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

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感教育又称审美教育。于是父亲拽住威特的头发,脸色吓人,揪住不放。威特吃了一惊,把拽着狗尾巴的手放开了。在父亲的教导下,威特终于成为一个感情丰富、心地善良、情趣高雅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经常帮助孩子提高鉴赏、评判美的能力,告诉孩子什么东西是美的,什么是丑的。犹太人认为,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认识事物进行联想的。

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

美感教育又称审美教育。它主要是通过艺术手段,或者借助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对人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

犹太人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来教育其子女的。犹太孩子经常听家长讲下面这个故事。

德国法学家卡尔·威特的父亲很讲究住宅的布置,在住宅里,决不放置任何没有情趣和不和谐的东西。墙上糊着使人心情舒畅的壁纸,上面挂着经过自己精心挑选的有镜框的画。室内摆设的各种器具都很有情趣,决不摆设与周围物品不搭配的东西。如果人们赠送的礼品和自家的陈设不和谐就决不摆出来。穿衣服也是这样,父亲反对花哨的服装,不仅要求自己这样,而且要求孩子也穿着朴素、雅致、衣帽整齐,打扮得干净朴素。在住宅的周围,父亲砌上雅致的花坛,里面种上四季常开不败的花卉,但同样不种植没有情趣和与周围环境不和谐的花卉。父亲十分注意培养威特的文学爱好,结果使得威特成了了不起的文学通,几乎背下了所有的名诗,而且很早就会写诗,后来又成了研究但丁的权威。父亲还注意陶冶孩子的感情。威特三岁时候的一天,他看到一条狗跑过,他象其他孩子喜欢做的那样,一把拽住狗的尾巴,把它拉到自己身边,这个举动正巧被父亲看见。于是父亲拽住威特的头发,脸色吓人,揪住不放。威特吃了一惊,把拽着狗尾巴的手放开了。这时他父亲也把手放开了。然后说:“威特,你喜欢被人拽着头发吗?”威特红着脸说:“不喜欢。”“如果是这样,那么对狗也不应当那样。”在父亲的教导下,威特终于成为一个感情丰富、心地善良、情趣高雅的人。

犹太人认为,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对孩子进行美感教育应先从家庭开始。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就会发现: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就喜欢看色彩鲜艳的会动的物体,他们听到有韵律的乐曲会停止哭声。1~2岁的孩子对穿颜色好看的新衣服会流露出愉快的表情,喜欢听别人夸奖他好看之类的话。学龄前儿童则多伴以新奇作为评判美与丑的标准。儿童表现出的对某一事物所持有的喜爱度,是他们最初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原始反应。因而对儿童进行的审美教育应该从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当孩子处在婴儿时期时,家长有目的地在他视觉所能触及到的范围内,悬挂一些色彩艳丽的汽球、形象可爱的玩具、简洁明快的图片,这虽对孩子的审美教育不可能有即时效果,但对他形成最初美的感受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经常帮助孩子提高鉴赏、评判美的能力,告诉孩子什么东西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同时家长在平时不论是与成年人交谈,还是和孩子们说话,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行为举止要符合社会文明规范,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礼。不要说粗话、脏话。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随着孩子的成长,知识的逐渐积累,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但毕竟还不成熟,在感知美的过程中具有表面性、情绪性和模仿性的特点。即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停留在物体外表的形状、色彩上,不能理解美的内在涵义。他们经常以是否认识感知对象或是否对它感兴趣作为评判的依据。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导致他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从众心理。鉴于孩子的这些特点,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须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具体地加以培养和指导。

对学龄前儿童的美感教育,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家长必须身体力行,时时做有心人。首先,在家庭的室内布置上要注意色彩协调而不繁杂,整洁而有条理,美观而不入俗套,让孩子在其中享受到一种协调的美。全家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给孩子心理上充分的安全感,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时体味到家庭所特有的温馨,这些对于孩子审美情趣的形成和发展、高尚情操及健康审美能力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也要逐步扩大审美的内容。带孩子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领略自然风光和造型优美的建筑,参加有特色的音乐会,阅读优秀的儿童作品,欣赏五彩缤纷的展览等,激发孩子对美的事物的情感流露,启发他们把对事物现象美的认识发展到对事物本质美的认识。

犹太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这样既能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也能起到发展孩子智力的作用。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成为“美盲”,那么仅仅带他们到自然环境中去是很不够的,还要引导、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和注意知识的陶冶。

有人认为,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眼睛和耳朵,就都能感受和理解美了。其实不然。美学史上有一首题为《美盲》的诗,描写一农妇置身于枫林夕照、画眉清音、美丽如画的境界中,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此美景无动于衷。如果撇开诗中嘲讽劳动妇女的意思,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不确实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吗?既然这样,那么如何使孩子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呢?

犹太人认为,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认识事物进行联想的。培养孩子认识自然美的能力,要从他们思维的特点出发,从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入手,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引导。

首先,让孩子认识自然界外部的特征美。拿颜色美来说,自然界中可谓是五光十色。黄菊花、红玫瑰、粉杜鹃、白水仙、争奇斗艳,媚态百生。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自己,金龟子金光闪烁,红蜻蜓通透鲜红,大熊猫黑白分明,孔雀开屏更是灿烂夺目。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或郊外,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给孩子讲解颜色的种类和特点,相互的关系,以及各种颜色构成的自然画,从而能给孩子以美的享受,提高孩子感受自然美的能力。自然界形态美也极其丰富:挺拔的青松,巍峨的山峰,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给人以锐不可挡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面对自然界各处独具一格的形态美,只要家长引导得法,孩子必将从中吸取美的养料。

其次,运用知识提高孩子审美能力,可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建筑美的欣赏。建筑艺术历来被称做“凝固的音乐”。那些造型精巧、风格多样的古今中外建筑,以其巧夺天工而被世人赞叹。我国是建筑艺术驰名世界的国家,在辽阔的国土上,有数不胜数的宫殿、寺院、石碑、桥、塔、楼、台、亭、阁、轩、廊,像明珠一样灿烂夺目。平时,家长只要有机会就可进行审美教育。在观赏时,先让孩子看到建筑物的全貌,讲解建筑物的布局、功能、结构、色彩、造型上的特点,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古代建筑宏伟、气势的美。有的古代建筑和风景胜地还有动人的神话传说,让孩子了解这些故事和传说,既可增长知识,又能激发孩子的想像力,使审美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家长们要积极利用并创造各种条件,用知识启迪孩子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全面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