的方面是有布置没检查,检查工作时前紧后松,工作中宽以待己,严于律人,领导者没有做好表率等。所以企业要想强化执行力,必须在每个方案出台时引起领导者的高度重视,凡是牵扯到领导者的方面一定要率先示范,做出表率才行。

2.领导者出台管理制度时不严谨

没有经过认真的论证就仓促出台,经常性的朝令夕改,让员工无所适从。最后导致了真有好的制度、规定出台时也得不到有效地执行。狼来了喊多了,等真的狼来了也没人去做好人了,其实是一个道理。解决这种问题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选择反面典型,找一个能够引起他人警觉的人,严肃处理;二是树立正面的典型,通过范例告诉大家公司的意图,通常的做法是大力鼓励表彰先进等,以期改变执行者的意识。

3.制度本身不合理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企业企图通过各种报表的填写来约束员工的行为,或通过各种考核制度达到改善企业执行力的目的,但往往是事与愿违。有些制度的出台是给执行者头上戴了一个紧箍咒,会增强执行者内心的逆反心理。最后导致员工敷衍了事,使企业的规定流于形式,甚至连有些本来很好的规定也受到了影响。所以企业在设计相关的制度和规定时一定要本着这样一个原则,就是所有的制度和规定都是为了帮助员工更好地工作的,是提供方便而不是为了约束员工,是为了规范其行为而不会成为一种负担。制定制度时一定要实用,有针对性。

4.执行流程过于繁琐,不合理

有研究显示,处理一个文件只需要7分钟,但耽搁在中间环节的时间却可能多达4天之久。有时一件事需要各个部门进行审批,导致具体执行人员失去耐心从而影响了执行的最终效果。不要妄想顾客会理解我们内部程序的繁琐,他们只关心从打电话投诉到具体执行完毕是多长时间。缩短非必要部门的中间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进行科学的流程再造是制度得以有效贯彻执行的必要措施。

5.在作业的过程中缺少好的方法

以咨询公司为例,通常我们遇到的公司在作业的时候会组建一个项目小组,然后把工作进行分解,每人负责一摊活儿,然后进行汇总。这种作业方式没有把作业人员的能力形成合力,却分散了作业人员的实力。再就是作业的时候每次都是从头去做,没有形成自己的作业工具模板。遇到有这样问题的企业我们一般建议:一是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利用大家的智慧先确定思路上原则性的问题,保证大家努力的方向不会错。方向比距离和速度更重要。二是在作业的过程中注意积累,建立自己的作业工具模板。比如企业要在某地招商,如果有标准的招商手册和程序文件,不用兴师动众就可以把事情办了。反之如果每次都从头开始制定就麻烦了,无形中大大降低了作业的效率和质量。正如同样是爬山,如果先坐索道到半山腰,然后再往上爬,肯定比从山脚下开始爬的人早到山顶。

6.工作中缺少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

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是没人监督,二是监督的方法不对。前者是只要做了,做得好与坏没人管。或者是有些事没有明确规定该由哪些部门去做,职责不明确,所以无法考核。常见的如企业中的管理真空或者管理重叠问题,这常会导致出事情无人负责的情形。后者是监督或考核的机制不合理。

1997年,美国安然公司为了保证员工不断进步,采用了一套绩效评估程序:对同层次的员工进行横向比较,按绩效将员工分为5个等级,这些级别将决定员工的奖金和命运。但是,事与愿违,这套系统实际上形成了个体重于团队的现象。有位老员工说:原因很简单,如果我和某人是竞争对手的话,我为什么要去帮他呢?到后来,这种压力拉动型的绩效评估机制也就逐步转化为一种拉帮结派的官僚系统。有些经理开始捏造问题,篡改记录,赶走那些自己看不顺眼的员工,最后公司的衰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