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脑的功能发育

人脑的功能发育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脑的功能主要指对个体的控制能力,这些能力的内容包括记忆功能、思维功能,这些功能在人的生长发育与老化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皮亚杰认为思想来源于行动,智能行为既是对环境的生物适应,又是企图使环境及客体与心理活动之间达到和谐的表现。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吸收和调节两种形式实现的。1岁左右小儿有识别或将物品分类的初步能力。

一、概  述

脑的功能主要指对个体的控制能力,这些能力的内容包括记忆功能、思维功能,这些功能在人的生长发育与老化过程中不断地改变。

人脑按照进化可以分为3个部分,即爬行脑、哺乳脑和人类最发达的大脑皮质。其中,爬行脑支配与本能有关的行为;哺乳脑主要是指脑中的边缘系统,它与人类情绪活动关系密切,是从哺乳动物开始发展起来的;大脑皮质能够对爬行脑和哺乳脑起到控制作用。处于大脑最前部的额叶是大脑中最晚发育成熟的部分,它直接关系着人的行为。在正常情况下,额叶对其下层脑组织具有控制作用,当额叶没有发育成熟时,这种控制作用就会显得比较薄弱。

胚胎4~5个月时脑细胞偶尔出现记忆痕迹。7个月时,大脑中主持知觉和运动的神经已经比较发达,开始具有思维和记忆的能力。8个月时,大脑皮质更为发达,表面的主要沟回已经完全形成。当然,胎儿脑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尤其起重要作用的脑神经末梢尚未完全形成,大概要到出生后10岁左右才能全部发育完成。生后决定性的时期是在1~2岁,尤其是6个月以内。从智力发育来看,据美国布鲁姆研究测定,如以17岁少年的智力发育水平为100算,那么4岁时已有50%的智力、8岁就有80%的智力,可见童年是大脑和智力发育的迅猛时期。

二、感知发育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特殊感受器以及触觉、震动觉、温度觉等一般感觉的刺激,传入到大脑而使人对周围环境的存在有感知、有认识。对于儿童,视、听感知的发育尤为重要。

(一)视感知发育

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和几周内眼的运动和调准协调不好,大部分时间闭着眼睛,但对灯光的变化有反应,最适宜的焦距是20cm,喜欢注视运动着的物体和物体的轮廓。1个月开始出现头眼的协调并能在水平位置上随移动物体转动90°。3个月时,头眼协调好并能看见8mm大小的物体。6个月时,目光跟随在水平及垂直方向移动的物体转动90°并能改变体位以协调视觉。9个月时,能较长时间地看到3~3.5m的人物活动。1.5岁时,能注意悬挂在3m远处的小玩具。2岁时,能区别垂直线与横线,且目光跟随落地物体而转移。5岁时,能区别斜线、垂直线与水平线。7岁时,能正确感知及临摹b、d、p、q等。10岁时,能正确判断距离及物体运动的速度。

(二)听感知发育

很多研究证明,胎儿在宫内即有听力,足月新生儿听觉灵敏度已相当良好。50~90dB的声响可引起呼吸改变,声音可引起新生儿惊吓反射、眨眼或啼哭,若啼哭时听到声音也可能表现为啼哭停止,有时表现为呼吸暂停。1个月婴儿能辨别“吧”“啪”二个音的微小差别,3个月能把头转向声源并且眼球也会朝声音方向看,4个月婴儿当听到悦耳声音时可微笑,6个月时能模仿声音,6~8个月时能头转向声音源侧然后再向下或向上寻找声源,10个月时婴儿能直接将头转向声源,并能听懂包括自己的名字及家中成员称呼在内的几个词语,2岁时听懂简单的吩咐,4岁时听觉发育已完善。

(三)语言发育

总体上,婴儿在l~2个月时开始发a、i、u等元音,在6个月时开始发出“ba”“ma”及“ye”等单音,约8个月时能合并“ba ba”“ma ma”等2个相同的音节。9~10个月后呼唤亲人,自1.5~2岁掌握的词汇开始迅速增加,3岁时增加更快,到5~6岁时增加速度减慢。婴儿的语言发育每个月都有进展的表现,1个月时声音可使其不规则活动停止,2个月时看去似在倾听说话者的谈话,3个月时能朝说话者的方向看并开始发声,4个月时能对愤怒声和高兴声做出不同的反应,5个月时开始模仿声音,6个月时用尖叫表示高兴,7个月时开始发出像单词样的声音,8个月时可连续地模仿声音,9个月时模仿说话的声调,10个月时开始发出单词,11个月时已能说出些难懂的话,12个月时能叫出一些熟悉物品的名字。15个月幼儿在难懂的话中可听到真正的单词且常伴有手势,18个月幼儿当听到自己所熟悉的物品的名字时可认出其图片,21个月幼儿开始组合单词(如“爸爸的车”“妈妈抱”),24个月幼儿可重复大人所讲的话,3岁幼儿能说出常用标志、符号名称。4岁儿童能说出自己的年龄,可简单地叙说不久前发生的事;能唱几支儿歌,读数1~20。6岁儿童能看懂自己的姓名、临摹字母,写自己的姓名,背诵字母,描述图画的意思。

