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太极拳的普及与提高

浅谈太极拳的普及与提高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极拳在技击应用上,它反对用力去顶,不主张硬拼硬斗的力胜,而强调力与巧。太极拳在技击上的胜利,主要是唯物辩证法的胜利,是大智大慧的胜利。太极拳本身并不神奇。这注定后学太极拳的人,早已患了“先天不足”。这就是现在的太极拳质量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以上而言,是从太极拳武术属性而要求在技击上长功夫立论的。

浅谈太极拳的普及与提高 ——太极拳武术属性研究之二

蒋家骏

如前文所述,太极拳武术的属性,在100多年前,太极拳的属性发展着重在技击方面,而近百年来则向技击、竞赛和医疗保健三方面发展。特别在陈家沟陈氏十四世陈长兴这一时期,是太极拳发展的转折点。自外传至河北杨露禅到北京传拳,誉称“杨无敌”,传播日益广泛。这在太极拳的发展上说,应该说是一件大事。在这以前,太极拳久处于河南温县陈家沟一隅之地,一姓之众。由于外传杨露禅、武禹襄,杨露禅传拳于北京,武禹襄则用文字宣传,遂使太极拳之名由点到面,遍布到全国。这是杨露禅、武禹襄两人对于太极拳普及的贡献。

img87

▲洪师讲解示范右手正旋圈图(一)(影印件)

至于陈式老架太极拳的练习,自从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于1928年去北京传拳后,使外间认识到陈式太极拳本来的面目,为那些已练过各式太极拳者所喜好,近30余年来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大城市。

随着目的任务的改变,师承传习的要求,太极拳武术属性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派中衍派,流中分流,丰富了太极拳学派的内容,成为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练习的体育活动。

目前太极拳的普及可以说超过历史的任何年代。但是,提高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的研究。

太极拳是一种理精法密的功夫,所谓“功夫”,要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刻苦认真地去学习、钻研、实践,才能有所认识和提高。解放以后,为了更易于普及,有关体育部门请了一些人编了“简化太极拳”,这就够了。可是目前个别人总喜欢在缩短套路上下功夫,将太极拳套路越编越短,以为这就是创新。即使编者志在普及,用心良苦,无奈动作过少,编排失当,就不能达到太极拳松圆的目的,与太极拳架的配合、布局、作用不相适应了。而且编来编去,编去编来,还是在外形上着眼,套路越来越多,不过使后学者眼花缭乱,徒增烦扰而已!对提高太极拳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这绝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img88

▲洪师讲解示范右手正旋圈图(二)(影印件)

看来,目前在普及的基础上,应该对明确武术属性,提高太极拳质量的重要问题去研究,去实施。

工厂里生产各种产品,都讲求质量第一,一旦出了次品、废品,就一害国家,二害自己,三害顾客。太极拳性属武术,又怎能不讲求质量的精良而只求数量的众多呢?须知过多必然妨碍精,终身苦练一艺,都未必能达到高超的境界。

太极拳看似简单,其实复杂,是一种特殊的松圆功夫;是专门研究学力的学问。

初学拳时,注重姿势的正确,但同时深入到力学的变化内在的研究。洪均生先生常说:“姿势做正确了,还要力走的对”。太极拳武术属性研究对象,是遍体的松圆、内劲的转换、触觉的灵敏、视觉的明察方向、听觉的宁静、全身的完整。

太极拳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前人发挥了高度的智慧,在巧妙地研究力学。使自己在生活劳动中体会用力。

太极拳在技击应用上,它反对用力去顶,不主张硬拼硬斗的力胜,而强调力与巧。太极拳在技击上的胜利,主要是唯物辩证法的胜利,是大智大慧的胜利。或者通俗地说,是务实聪明人对徒虚名笨人的胜利。但要学到太极拳的那种大智大慧,必须舍去主观主义和后天的拙力。

太极拳本身并不神奇。但功夫练到了高级水平,确实又令人感到神奇,这是功夫上、认识上的差距,是太极拳理精法密超出了一般人常识范围的缘故。

img89

▲洪师讲解示范右手正旋圈图(三)(影印件)

由于学习陈式太极拳主张松圆不用力,初学的人感到奇怪不理解,易生恍惚迷离之感。又由于它练拳的方法与众不同,自成体系,与其他任何拳术练功都不同。因此,初学陈式太极拳者只知道震脚发劲就是陈式太极拳,不能分辨真假优劣。且不容易遇到明拳理有实践的明师,等学练若干年之后,才发觉自己没有学到太极拳的真谛。找起原因来,大多是拳势未能充分体现拳理拳法,练拳架走了过场。我自己就曾经学了十余年,洪师还说我练单手圈不对,劳而无功。有两三年的练拳的时间,进境迟滞,兴致索然,几度萌生知难而退的念头。幸而自己不甘心,又得洪均生恩师谆谆教导,承他厚爱,耐心地给我改拳架,讲拳理,并从推手实践中,使我体会到什么是陈式太极拳。我明白了今后的努力方向。虽然自己的功夫还很差,但总算见到了真正的太极拳。到了1988年,去济向洪师再度求教,功力稍具,眼力渐增,才学到了更多的东西,方知太极拳之妙,全在明师的指点,实践的验证,真的明白什么是太极拳。此后自觉功夫日新月异,才觉苦尽甘来。

img90

▲蒋家骏指导儿子蒋林太极拳推手

通过自己四十余年的体会,在太极拳这一门学问中,要求得一点真知,是多么不易!以往自己并非不用功,无奈拳理不明,见解不真,正如好钢没加到刀刃上去,辛苦费了不少,到头还得返工重学。当时有俚语日记

