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智慧全面提升课程改革实验水平

实践智慧全面提升课程改革实验水平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③担忧,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打破原有学科体系,构建以“三以一化”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对历经多年学科教育的广大教师而言,将面临转变课程观念的艰巨任务。今年暑假,学校将这两个部门合并,以期“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能得到深入推进。“三以一化”内涵丰富,抓住了职教课改的本质,是我省职业教育地方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南。

校本眼光 实践智慧全面提升课程改革实验水平——南通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第二次推进会专题报告

江苏省如东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校

2009年10月14日

近几年,我校以《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为指南,按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要求,以构建“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为课程改革的工作核心,以开发项目课程、探索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方式为研究重点,按照“理论先行、点上实验、面上推广”的课改实验工作思路,先后在机电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开展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机电、计算机两个专业分别于2007年、2008年被确定为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点,2009年我校又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

一、观念转变,全员参与,课程改革实验上新路

(一)更新理念,引领课改

2006年我校在机电、计算机两个专业进行课改实验。实验伊始即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与阻力。不少教师甚至一些专业负责人、中层干部,在对课改的认同度、理念的同步性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①观望,一部分人认为课改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是专家、领导的事,离自己很远。②畏难,有人认为,课改对教学环境、实验实训条件,对师资力量尤其是对“双师型”教师要求很高,我们学校与兄弟学校相比,实训设备比较滞后,实习条件相对缺乏,专业教师比例不高,尤其“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课改条件先天不足,很难开展。③担忧,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打破原有学科体系,构建以“三以一化”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对历经多年学科教育的广大教师而言,将面临转变课程观念的艰巨任务。他们担心打破学科体系后,职业教育会变成职业培训,而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会过于零散。④畏苦,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课程标准的重新编制,教材的重新选编,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劳动,但由于一部分教师对课改价值认识不足,再加上许多专业教师工作量比较繁重,所以不少人对课改存在畏苦心理。

针对以上教师们出现的对课改思想上认识不足、行动上热情不高、理念上把握不透的现状,学校采取一“逼”、二“引”、三“试”、四“化”的方法,努力转变教师观念,提高课改热情,变阻力为动力,使学校课改工作能顺利进行。

1.“逼”

即通过相关的措施与方法营造一定的课改氛围,制造一定的课改压力

第一,校长室自我加压。校长室充分认识到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学校培养怎样的学生,决定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所以将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大事、“一把手”工程来抓。校长自觉担任课程改革的倡导者、引领者和决策者,成为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为此,学校领导在课改实验过程中带头学习,不断更新和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示范引领,努力以先进的思想、勇于创新的精神、敢于争先的意识来推进学校课程改革。

学校从有利于课改、服务于课改的目的出发,及时出台课改评价与奖励办法,实行多劳多得,优质高酬;着力调整教师考核细则与学校内部分配制度,将参加课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

过去我校教学处、实训处一直分别设立,各管一块,不利于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今年暑假,学校将这两个部门合并,以期“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能得到深入推进。

第二,广大教师责无旁贷。随着学校领导对课改认识的不断提高,系列课改政策机制的出台与完善,学校形成了一定的课改氛围,广大教师感到了压力,逐步看清了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逐渐产生了课改紧迫感,认识到不改革不行,改革才有出路,学校才能发展,作为教师,只有投身课改才能牢牢把握个人专业发展的机会。

2.“引”

即通过理论学习、榜样示范引领广大教师走上课改之路。

第一,理论引领。我们以“三以一化”理论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引。“三以一化”内涵丰富,抓住了职教课改的本质,是我省职业教育地方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南。我们以“行动导向”理论作为专业教学的原则,即按照职业活动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在职业活动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它为我们实施专业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基本模板。我们以“生本教育”理论作为设计与实施课改的立足点,坚持以学生的学情和职业需求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

在将课改理论内化为教师素养、提升教师课改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四个一”举措:学校每学期组织“四个一”活动,即一次课改论坛、一次课改理论考试、一次课改现场观摩、一次课改论文评比;全体教师努力做到“四个一”,即每学期读一本教育教学论著、上一堂课改研究课、写一篇教改论文、参与一个教改专题研究。

