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精英的“商业模式”

文化精英的“商业模式”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所以有这样一本书,也说明了文化精英在中国的主导作用。有一些文化精英,比较出名的,周游列国,各国的君王也要有些赠予。这就形成了儒家的士这样一种商业模式,说得比较俗一点儿,这是一个层面。家族体系和科举制的政府体系共同形成了传统中国士的商业模式。

八、文化精英的“商业模式”

有一个文献是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士”是中国的文化精英的一个代名词,跟君子类似,君子是比较早期的一个说法,后来不说君子阶层,说士的阶层。士的起源也很早,它描述的是一个文化精英阶层。余英时的这本书讲到了这样一种文化精英阶层在中国的形成,它的发展,它的特点,它的作用。大家可以看一看。之所以有这样一本书,也说明了文化精英在中国的主导作用。下面我们就来讨论问题。

问:文化精英怎样维持生存?

答:实际上,士的阶层有一种广义的商业模式。广义商业模式指的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这些宗教形式的筹款方式,既要人们超越个人利害,又要道德自律,但是他们也是凡人,他们也要活,你说得非常对,所以就要有一种获得收入的形式。实际上,士的阶层应该有一些收入来源来支撑。《孟子》里也有讨论。有人问孟子,他们这些士既不种庄稼,又不经商,凭什么获得收入?孟子回答,他们是为了教化。教化实际上是为社会提供某种制度上的服务,教化是使大家形成基本的行为规范,然后这个社会就能和谐,和谐就能带来更大的效率,就能使社会更繁荣,为这个社会带来利益。那么提供教化的人理所当然应有口饭吃。这是没有问题的。具体形式,中国古代有许多变迁,大家知道,孔子是向学生收干肉的。五束干肉,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并不是免费的义务教育,学生要给他一些报酬。有一些文化精英,比较出名的,周游列国,各国的君王也要有些赠予。还有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当时的孟尝君、平原君等这些人,他们门下的食客有好几千人,有好多等级,什么样的等级给什么样的待遇,等等。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在竞争,他们对文化精英是有需要的。

吸引文化精英,第一是为了与其他国家竞争;第二,需要一个合纵连横的战略来面对天下局势,保卫自己,发展自己,甚至成就霸业,一统天下。这些故事大家都知道的,包括在山东,当时有齐国,齐国有著名的稷下学宫,在临淄那边。齐国的政府或者大夫来出钱,提供食宿,让学者来讨论、来辩论。这里出了很多人,我记得孟子也来过。由于国家之间的竞争,知识分子的待遇相当优厚,他们相对很自由。当时的文化精英地位很高,所以余英时也讲了很多例子,尤其是一些名士和君主之间的关系。有三个层次:师,友,奴,即老师、朋友、奴才,或者稍微尊重一些叫臣。当时很多文化精英的位置是师的位置,那些君主是要请教的,是要跪拜的,很有意思。当时的士风是很自由的,可以横议天下。

到了后来,秦汉以后,天下一统,慢慢就形成了其他一些制度,比如汉有选举制度,即从世家大族中选举一些优秀的子弟,到朝廷来做官。后来也有考试制度。如汉武帝时期开创了考试制度,像董仲舒等人都是考试考出来的。考官出个题,让天下英豪来考。这时士的物质资源是由政府来提供的,政府征税。后来科举制度就比较成熟了。科举制度的一个特点就是宪政原则是儒家的,由儒家的基本原则为基础来进行考试,大家都在学习儒家的经典,考中了就去当官。当官当然是拿朝廷俸禄。朝廷俸禄,说白了就是政府征的税。这就形成了儒家的士这样一种商业模式,说得比较俗一点儿,这是一个层面。另外的一个层面,以后我会讲得更多,中国社会是以家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形成了大量的大家族,由于朝廷崇尚儒学,汉武帝独尊儒术又强化了这种因素,所以这些大家族,他们本身有儒学传统,培养自己的子弟来读儒学的经典,进入政府领域。这样,这些家族就形成了世族。这些世族靠家族本身的产出就能培养或教育出一大批子弟,也能养育一大批没有进朝廷当官的文化精英,这是另外的一个传统。家族体系和科举制的政府体系共同形成了传统中国士的商业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