三、认知发育

认知指获得和应用知识的心理过程。皮亚杰(J.Piaget)认为思想来源于行动,智能行为既是对环境的生物适应,又是企图使环境及客体与心理活动之间达到和谐的表现。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吸收和调节两种形式实现的。当小儿从环境中接受愈来愈多的刺激物之后就在脑中形成一系列的认知结构(先验图式,简称图式),当以后小儿认识新事物或解决新问题时,即用原有的图式给予对照。用旧图式认识解决新事物时的过程称为同化或吸收,若不能解决则进入改变旧图式从而形成新图式以便适应新情况的调节或顺应过程,小儿通过吸收和调节这两种形式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0~2岁属于感觉-运动期,是人的智力和思维的萌芽期,生后1个月内婴儿主动接受各种感觉刺激而做出反射性应答。1~4个月开始具有分析的能力,能协调不同的感觉-运动性行动,如转头看响铃与注视手中捏弄着的玩具。4~8个月婴儿能把动作的兴趣从吮手转移到反复踢悬挂着的拨浪鼓并注意其摆动的声响,能拉去遮盖在玩具上的毛巾而取得玩具。8~12个月婴儿开始能寻找眼看被藏到枕下的玩具,知道不在眼前的东西并不消失,喜欢反复扔东西让大人拾起或者懂得先把收音机前的障碍物推开以便摆弄收音机旋钮。1岁左右小儿有识别或将物品分类的初步能力。12~18个月幼儿喜欢反复试验不同的动作模式并探索其结果。18~24个月幼儿以开始使用符号为特点,看见饼干盒时用手势和口语表示饼干好吃,同时也开始了简单的语言。2~7岁属于运筹前期,小儿可以进行各种象征性活动或游戏(如过家家游戏,以某种东西作为食物),延缓性模仿(模仿自己想起来的过去的事情)及绘画活动等,可以理解童话故事中关于过去的事情。7~12岁是具体运筹期,小儿已能用逻辑处理客观事物。12~15岁进入形式运筹期,此时个体已经接近成年人思维形式运筹思维,可以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

四、精神心理发育

(一)一份人生与父母关系的叙述

这是从网络上下载的关于人生几十年认识能力变化,大体上能够反映人生的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以此作为儿童精神心理发育的开头语。

人生几十年认识能力变化:

5岁“爸爸好伟大,什么都知道!”

15岁“好像有时也有一些不对的地方。”

25岁“老头什么都不懂,和时代脱了节。”

35岁“如果老爸当初有我这么聪明,早就发财了。”

45岁“这件事应该怎么处理呢?问问爸爸吧。”

55岁“父亲是个天才,我如果能早一点听他的话就好了。”

类似的语言著作曾在国外的一所医院的病房墙壁上以标语的形式出现,内容非常类似于上面摘录的网络语言,其大意是:有一份关于人的一生中对父母的看法不断地改变着的叙述大概是这样的。在童年时期,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很高,往往认为父母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包括自己因不听话被责打在内;在少年时期,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减少,独立意愿加强,反对父母的干涉控制,对父母的许多观点持保留态度,认为自己比父母强,开始发现并挑剔父母的缺点;在青年时期,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社会交往的发展,发现父母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均远不及自己,已经听不进父母的忠告;当进入壮年时期以后,不断地经历着风风雨雨,特别是当受到挫折时,发现父母曾经提出的某些忠告是对的,出现希望与父母讨论人生的想法,不过此时父母可能已经离开人世。这个人的一生心理变化过程具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是青少年如何处理好自己与父母、他人及社会的关系。

(二)各个年龄层的心理特征

个体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心理最核心、固定的成分人格的发展,是在出生之后遵循一种特定的趋势和规律。

1.婴儿期 人出生后经历的第1个阶段发展心理学上称为婴儿期(0-1岁),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称之为口欲期,埃里克森称它为“信任对怀疑”阶段,皮亚杰称之为“感知运动阶段”。称呼的不同反映了不同学派心理学家对这一阶段的不同认识和观点,但总的来说,在这个阶段,婴儿的生命力很薄弱,只具有某种程度的活动度和反射力,仅能靠哭及吸吮等简单反射及活动来与外界沟通,借由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并在这个过程中与重要的照顾者形成强烈的依恋感。