为了能让专业教师真正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从本学期开始,学校组织原来任教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每周五下午及双休日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学期结束时由权威部门进行技能考核鉴定,力争50%以上的专业教师能通过中级工以上的专业技能考试,并在一年内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能独立承担2门以上“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能有更多的专业教师在各级技能大赛中获得更多、更高层次的奖项。

第二,同行引领。2009年3月学校组织课改项目组成员赴江苏省太仓职教中心参观学习,5月份邀请“省太职”周新源校长、课改团队负责人、核心成员来我校作课改专题讲座。通过分组听课评课、听取经验介绍、双方交流座谈等活动,学习江苏省太仓职教中心课改的成功做法,从而增强我们克服课改困难、破解课改难题的决心、信心与能力。

3.“试”

即实践。

第一,骨干示范。学校充分发挥学校领军人物(市县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骨干示范引领作用。他们按照学校要求,每学期至少开设一次课改专题讲座,结合自身课改体会现身说法,开设一堂观摩示范课,为教师上研究课做榜样。学校通过这种以个别带动群体,以榜样示范群众的做法,努力让全体教师感觉到课程改革并不高深,是可以做的,以此打消教师进行课改实践的顾虑,增进课改热情。

第二,分层探索。学校课改项目组成员作为课改主力军,在专业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方法选择等课改实践中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与重要贡献。他们作为核心力量,带动其他非项目组成员的教学人员尝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第三,全员实践。全体教师在骨干引领、项目组促进下,由观望课改到走近课改直至走进课改。我们的课改队伍从当初的项目组,通过由组到群“滚雪球”式的发展,如今已扩充到全体教师。

4.“化”

即内化生成。

三年多不乏艰辛的课改实践,对广大教师而言是一个经受捶打、磨炼、熔化的过程。现在,我们一部分教师已经能够将课改实践转化为自觉行为,常态行为;一部分教师对于课改也已经由被迫逐步走向认同、主动。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是课程改革的主体,课程改革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自己应该为学校课程改革的质量和发展担一份责任。他们在真正思考什么样的课程适应市场需求、贴近学生实际,他们也在积极主动地化解课改难题,践行课程改革。

(二)立足校本,明确方向

长期以来,我们的职教课程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尴尬: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以学科课程为主,过于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实践性、实用性不强;二是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及时反映当今主流技术或工艺新成果,编写手段单一,可读性较差;三是课程难度不适合当前职校学生的学情,大部分课程内容过难、要求过高;四是教学方式单一,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五是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普遍存在。

针对上述教学现状,我们对照江苏省职教课改实验工作五大任务,从学校实际出发,坚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明确“校本化”的课改方向与任务,着力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课改探索与研究。

1.课程体系

依据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合理构建德育课程、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凸显职业性,围绕职业实际与岗位需求大力推行项目课程;文化基础课程在降低学科知识难度的同时,提倡基础性、人文性及应用性的融合,体现文化课为专业学习服务的思想;德育课程力呈全面性,在开足、开好现有德育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系列德育活动,开发隐性德育课程,并切实寓德育于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2.课程实施

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实际、符合职教特点、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努力体现以生为本的、“在乎、在心、在状态”的“三在”教学理念,大力探索和推行“专业课程重实践,文化课程重涵养,德育课程重体验”的三大课程实施策略。

3.课程评价

将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评价的核心,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评价理念,着力改变那种“仅凭试卷定成绩、仅靠教师定优劣”的评价模式,提倡综合素质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关注特质性评价,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我们力图通过上述3个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职教课程开发、实施以及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等职业综合素养的形成,实现“做人”与“做事”的和谐统一。同时,通过课改实验,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的课改能力,逐步形成和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有效推动和提高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

二、项目抓手,全程推进,课程改革实验迈大步

(一)基于项目,建立组织

为集全校之智、举全校之力开展课改实验,学校建立课程改革项目部,接受校长室直接领导,统领全校课改工作。教学校长、教务处主任分别担任项目部正副主任,成员由教务、教科、督导等处室主任组成,项目部还聘请职教专家、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主管全程指导课改实验工作。项目部下设12个项目组,分别是德育组、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计算机专业组、机电专业组、电子专业组、建筑专业组、服装专业组、财会专业组、评价组和职业体验组。项目组负责进行专业课程改革需要及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调研,对相应职业的工作范围、工作岗位、业务要求、变化情况、发展趋势作分析,研究并组织制定校本化的主干课程课程标准,组织本专业(学科)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二)围绕项目,大胆实践

