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思考

儒家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思考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根本上讲,儒家对社会秩序的思考,侧重政治秩序的方面。应该说,儒家从根本上对政治合法性的一种思考和一个基本原则,叫作“天命观”,这是儒家非常重要的对政治合法性的判断标准。就是要说我这个行为是有着政治合法性的。当然还有一层意思,这种天命,这种政治合法性不是命定地属于某一个集团。这是政治的宪政原则,解释政权合法性从何而来。

我们现在讲“治国”的第二部分。

我猜想大家对这部分更感兴趣,因为不少同学向我提问就提到政治上来了,但我还是要强调经济自由主义重要,经济自由主义也是一种宪政原则。它不仅是经济议题,也是政治议题。关于儒家的有关社会的基本宪政框架和政治制度,应该说研究得并不多,过去主流的思想对儒家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尤其是在它的政治方面,这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东西,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挖掘和提炼,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方面的文献,我找了一些,并不是太多,有些还是很不错,比如蒋庆的《政治儒学》。这是中国现代的学者在挖掘儒家的政治传统资源的研究,应该说是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还有一本书叫《宋儒微言》,卢国龙写的,他是社科院宗教所的一名研究员,他对宋儒的一些主张做了研究、挖掘和提炼,发现宋儒的很多主张是一个宪政框架。其他人如夏勇,夏勇的《中国民权哲学》是非常精彩的一本书,值得大家看看。还有何怀宏的《世袭社会及其解体》,讲的是周代的事,当然他也有很多思想。其他的有余英时的《朱熹历史世界》、张岩的《从部落文明到礼乐制度》,等等。我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文章来讨论,后面也列了下来。

从根本上讲,儒家对社会秩序的思考,侧重政治秩序的方面。应该说,儒家从根本上对政治合法性的一种思考和一个基本原则,叫作“天命观”,这是儒家非常重要的对政治合法性的判断标准。天命,在《尚书》里被屡次提到,而且一般来讲是在关键的时刻提到。一个是在商汤伐桀部分,就是商汤去讨伐夏桀,有一个誓词,即《汤誓》。《尚书》是应该读的一本书,里头有很多有关上古的记载,这些记载都是非常可靠和可信的,从中能看到中华文明最初产生时期的一些基本的文化原则。后来在武王伐纣的时候,也有《泰誓》。

在打仗的时候宣誓,其实相当于政治宣言。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呢?就是要说我这个行为是有着政治合法性的。这很重要。在当时的背景下,在当时的政治结构中,无论是商汤伐桀还是武王伐纣,难免被人看作是犯上作乱,因为桀是天子级的政治领袖,虽然不像后来的政治结构,那种结构是一个部落之间的政治联盟,但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在上位的政治领袖,商汤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包括后来的武王伐纣的情况也是一样,他要说他这个行为是正确的,就得有一番道理。那么怎么来说这件事情呢?要说被伐的人丢了天命,这个人是一个暴君,已经没有天命了,不配做天子了,所以他的行为是替天行道,他是得了天命的。基本逻辑就是这样。其实,这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想获得政权的集团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它要告诉所有人,不然的话,这样的统治是不能被接受的。

这种天命观的逻辑又和一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就是“民”的概念;还要和另外一个概念,即“德”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天命是怎么获得的?为什么判断这个人得了天命?为什么判断那个人失了天命?这在《尚书》里讲了很多。比如它讲天和民的关系,“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是《泰誓》里的,武王伐纣的誓言,就是说怎么判断得天命和失天命呢?这很简单,商纣王荒淫无度,他极大地伤害了老百姓的利益,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那么他就丢了天命。“天矜于民”,“矜”是依赖的意思,天要依靠民,判断这件事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老百姓喜欢的事情,天道也只能这样。还有一句话,就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也是这个意思。怎么理解天道?其实是要依赖老百姓这个视角,“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样一个概念。这是把天和民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古人有言:“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安抚我,想要照顾老百姓的利益的人,就是王,“后”这里是王、帝的意思,就是政治领袖,就可以当统治者;但如果虐待我,这个人就是仇敌,根本不配当统治者。所以在早期,夏商周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这样一种天命观。得天命就是有政治合法性,失天命就是失去政治合法性,这种所谓的天命又和民联系在一起。

