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荒野

什么是荒野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环境伦理学领域,荒野的概念是个舶来品。荒野在文学中往往与神秘、恐惧相关。这些动物和植物类型的妖怪的居住地大多在荒野,远离人类居住区,实际上是荒野的统治者。在对待荒野的态度上,或许是对人类伦理最有影响力之一的圣经中这样说,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来到了被诅咒的荒野。这种描述无疑是一种象征,荒野是撒旦所在之处,是邪恶的地方。
什么是荒野_环境伦理学概论

在环境伦理学领域,荒野的概念是个舶来品。在理解这个国外引入的荒野概念之前,我们先看看汉语中荒野的含义。荒野即“荒凉的原野”。这种辞义上的解释带有强烈的以人为本的特点。在人类看来是荒凉的,可是如果站在动物的角度,那里是它们的家园。

荒野在文学中往往与神秘、恐惧相关。因为未知因素很多,人类无法控制,也就充满危险。在《西游记》(吴承恩,明)中,唐僧在荒野中屡屡遇到妖怪,它们包括动物化成的妖魔(如狼、虎、豹、蜘蛛精),也包括植物化成的妖怪(如桃、杏、梅等)。这些动物和植物类型的妖怪的居住地大多在荒野,远离人类居住区,实际上是荒野的统治者。而在《聊斋志异》(蒲松龄,清)中,作者甚至把妖魔鬼怪设置在那些被废弃的寺庙庄园之中,当人类离开之后,这些地区就成了它们的活动场所。不管是有意或者无意,人与动植物之间的恐惧都来自对土地的争夺。

在美国的1964年的荒野法案(Wildness Act of 1964)中,荒野定义为“土地及生命群落未被人占据,在那里人们只是过客而不会总在那儿停留的区域”,或者说是指未被开发未受人干扰的区域。美国的荒野法允许联邦政府闲置大面积的公地而不开发,其宗旨在“为美国人民娱乐之用,如留下来给后世之用或荒野娱乐”。一般地,允许进行如野炊、宿营、划船、某些狩猎及钓鱼等行为,而禁止任何商业行为,如采矿、伐木及建永久性住宅或筑路等(贾丁斯著,林官明,杨爱民译,2002)。

在对待荒野的态度上,或许是对人类伦理最有影响力之一的圣经中这样说,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来到了被诅咒的荒野。新约中描述说,在魔鬼撒旦的诱惑下耶稣来到荒野(Holy Bible,1985)。这种描述无疑是一种象征,荒野是撒旦所在之处,是邪恶的地方。

如果说在农业文明中,荒野被理解为人迹罕至、荒凉的地区,那么游牧文明对荒野的理解截然不同。他们要在广袤的草原上游牧,荒野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即使对草原上的狼,尽管痛恨,但也表达出一种敬畏的态度。

奥格拉拉苏酋长卢瑟·斯坦丁·拜尔(Luther Standing Bear)说:


我们并不认为广袤的平原、美丽的群山以及水草丰美、曲折蜿蜒的溪流是“荒芜”的。只有白人才认为大自然是荒野,“野蛮”的动物在那里“出没”(infest),“野蛮人”才居住在那里。对我们来讲,它是温驯的……直到后来东方的毛人来到这里,他们野蛮而狂暴地对待我们和我们热爱的家园,它才变得“荒芜”起来。[Bear,2006]


东方的毛人即从美洲东海岸过来的所谓开拓者。他们依据洛克的财产权理论(洛克著,瞿菊农,叶启芳译,2009),以武力剥夺了本属于美洲土著所公有的荒野,把他们理解中的“荒野”变成了他们理解中的“文明区”。这是典型的以一种文化取代(可能用消灭更确切)另一种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一种秩序取代了另一种秩序,一种伦理观取代了另一种伦理观。

在初期的欧洲殖民者眼中,未被殖民者强占的美洲原野是这样的:


废弃而凄凉的荒野

空无一人

除了魔鬼和野蛮人

邪恶在此猖獗

——迈克尔·卫格尔斯·沃斯(Michael Wiggles Worth,1622),(Sagoff,1990)


那时候,殖民者在南北美洲的大地上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开拓运动,美其名曰“征服新大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规模最大的大自然改造活动出现了。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一切能够用来把原本公有的土地变成私有的行为都是受鼓励的。殖民者用他们在欧洲熟悉的农田、牧场、城市、乡村的概念疯狂地向大自然进攻。这时候,大自然或者荒野在他们的眼里变成了财产。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总有那么一些看上去特立独行的人,他们以自己的眼光关注着个人无能为力的历史进程,向兴高采烈的开拓者提出一些忠告。在对待荒野的态度上也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