世人钟爱太极拳,理法不明枉徒然;

明师难求幸有遇,学者细察不主观。

img91

▲蒋家骏先生传授太极拳推手技法

世间太极拳功夫水平高的人不多,对拳理拳法有点真知灼见的,也极为难得。一般的老师,说真话,水平都有限,只可以说懂一些而已。不是拳势不对,就是实践不足。距明师两字,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注定后学太极拳的人,早已患了“先天不足”。

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它主张松圆的缠丝劲的锻炼,是运用全身的虚灵的触觉、视觉、听觉,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培养出来的,术语称之为“着熟、懂劲、神明”。能于十年八年之内,在竞赛性的推手中,能运用着熟的功夫,化得自然无形,发得干脆利落者已很为不易。到了这种水平,才勉强可以为人师。

太极拳的师资很缺乏(不包括带领为保健医疗晨操的人群所谓老师)。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每次只教一两式,三五天,甚至十天半月之后,老师认为你练得基本上可以了,才再教一两式。像这样认真的教下去,并不断纠正姿势,一手一法练得明明白白。一套拳架,至少也要一年,甚至两年才学完。乍看起来,进度好像很慢;其实,正因为这样,一手一法,就学得相当正确,保证了质量。这不是慢,是严肃认真,是踏实,是为将来的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明师教学的最好途径。

现在就不同了,在公园和一些广场上,常见一人带领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集体大队伍,老师有时间有耐心一手一法教的很少,大多是配上音乐老师领着练拳架。日子久了,自然也可以学会拳架,但因学得很快,未能一手一法的认真反复的指教、落实,姿势不一定正确,拳架的规矩很差,依稀仿佛而已。很多是连“形似”都还说不上,更不用说什么拳味和“神似”了。好为人师又是大多数人的通病,没过几天,这些人又当老师去了,拳架的规矩就降了一级。这就是现在的太极拳质量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

现在有些人认为学会了拳架,就学会了太极拳。其实不然,即使一套拳已经学完了,只说明自己可以单独练习了,还远远不能说是已经学会了。因为太极拳不只是重形式,它更重内容。而内容繁多,相当复杂,有独特的风格,你还必须天天学习,天天在实践中不断的钻研探讨,请老师指教,慢慢的一步步去充实它。有了内容,才算有了拳味,这时才算基本上学会了。还得理论到实践不断的追求,使拳味日渐浓厚。这样练法,才会有进步。如果拳味不对,那就是一套空架子,不是太极拳,练起来就不会长功夫的,顶多只会长硬力。

如此说来择师岂可不慎?!

以上而言,是从太极拳武术属性而要求在技击上长功夫立论的。如果只以锻炼身体、疗病保健为目的,则拳架的规矩差一些,也没多大关系。只要每天能坚持练拳,身体就一定可以健康。不过生效的程度,当然也还是有差别的。

即使幸遇明师,从学的时间太短了也不成。如果跟师学了一年半载,拳架的外形,也大体差不多了。但拳架是拳理拳法的表现形式,老师是在对拳理拳法有了深刻认识以后,刻苦的学习和实践,落实到拳架中的表现。初学者对拳理拳法实践不足,只可能在外形上依样模仿得与拳架近似,但只要离开老师一段时间,就会不知不觉中走了样,而且自己还觉得正确得很呢!由于对拳理拳法认识肤浅,不可能有自知之明。只要到公园和广场里走一走,低头弯腰,横眉怒目、浑身乱颤在练太极甚至在教拳的,大有人在。就可见我的话并非没有根据的乱讲。

前人学艺,态度比较诚恳,古书上常有“某人从师苦练几十年”这一类的记载。从师的学习时间相当长。现在的人不会干了!如果不视为畏途,至少不好理解,说不定还暗笑古人愚蠢,哪里肯花那样大的功夫!古人并不比我们笨,也不是他们不想速成,实在是他们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比老师差得远,也知道功夫的艰深不可能速成,这才有“大器晚成”的谚语。

陈发科先生苦学一生,成了一代宗师。陈家历代家传,跟师学的时间,更为长久,代不乏人,名手辈出。洪均生先生跟随陈发科先生也学了十五年之久。他们每一代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看来绝非偶然。他们不仅学到太极拳的“形”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内在的实质,得到了其中的三味。他们既有太极拳的“形似”,更得到了“神似”。

只有在充分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之后,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寄语聪明的学者,如想大成就,更该老实用功不要急于贪多求快,一步一步学习前进,在明师的指导下定能得到满意收获。古人说:“欲速则不达”信不信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