这样一种基础性的宪政原则奠定了这样的基础,就是说在什么条件下,政权可以有政治合法性。统治是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是顺应了民意,是否想到了老百姓的利益,是否让老百姓感到幸福。只有做到这一点,它才有政治合法性。当然还有一层意思,这种天命,这种政治合法性不是命定地属于某一个集团。这个思想非常重要。因为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说法,比如像犹太人说的,他们是上帝的选民,这样的种族天生就是上帝的选民,它要来统治别人,那么这就是一个命定的合法性。但这种观念是大错的。因为他说他生下来就是统治者,那么对他就没有约束了,他可以做任何事情。这样的一种观念有问题。而天命观的含义就是说一个人可得天命,也可失天命。

我刚才讲天命和“民”的关系,还有就是和“德”的关系。统治者要想到老百姓,就要约束自己,不能去侵夺老百姓的利益,去征重的税赋,那是不行的。《尚书》里有这么一句话,叫作“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就是说上天并不偏爱某一个集团,哪个集团配来统治,上天是不知道的,但是上天知道,谁要是有道德就会辅助谁,就让他去统治。这个思想也是很重要的。这其实是给任何统治者一个约束,就是必须顺从民意,必须考虑老百姓的利益,还要有道德约束,约束自己。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的宪政原则。这是政治的宪政原则,解释政权合法性从何而来。

我曾经提过这样一个假说,一个成熟的天命观是这样形成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是在周的时候。在这之前,虽然商在推翻夏的时候,也提到了天命,但是它后来的一系列做法表明,他们认为他们天生有天命。何以见得呢?这是因为考古学家提出,在甲骨文中,记载着在武丁之后,商人在祭祀先祖时,将他们的先祖等同于上帝。也就是说,他们的统治者就是神,就是天道本身,他们本来就有天命。这是商的概念,所以,后来就有像商纣王这样的暴君出现,因为他没有约束,因为他认为自己就有天命,他的统治是天经地义的,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约束自己的,不需要考虑老百姓的。

但是这样一种思想到了周以后发生变化了。这集中体现在《尚书》后面的《周书》中,《尚书》实际上是一系列上古书籍的累积,它可能是不同时代写的,都合在一块儿了,然后冠之以“尚书”这个名字,它最开始不是一本书,而是好多本书。其中《周书》专门讲周时代的事情,它就对天命反复地讨论,包括周公也在讨论。他们在武王伐纣的时候,在那儿宣誓,说商纣王已经不是天子了,他已经失了天命,他只是一个暴君,那么现在要除掉这个暴君,要替天行道,而且在后来周公一系列的讲话中反复地说,周的统治合法性从何而来,商为什么丢掉了这个合法性,他们对这种统治的更替做了更多的思考。他们形成了一个原则,对周来讲,就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命定的统治者,是一个与生俱来的统治者,而是要听从民意,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还要约束自己。具体表现在周人不再把自己的先祖和神混为一谈。我上次讲过,周人很明确,上面有天,他们的王是天子,不是天本身。那么他们在祭祀的时候,祭天和祭祖是分开的,祭祖的最高规格是配天,就是主祭是天,他们的先祖配在旁边,叫配祀,配天是他们先祖的最高荣耀了。注意这时候他们把天和他们的先祖分开了,就是说,他们不是天,他们争取能够获得配天的荣耀。这个时候,周人非常清楚,他们不是命定的统治集团,必须努力做好,要倾听老百姓的意见。当然这是我的一个假说。看看历史,周的结束和夏、商的结束的原因是不同的,夏和商结束的原因都是被伐的,但周的灭亡不是被伐的,它是由于诸侯坐大,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区别。这是我首先要讲的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