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主要因素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主要因素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指脑动脉的主干或皮质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并进而发生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急性完全性闭塞时可迅速危及病人生命,个别病人表现为闭锁综合征。详见脑血管病的二级及三级预防。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其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

(一)定义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指脑动脉的主干或皮质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并进而发生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二)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破裂或形成溃疡,血小板、血液中其他有形成分及纤维黏附于受损的粗糙的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在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液黏度增加和血管痉挛等情况影响下,血栓逐渐增大,最后导致动脉完全闭塞。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均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

(三)分期

超早期(1~6h),急性期(6~24h),坏死期(24~48h),软化期(3d至3周),恢复期(3~4周后)。

(四)临床表现

1.临床类型

(1)完全性卒中: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重、较完全,常与数小时内(<6h)达到高峰。

(2)进展性卒中: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h内逐步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

(3)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指发病后神经缺失症状较轻,持续24h以上,但可于3周内恢复。

2.病理类型

(1)大面积脑梗死: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的完全性卒中,表现为病灶对侧完全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向病灶对侧的凝视麻痹,可有头痛和意识障碍,并呈进行性加重。

(2)分水岭脑梗死:是指相邻血管供血区之间分水岭区或边缘带的局部缺血,临床常呈卒中样发病,多无意识障碍,症状较轻、恢复较快。

(3)出血性脑梗死:是由于脑梗死供血区内动脉坏死后血液漏出继发出血,常发生于大面积脑梗死后。

(4)多发性脑梗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供血系统脑血管闭塞引起的梗死,多为反复发生脑梗死的后果。

3.脑梗死的临床综合征

(1)颈内动脉系统:有三种综合征。

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即三偏征和精神症状为多见,主侧半球受累,尚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失用和失认。

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最为常见。主干闭塞时有三偏征,主侧半球病变时尚有失语,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由于前交通动脉提供侧支循环,近端阻塞时可无症状;周围支受累时,常侵犯额叶内侧面,瘫痪以下肢为重,可伴有下肢的皮质性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深穿支阻塞,影响内囊前支,常出现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可出现精神症状伴有双侧瘫痪。

(2)椎-基底动脉系统:有五种综合征。

小脑后下动脉(Walleberg)综合征:引起延髓背外侧部梗死,出现眩晕、眼球震颤,病灶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小脑性共济失调及Hroer征,病灶侧面部、对侧躯体、对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小脑前下动脉:眩晕、眼球震颤,两眼球向病灶对侧凝视,病灶侧耳鸣、耳聋,Horer征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病灶侧面部和对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基底动脉:高热、昏迷、针尖样瞳孔、四肢软瘫及延髓麻痹。急性完全性闭塞时可迅速危及病人生命,个别病人表现为闭锁综合征。

大脑后动脉:表现为枕顶叶综合征,以偏盲和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矇等多见,此外还可有体象障碍、失认、失用等。如侵及深穿支可伴有丘脑综合征,有偏身感觉障碍及感觉异常以及锥体外系等症状。

基底动脉供应桥脑分支可出现下列综合征:①旁正中综合征,病灶侧外展不能,两眼球向病灶对侧凝视,对侧偏瘫。②桥脑腹外综合征,病灶侧周围性面瘫及外直肌麻痹,伴病灶对侧偏瘫,可有两眼向病灶侧凝视不能。③脑桥被盖综合征,病灶侧有不自主运动及小脑体征,对侧肢体轻瘫及感觉障碍,眼球向病灶侧凝视不能。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和体征 安静状态下起病、出现肢体瘫痪伴或不伴有失语,一般无头痛及意识障碍,应当考虑急性脑血栓形成的可能。

2.影像学检查 CT/MRI发现梗死灶,或排除脑出血、瘤卒中和炎性疾病等。

3.寻找病因和卒中的危险因素

(六)治疗

1.急性期的治疗原则 以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最终达到挽救生命、降低病残及预防复发的目的。

2.超早期溶栓治疗 目的是溶解血栓,迅速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元损伤。

(七)转诊指征

发现后立即转诊,以获得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发病<3h内到达医院)应用溶栓治疗。

(八)预防与保健

1.预防性治疗 强调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如阿司匹林75~100mg,口服,1/d,有助于防止复发。详见脑血管病的二级及三级预防

2.患者与家属密切配合 应做到卒中患者经常做日常生活锻炼,有助于患侧肢体的康复。当然,患者的初期锻炼,必须要在家人的协助下进行。

(1)洗脸运动,先用健手后用患手。

(2)锻炼自己穿衣、脱衣,经常训练更衣动作。穿衣时,先穿患侧,脱衣时先脱健侧。

(3)锻炼自己进食,在用健侧手持筷时,患手应做扶碗等辅助动作。

(4)锻炼洗漱动作,先用健侧手,以后训练患侧手洗脸、洗澡、刷牙、健手给予辅助。

(5)生活能自理后,可让患者做简单的家务劳动。如开门窗、扫地、种花、上街购物等。于此同时,可进行职业训练。

(6)可让患者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或利用轮椅活动,以帮助患者重返社会

患者在恢复期间锻炼要循序渐进,家属要有足够的耐心,切记不要中途放弃。

3.康复治疗 继续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功能训练,除药物外,可配合使用理疗、体疗和针灸等。详见卒中的康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