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执行必须到位,落实刻不容缓

执行必须到位,落实刻不容缓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并且解决起来十分简单:放弃“不可能”“不能”“不行”等借口,采取行动,而且一旦行动就绝不放弃,并且执行必须到位,这样才是实现自己目标最好的方法。还有有些人,虽做了计划,并且计划非常完美,但由于缺乏执行力度,达不到刻不容缓地去执行,因而他们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小。最后,1万辆车的年度生产目标提前实现了。亨利·福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与他的理想以

执行力是速度、效益、精确度的全面落实,所以执行必须到位,凡事都习惯推的人,长久下去,必会被企业淘汰。

研究生李洋在老师和家长眼里,绝对是一个好孩子,学习成绩也很优异。本来他是一个爱说爱笑的学生,但是最近他总是愁眉苦脸的,满怀心事,而且老说一些使自己泄气的话,例如:“唉,我怎么这么没用啊?”“累死了,真不想学习了,没意思!”

班主任林老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便把李洋叫到办公室,仔细询问。

李洋一副苦恼的样子,他说:“我一直很爱学习的,我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学期刚开始,我便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包括各门功课应该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在班上应争取到怎样的位置。为了实现这些,每天在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事我都做了明确的计划。而且我还分科独立制订目标,一门功课一张表。但是令我苦恼的是,这个计划仅仅执行了一周,第二周便执行不下去了。有时是忘记了这个时间该做的事情,有时是干脆下面的也不想做了;而更多时候是感觉很累,什么也不想做,就对自己说明天再做吧,到了第二天又没做……我应该怎么办呢?”

林老师听了点点头,说:“别着急,老师帮你分析分析。”

老师拿过李洋的计划,原来李洋的计划是制订好了,但毛病出在他执行态度上了:比如今天打了半天篮球,特别累,休息一下,到明天晚上再学习;到了明天晚上,有足球赛了,于是又对自己说算了,明天晚上吧……这样不知道过了几个“明天晚上”,因此虽订了计划,但却让计划落了空。

李洋的问题同样可能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里可能都藏着一个早就应该付诸行动的想法。也许是写一篇文章,或是早起锻炼身体,或是成绩提高10分等。任何人都想追求进步,不断改进自我,可是像李洋一样的人也是不少的,很多人做好了完美的计划,可是行动起来却拖拖拉拉,有时一样行动也没有落实到位。要么做事犹豫不决,迟迟未见行动:要么一再拖延,老是说:“等一等,等我准备好了就一定开始。”要么寻找各种借口安慰自己:“这种方法不错,可不适合我。”要么“我已做了多次了,可就是做不到,看来我的天性不适合。”或“我一看书就困,试过多次了,看来我与别人不同,不适合晚上看书。”这些理由看似合理,实则都是惰性的表现。

那么,这些问题能解决吗,能!并且解决起来十分简单:放弃“不可能”“不能”“不行”等借口,采取行动,而且一旦行动就绝不放弃,并且执行必须到位,这样才是实现自己目标最好的方法。

1858年,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不久,孩子患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丧失了走路的能力。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长的太太告诉孩子船长有一只天堂鸟。孩子被船长太太这只鸟的描述迷住了,极想亲自看一看。于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长。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务生立即带她去看天堂鸟。那位服务生并不知道女孩的腿不能走路,而只顾带着她一道去看那只美丽的小鸟。奇迹发生了,孩子因为过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务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来。从此,孩子的病痊愈了。

女孩长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终于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她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刻不容缓的行动力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只有在刻不容缓的条件下,人才会超越自身的束缚,释放出最大的能量。茜尔玛·拉格萝芙就是在内心强大的愿望感召下爆发出超强的行动力才站起来的,因为她的渴望,因为她的行动提速,让她战胜了身体的残疾,并最终获得成功。

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班菲德博士曾经对于美国社会进步动力做了多年的研究。他想发现为什么某些人一代比一代富裕,而有些人则不是这样。他将不同的假设经过数年的实验之后,终于有了结论。他的结论是:在美国或是在其他的社会中,成功大多与态度相关,尤其是基于个人对于时间的态度而定。班菲德把这个结论称作“时间观念”。

班菲德发现,成功者,都是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他们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动规划时,都会用长期的执行到位的观点去考虑。他们会立即行动,他们一般做5年、10年,甚至20年的未来计划。在另外一方面,班菲德博士发现,失败的人们执行力都非常差,他们没有全局的考虑,只有短期的观念,他们几乎不做长期计划。还有有些人,虽做了计划,并且计划非常完美,但由于缺乏执行力度,达不到刻不容缓地去执行,因而他们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小。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有着超强的执行力和学习力,所以他的事业才能攀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亨利·福特是个农家子弟,但他从小就认为跟在慢吞吞的马后面犁田,实在太浪费时间,所以,他想制造出便捷有效的机械来代替人力、畜力,并且他一刻也不停地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人生目标

有一次,亨利·福特乘马车去底特律。途中,他生平第一次见到一辆不用马拖自己能行走的蒸汽推动的车子。趁着这辆蒸汽车停下来的时候,福特向驾驶员问了一大堆有关性能、操作方法的问题。回家后,他做了个木质车身,又用一个2加仑的油桶当作锅炉,试图推动他的“车身”……

带着强烈的创业愿望,17岁的亨利·福特就到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公司就业了。可是,只干了6天,他就辞职了,原因是:“该公司先进员工必须花费好几小时才能修复的机械,我只要30分钟就修好了,使那些先进员工对我感到嫉妒不满。”

1891年,亨利·福特进入爱迪生电灯公司工作,致力于设计自己的“自动马车”;1896年,他的愿望实现了;1899年,亨利·福特成功地制造了三辆汽车,被公认为这一领域的先驱。

1901年,亨利·福特成立了福特汽车公司,但1902年就散伙了;1903年6月,亨利·福特又重新创立了福特汽车公司。此后,他设计制造的“A型车”销路奇佳,一年多时间里销出1000多辆。后来,亨利·福特又设计了N型车、R型车、S型车,都十分畅销。1908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T型车”诞生了,此车先后共销出154多万辆。

亨利·福特为普及小汽车做出了贡献,他创造了世界汽车生产史上的奇迹。

1908年,亨利·福特决定聘请管理专家沃尔·弗兰德斯进厂,协助其进行生产方式的变革,并允诺,如果弗兰德斯能在12个月内督促生产出1万辆车,将付给他2万美元奖金。最后,1万辆车的年度生产目标提前实现了。此后弗兰德斯虽然另创自己的公司去了,但亨利·福特却从他那里学到了大规模生产所需的技术管理知识。

1913年8月,亨利·福特决定,把技术员C·W·艾夫利和威廉·克朗在发动机、主轴、磁电机组装三条供给线上使用的“运动中的组装法”推广到总装配线上,此举获得成功。从此,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方式产生了。一时间,亨利·福特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在亨利·福特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他比别人更高瞻远瞩,他更高效运用执行力和执行到位的方式。亨利·福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与他的理想以及对理想持之以恒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创立了“福特生产方式”——流水线式生产,从此,世界工业生产进入了批量生产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