1.课程开发实施三大策略

学校在课改任务中明确提出“专业课程重实践,文化课程重涵养,德育课程重体验”的三大课程开发实施策略。专业课程将学习项目分为核心项目与非核心项目两大类,采用核心项目引领、非核心项目错位推进的策略进行学习项目的开发、选择、整合与实施。德育、文化课程借鉴普教经验与做法,结合职教特点,立足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进行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在课改实践过程中,力求专业课与德育文化课改革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1)确立学习项目

项目组先后对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现代企业的生产情况,包括产品、设备、生产工艺等,然后结合各专业特点、学校实验实训条件,设计整合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学习项目。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芯轴”;服装专业的“衬衫”“西装”等。

(2)选编教学资料

学校本着“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科学选取、整合、编写教学资料。①直接取用:如德育课、文化课直接使用“国规”教材,计算机专业选择马成荣所长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教材;②改进使用:如《传统机加工》《现代机加工》;③边开发边使用:如我校朱晓华、刘泽锋等老师开发的《FANUC数控项目教程》;薛玮玮老师开发的《Photoshop项目教程》。

(3)改革课堂教学

专业课程形成了若干种以“理实一体”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形式,如任务驱动式教学、主题情境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部分文化课程提出了“预学案一体化”等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德育课程积极尝试案例教学、开放式“大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从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上看,既有传统的教师主讲方式,也有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活动等为主的课堂形式;既有平常的单一教师集中授课方式,也有教师→组长(小老师)→组员的分级授课、双师(或多师)授课等方式。

课堂教学改革试行之初,由于许多教师多年来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直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而且对其中的弊端习而不察,导致思想上、行为上均产生一定的惰性,出现了“煮青蛙”现象,所以,改革遇到不小的阻力。例如,对项目教学的推行,教师中间就存在“项目课程体系还没有建立,项目教学好不好推行”的争议。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课改项目部本着“不争论,让一切先做起来”的实践精神,要求各项目组在旧的课程框架下先行项目教学,让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成为逐步统一认识的过程,让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与项目课程逐步接轨。通过广大教师的共同探讨和研究,如今,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进展顺利,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4)改革学业评价

①评价内容多样化。在项目课程基础理论学习评价中,评价内容包括听课常规、作业态度、课堂活动表现、学习情感等4块,减少了学业智力方面的权重,加大了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比例。在实践操作考核中,从工作质量、工作速度、专业知识、培训态度、文明生产、社会行为、安全生产、培训记录记载等8个方面进行考核,促使学生养成以企业合格员工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习惯。

②评价方式多样化。将书面测试与口试、面谈、提交报告、工件制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力求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与自信心。积极尝试教考分离。学校在县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从今年4月份开始建设职教试题库以实施教考分离。目前在建的首批试题库有26门,预计于10月底前初步完成建设任务,12月底前完成题库整合与调试工作。同时将启动第二批30门左右课程的试题库建设,争取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我县各骨干专业、主干专业课程和主要文化基础课程的试题库建设任务。

③评价主体多元化。将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相结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信息,促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进取,同时也增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1)模式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从2007年9月开始尝试实践“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这4个阶段分别是:职业体验阶段、认识工具阶段、熟习工艺阶段和制作产品阶段。

①职业体验阶段:时间14~15个月。在3年中,按不同时期的不同体验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职业体验,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习、锻炼自己,提高综合能力。学生们主要学习企业规章制度,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企业的环境,直觉企业员工的劳动和生活,形成劳动的直观印象,端正劳动态度,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好知识、掌握技能的欲望。

②认识工具阶段:时间4~5个月。要能加工制作1个产品,必须先要能了解产品的规格要求,选好材料,懂得用什么工具加工。因此,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对各种设备、工具的基本原理、使用说明、保养与维护等有较全面的了解。