这一时期婴儿的行为主要是受基本生物需求影响,此时多口唇、口腔活动,婴儿从吮吸母乳中获得必要的营养,也获得极大快感,并且对其他口唇、口腔活动也极感兴趣,他们经常从吹泡泡、咯咯发声、咀嚼东西等活动中取乐,还喜欢吮吸手指、把手头能拿到的东西放在嘴里。弗洛伊德认为在幼婴期性欲的表现主要是追求躯体方面所产生的快感,婴儿在口欲期的上述行为,是其追求自体性欲满足的表现,即口欲满足。

精神分析学认为,母亲亲自哺乳,不仅给婴儿提供最佳营养,而且对婴儿的母爱需要与口欲满足也是不可缺少的,对婴儿心理健康的发育是必要的。哺乳期的断奶问题也值得注意,一般以生后10~12个月为宜,过早或过迟都可能对婴儿的心理发育不利。在断奶问题上可能会发生3种偏差:①断奶过早使婴儿口欲不足,可能成为儿童贪食症与异食癖的心理根源,也可能成为成年后贪食、嗜饮(酒)与吸烟癖的心理根源。②断奶过迟与给婴儿长时间的塞吸奶瓶,使其口欲过度满足,可能成为幼儿与青少年神经性厌食与神经性呕吐的心理根源。③突然中断哺乳,由于对婴儿的口欲剥夺,可能成为儿童与成年人的“口欲攻击”的心理根源——包括习惯性咬人、咬坏东西与口头攻击或习惯性秽语等。

2.幼儿期 人的第2个阶段在心理发展学上幼儿期(1-3岁),弗洛伊德称之为肛欲期,即“自主对羞怯”“前运算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随着大脑脑干的发展及渐趋成熟,身体的控制及运动能力变佳,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这些使其自主探索成为可能,使其可以认识复杂的外部世界,能够区分人我,学会区分物我。父母不再无条件地给予和关爱,取而代之的是纪律、遵守和由此产生的控制感。这一时期幼儿的原欲集中于排泄器官上,可从排便与控制大便潴留中获得快感,即肛欲满足,该时期幼儿对自己排出的粪便很感兴趣。在此阶段大、小便习惯的训练是重要的课题,这必须在幼儿身心成熟至某种层次,能控制肛门及尿道括约肌,并能感觉及表达才是训练的好时机。如果在此时父母训练幼儿大、小便的态度过于严格,则易造成孩子日后刻板、强迫性的人格;若父母态度过于轻忽,则易使小孩养成放纵、不在乎的个性

3.学龄前期 第3个阶段——学龄前期(3-6岁),即埃里克森人格发展8阶段的主动性对内疚阶段,弗洛伊德性本能学说的性蕾期,皮亚杰所谓的操作前期中的第2个阶段的直觉思考模式。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这个阶段的儿童在学习上大胆探索且精力充沛。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处于性蕾期,对生殖器及性别好奇,可从刺激生殖器官而产生快感,也会出现恋父(母)情结。在这个时期儿童学习了性别的区别。

4.学龄期 学龄期一般为6-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发展以平缓稳定的步伐迈进,直到进入青春期之前。这一时期儿童变得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专注地学习。在认知思考方面,皮亚杰认为此时期的儿童进入了具体运思期,已发展出许多运思操作的技巧。潜伏期在下一个性发展重要改变(青少年期)之前,是一段平息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儿童性欲保持沉寂状态,对异性漠不关心,游戏时大多寻找同性伙伴。

5.青春期 青春期通常指12-18岁,当人度过平缓、稳定的学龄期,即迈入了青春期。此阶段青少年的身体成长及生殖器的变化很大,有了第一性征的出现,包括生殖器官的成熟。另外,对青少年而言,有时第二性征的出现对其影响力要强于第一性征,他们注重外表形象,希望借此吸引同伴或异性。由于性驱力使然,青少年开始对异性感兴趣,学习与异性交往、建立关系。

这一时期,青少年不仅在身体上有明显的变化,在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时的思想心态及适应都不同于平常,他们会感觉到巨大的困扰与混乱,想要极力摆脱保护、管束,但在许多方面仍然无力自主、独立。

