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其他年龄阶段认知功能的发育

其他年龄阶段认知功能的发育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龄前儿童机械识记占主导地位,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的效果。形象思维是借助于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实现对事物的概括性认识,其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事物和形象。记忆的发育特点为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逐渐占优势,对抽象记忆的材料逐渐增多。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青少年各种感觉的发育达到完善,感受性的发育达到或超过成人水平。

第二节 其他年龄阶段认知功能的发育

一、学龄前期认知发育

学龄前期儿童认知虽然是具体性和不随意性仍占主导地位,但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也在逐步发展。

(一)观察力

观察力缺乏随意性、独立性、细致性,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差,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而转移观察的目标,其观察的概括性也较差。

在学龄前期儿童观察的发育阶段中观察的有意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3岁之前):此阶段儿童不能接受所给予的观察任务,不随意性起主要作用。

第二阶段(3~4岁):此阶段儿童能接受任务,主动进行观察,但深刻性、坚持性差。

第三阶段(5岁):此阶段儿童接受观察任务后,开始能坚持一段时间,进行观察。

第四阶段(6岁):此阶段儿童接受任务后,能不断分解目标,坚持较长时间反复进行观察。

(二)注意

此期儿童的无意注意已高度发展,而且相当稳定,有意注意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但稳定性差,容易分散,范围较小,并且经常带有情绪色彩,任何刺激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分散他们的注意。如果重视学前教育和培养,可提高有意注意,并可迅速发展起来。5岁左右开始能独立控制自己的注意,5~7岁时能集中注意的平均时间为15min。3岁时只注意事物的外部较为鲜明的特征,4岁时开始注意到事物明显的特征、事物之间的关系,5岁后能够注意事物的内部状况、固定关系。

(三)记忆

3岁儿童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一般在3~4岁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5岁后可以运用简单的记忆方法来帮助记忆,如重复、联想。学龄前儿童机械识记占主导地位,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的效果。此期儿童记忆的另一个特点是形象记忆,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比较注意,也容易记忆,其记忆在游戏中或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能得到较好的效果,而单跟他们讲抽象的道理是不容易记牢的。

(四)思维

形象思维是借助于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实现对事物的概括性认识,其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事物和形象。3岁以后儿童开始利用头脑中的形象进行思维,形象思维是此期儿童思维的特点。例如,学习计算时,利用物体的具体形象(实物或图形),儿童能较好地掌握数的实际意义。

(五)游戏、学习和劳动

此期主要的活动是游戏,各种游戏活动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孩子的许多学习活动是寓于游戏之中的。学习对于此期儿童不是主要任务,多在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在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可进行有意识地教育。学前期儿童劳动的形式主要为自我服务性劳动,如穿脱衣服、自己吃饭等。

(六)想象和好奇、喜问

此期儿童逐渐能按要求进行想象,其想象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目的性和有意性,但有意想象还只是初步发育,主要特点如下:①想象容易与现实混淆;②想象主题易于变化,如正在用积木搭大桥,忽而又想搭房子等;③创造想象开始发展,但仅是萌芽阶段。好奇、多问是学前期儿童的突出特点之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对于儿童的问题应耐心地,并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回答。

二、学龄期认知发育

进入小学后,儿童就开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系统掌握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认知过程中的有意性和抽象性也随之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观察力

学龄期儿童观察能力的发育表现为以下四个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此阶段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之间的一个方面。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此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能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

(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此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此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

(二)注意

1.注意的选择性

入小学后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更能控制自己的注意,注意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目的性。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有意注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被迫的,需要老师或家长的监督,以后逐渐能够自学。

2.注意的稳定性

低年级的儿童对于具体的、活动的事物以及操作性的工作,注意力容易集中和稳定;中、高年级的儿童会容易注意一些抽象或引起思考的事物。

3.注意的持久性

一般而言,5~7岁的小儿能集中注意力的平均时间为15min,7~10岁为20min,10~12岁为25min,12岁以后为30min。当儿童有明确的要求,并积极参加紧张的操作活动,注意力就能集中更长的时间。儿童的注意也与所注意的具体对象、活动内容、兴趣等因素有关。

4.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里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小学儿童注意广度较小,但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扩大。研究表明,用速示器在1/10s时间内呈现圆点图,二年级儿童能清楚认识到的圆点数一般少于4个,五年级儿童在4个到5个之间,成人能达8个或9个。

(三)记忆

入学后,儿童开始了系统学习,需要记住大量新东西,此时记忆发生了质的变化,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获得发展。记忆的发育特点为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逐渐占优势,对抽象记忆的材料逐渐增多。

低年级儿童由于思维发育水平较低而且知识经验较少,还是以机械记忆的方法为主,随着年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占据优势,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常共同作用,以达到记忆效果的互相渗透。对于那些理解困难的材料,形象记忆的作用大些,对于理解了的东西,以理解记忆为主。儿童对形象性材料的记忆效果一般优于抽象性材料的记忆效果。

(四)思维

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这种质变是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开始时常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及不自觉性;在整个学龄期,儿童的抽象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的总趋势是抽象逻辑思维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但对于各种具体的事物来讲,儿童思维又表现出很大的不均衡性,一般对于比较熟悉的、较容易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概念,思维水平较高,对于比较生疏而距形象较远的概念,思维水平较低。

经过学习,儿童掌握的概念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字词概念和数字概念在日益丰富。儿童不仅对概念本身进行充实和改造,而且还能掌握概念系统,即掌握有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儿童掌握概念系统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系统知识的过程,使儿童的智力活动从孤立、片面日益向精确、全面、系统方向发展。

学龄儿童的推理能力是随着儿童掌握比较复杂的知识经验和语法结构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学龄儿童首先掌握的是比较简单的直接推理,如由“甲比乙高”推理出“乙比甲矮”。在教学的影响下,儿童逐渐掌握演绎、归纳、类比能力即间接推理能力,如由“甲比乙高,丙比乙矮”推理出“甲比丙高”。

三、青少年期认知发育

(一)青少年感知、注意与记忆的发育

青少年各种感觉的发育达到完善,感受性的发育达到或超过成人水平。初中学生的视觉感受性比一年级小学生的视觉感受性增高60%以上。到少年后期,视觉和听觉感受性甚至高于成人水平。少年区别音阶高低的能力也大大超过小学生。

从初一到初二年级,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有了迅速而显著的提高;并且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初三年级,女生注意的稳定性均高于男生;初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他们的注意稳定性高度相关。另外,青少年在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等方面也有了很大发展,已基本接近成人水平。

青少年在记忆的有意性、记忆的理解性、记忆保持的时间、短时记忆的广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到初中二年级,学生的短时记忆广度已经相当完备,尤其是对那些依靠机械记忆的内容,初二学生与高二学生成绩持平甚至超出。高中生的理解识记达到中学阶段的最高水平,而机械识记在初中已达最高,高中已呈下降趋势。9~18岁期间,对各种不同材料记忆的效果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到十六七岁时记忆趋于成熟,对各种材料的记忆成绩都达到最高值,可以说这个时期记忆的发育达到鼎盛时期。

(二)青少年思维的发育

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少年期(主要是初中生)和青年初期(主要是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在少年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其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青年初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更多属于理论型,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做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同时,从少年期开始,已可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辨证思维规律,到青年初期,则基本上可以掌握辨证思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