③熟悉工艺阶段:时间8~9个月。学生在经过认识工具阶段的教育之后,将会形成使用工具的欲望。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会使用工具,深入理解加工工艺要求,运用工具进行单项的项目训练,并通过反复实践,熟悉工艺。

④制作产品阶段:时间2~3个月。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读懂产品规格要求,编排加工工艺流程,选好材料,正确运用工具加工产品,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

(2)特色

“四阶段”模式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3个特色。

①突出职业成长规律。这一模式的4个阶段层层推进(递进关系),又通过嵌入3个段落的职业体验,把4个阶段链接在了一起,实质上也把学校和企业真正链接在了一起,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②走向校企深层合作。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与学校建立了实质性的联姻关系。经过多年努力,我校与南通市经济开发区、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如东县化学工业园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与近30家企业签订了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协议。这些企业正常参与培养目标和计划制定,参与培养过程,为学生和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场所、设备和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选派骨干力量作为指导老师,还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

③高位走向职业人生。“四阶段”模式不仅有利于专业课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及要求的职业体验,可以更快、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角色定位,明确学习目标,感受企业文化,增强质量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品质。

从2007年9月到2009年6月,我校机电、电子两个专业“四阶段”模式的实践,目前已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本学期,服装、烹饪、建筑等专业也陆续进入该培养模式的试验阶段。

三、重点突出,全面拓展,课程改革实验见实效

(一)聚焦课堂,强势推进

课程改革的成效最终落实于课程实施,其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针对学校确立的三大校本化课改任务,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在课改实验初期,由专人负责课程评价研究,首先在小范围内(个别课程和班级)先行试点改革,待较为成熟后再于全校推广;选择省课改实验专业及骨干示范专业予以突破,精选教师组建课程开发研究团队,研究制订专业指导方案,修订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合作开发校本化项目课程;发动和引领全体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和研究职教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整个学校层面,我们坚持将课堂作为学校课改实验的主战场,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作为课改实验工作的重中之重,力争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

从2008年起学校每年开展“课改课堂月”活动,通过活动展示课改阶段成果,并以此进一步推动课改。其中,2009年4月份在课改项目部统一领导部署下,学校开展了主题为“全员参与,共建生态课堂”的课改课堂月活动,由各项目组集体研讨和具体实施,共开设32节课改课,评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并将部分课例收录进学校精品课例库。同时,学校坚持每学期围绕一个研究主题对全县开设教学观摩课,仅2008年以来,我们就先后组织了以“有效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生本课堂”为主题的全县教学观摩活动。

为了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情况,适时掌握课改课堂动态,近几年学校一直执行行政听课点评制度。每学期开学初即制定行政听课学期计划和安排表,每大周(两周合并,上10天课,休息4天)放假日教务处及时收缴所有行政人员的听课记录,大校区统一组织检查,各校区分管校长在教师大会上及时作点评。上学期,全校行政听课2 150节,集中点评5次。

为了让广大教师备课时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做到“心中有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本学期开始,学校要求全体教师采用新版格式进行备课,增加“教学反思”页,其中,采用项目教学的教师还要增加“教师工作页”和“学生工作页”两项内容。该举措执行之初,对如何运用新版格式进行备课,教师中出现了认识不一、甚至不会备课了的现象。为此,学校教务处在开学第一个月内组织了5轮从教研组到专业科再到全校的多层面专题研讨,经过反复修改完善,各专业推出了两份优秀教学方案范例,让教师参照备课。学校将在备课改革试行两个月后,组织优秀教学方案评比,以此来进一步统一广大教师的认识,将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二)示范引领,渐次跟进

1.示范专业引领,骨干专业跟进

我校机电、计算机、电子专业是省示范专业,对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这3个专业的引领下,首先选择汽修、建筑、服装、财会等一批重点骨干专业,分德育、文化、专业、评价、职业体验等5个模块、12个项目组进行研究实践,并力争1~2年内,把研究范围覆盖到全校所有专业。