皮亚杰认为青少年已经进入形式运思期间,认知能力有数量和质量的飞速发展。感知觉、记忆、注意力改善和提高,能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抽象思维、推理能力的快速发展使之能运用抽象形式逻辑或演绎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逻辑推理能力加强,运用假设的能力发展迅速,但思维中仍残留着自我中心特征,具有强烈的自恋感,偏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认为自己的观念、智慧较他人优秀,缺乏对人、物和社会的可为与不可为的正确判断力,成为触发青少年在与社会家庭冲突等重大事件中做出错误的决定而产生如盲目地尝试性行为、吸烟、吸毒等危险行为。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成熟,能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进行客观评价,自我调节能力提高,逐步地具有了成年人自我意识的素质,标志着其成长过程良性循环的到来。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形式。形成自我意识主要途径是通过认识他人而认识自己,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和身体特征的研究而形成自我意识,通过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而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在个性形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的兴趣、能力、性格、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都会受到自我意识的制约和影响,自我教育在形成自我意识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它使人除受社会教育外,还以自己的力量来教育自己,进行自我修养,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青春期青少年逐渐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与作用,开始将部分注意力转向内心世界,想把自己的事情隐蔽起来,不愿公开自己的“秘密”,产生“闭锁”,往往感到孤独。同时产生希望被人理解的愿望,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寻找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把心中的“秘密”坦率地告诉这个人,对知心人“开放”。闭锁和开放往往同时存在,在出现寡言、闭锁等行为的同时又用日记、寻找知心朋友等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处于埃里克森所谓的认同时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感觉与他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这将为一个人的生命增添绚丽的色彩;如果青少年感觉到他所处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统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将以令人惊奇的力量去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没有自我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这段迷惘找寻的过程中,尚可见青少年表现出叛逆及易攻击性的行为,它通常是暂时性、突然地爆发,一旦压力解除即可恢复。

6.青年期 青年期通常指18-40岁。在这一时期,成年人生理、心智等各个方面发展完全,处于巅峰状态,可以担负起社会赋予的权利及责任。在认知思考方面,皮亚杰认为每个人要到达各个认知发展阶段的速度是不同的,也不见得每个人均能发展出更高的认知层次,学习环境、个人动机及需要等不同条件都是足以造成影响的变数,有些人一直至接近20岁的时候才能到达形式运思期的思考模式,配合其特殊性向其专业领域的发展,能将抽象思考的能力发展得更完整,并做有效的运用,能更客观实际地看事件及问题。

埃里克森认为此时期心理社会发展的任务为亲密感的建立,其范围不止限于恋爱、婚姻及家庭的形成,还包括友情、亲情、宗教及团体的感情,着重与人分享心灵上的自我。埃里克森认为早期生活中所发展出的信任、自主、进取、勤勉、自我认同等特性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而早期未解决的心理社会危机及冲突,会于青年期再出现。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以及具有罪恶感、自卑感的人会阻碍其日常生活与他人的交往,形成孤独的感觉。

7.中年期 中年期通常指40-65岁。这一时期身体功能和外表都有巨大的改变,感觉器官及生理功能日渐衰退,活力降低,面临更年期及老化所带来的影响,在性功能、身体功能等生理、心理、社会调试层面均面临新的考验。

在认知思考方面,贺恩和唐纳森提出流体智能的说法,它是由偶发随机及短期记忆的学习中,反映其“先天性的一般认知能力”可从非语言文字的测试,如空间观念、几何推理等看出其能力,而较少涉及文化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此受生理、神经功能的影响,在青年期达到高峰,尔后日趋下降。

埃里克森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年人发展任务特色为生产,除了狭义的生育子女以外,广义而言更是为了下一代的福利而努力,个人在工作表现及培训他人方面有所成就及创造,能感觉自己是具有生产力、贡献力的人,否则就会有停滞不前或自我溺爱的危机出现。

8.老年期 老年期通常指65岁以上。由于衰老的过程,老年人的体力、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进入人生的降落阶段,面对生命的尽头。老年人回顾过去的时候,可能充满充实,也可能充满绝望。

认知智能方面,一般老年人的长期记忆以及语言技巧方面的能力退化较少,近期的记忆能力则稍差,即时反应能力和与视、听、动作相关的问题解决能力不及年轻人,但老年人仍可继续有效的学习。老年人认知能力方面的个别差异非常大,可能与所受的教育环境及认知实践有显著的关系。

这个阶段的老年人多面临退休、失去伴侣、朋友等危机。孤寂和忧郁变成其生活的一部分,他必须独力或经人协助来度过这段哀伤期,经历震惊、焦虑、害怕等反应,重新了解死亡的意义,并找寻新的重要人际关系。

埃里克森认为在此人生最后的阶段为达到自我调整的境界,主要是能接受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是对自我的一种评价及肯定。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人生这8个阶段不但依次相关联,而且第8个阶段还直接与第1个阶段相联系。换而言之,这8个阶段以一种循环的形式相联系。

人类生命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从出生至老年,个人与其周围的人和环境维持一种奇妙的供给与需求的互应形态,每一个年龄都有不同的发展特色及必须面临的问题或危机。通过学习心理卫生,尝试了解人一生发展的过程,更了解自己,进而帮助他人和自己,享受人生,实现自我。

(王 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