2.专业课程引领,文化德育课程跟进

我校始终将构建“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作为课程改革工作的核心。同时,我们依据文化课程重涵养、德育课程重体验的原则,对文化与德育课程进行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实践尝试。其中,我校的“文明修身小事工程”将企业、社区文化元素、管理元素有机整合进德育课程,有效促进学生“做人”与“做事”的和谐统一。

3.核心成员引领,全体教师跟进

第一,重视发挥专业负责人的作用,一方面压担子、下任务,同时也给政策、给职权、给经费,使专业负责人真正成为课改带头人、核心人物,同时由专业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领衔,将部分课改意识强、业务能力强、能吃苦愿奉献的骨干教师吸收到课改团队之中。第二,2009年初在全校开展了“作为一名教师,在新一轮课改工作中,我可以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做?”的大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全体教师提出了“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学习,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潜心研究”的要求,动员和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改革,发挥个人专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教改实践实施课题研究。

(三)师生发展 彰显成效

1.逐步树立了课改信心

从2006年机电、计算机两个专业开始课改试点以来,3年多的不断摸索与实践,我们由一开始思路的困惑和迷茫到逐步的理解和清晰;由一开始行动的表面模仿到逐步深入的探索和尝试;从一开始理论上的“拿来主义”和生搬硬套到深入浅出的理解和校本化地运用,困难逐一被解决,道路越走越清晰,我们的课改信心逐步树立。

2.课改实验工作环境不断优化

(1)形成了课改舆论氛围

学校通过培训考学、课题研究、撰写论文、项目开发等方式,逐步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确立课改理念,使课改成为学校领导关注的重点,广大教师谈论的热点,学校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全校形成了良好的课改舆论氛围。

(2)创设了课改实验保障条件

组织保障:学校成立课改项目部、12个项目组,责任明确,任务到人。

制度保障:根据课改工作实际需要,建立并逐步实施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学生顶岗实习制度》《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学生学业评价制度》《课程改革工作奖励办法》等。

经费保障:学校每年在经费预算中单独列出课程改革专项经费,2006年20万元,2007 年30万元,2008年40万元,2009年45万元。课改经费主要用于教师专项培训、课程改革项目调研与论证、校本课程研发等,而资料购置、课题研究、教学科研成果奖励资金则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

3.课程实施环境不断完善

为了确保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重点保证机电、计算机、电子等骨干专业教学设施的投入。目前已形成专业实验室、实习车间16个,基本能满足学生实习和对外培训、技能鉴定的需要,这为项目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每年暑假,在学生自愿、家长同意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各专业技能夏令营活动,有效提高了实训基地的利用率。

4.师生共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把培养目标定位为毕业生不仅要“首岗适应”,而且要能够“多岗迁移”。我们通过课程改革不断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的形成,使广大学生成为企业合格员工,并促使其成长为人格高尚、技艺精湛、创业有方、发展持续的现代技术人才。近几年,我们培养的学生正逐步迈向“四高”,即高比例就业,高位就业,高稳定率,职业生涯高发展率。广大学生成为课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终身受益者。我校参加首届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共有132件参赛作品获等级奖。其中一等奖4名,二等奖17名、三等奖53名、优秀奖58名。我校被评为最佳组织奖,3名教师获指导奖。

广大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在积极参与课改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课改实验让我们的教师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逐渐转向了课程设计者、策划者、辅导者,课改素养得以提高,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得以丰富,同时还带给他们产业和行业知识、社会实践经验,增强了项目管理能力以及与同行合作的能力。能够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师人数不断增加,“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课改实践中不断发展,内涵不断提升。近年来,学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成绩突出。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的课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但对照省市课改实验工作的要求、与兄弟学校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面临着不少关键问题。比如,我们的实训基地还没有真正建成实施项目课程的“工场”“现场”;我们一些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校本化实施能力、专业水平还难以适应课改要求。诸如此类的问题,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肯定也还有。对此,我们有较为充分的思想准备,也有积极应对的信心。

今后,我们将在总结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重点放在完善“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制度建设,打造师资队伍,铸就精品学习项目和课堂等方面。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实践,能为促进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入改革,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转变作出一份贡献。同时,我们也真诚希望在今后的课改实践工作中,能一如既往地得到各级领导与兄弟学校的关心与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