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神助贫是关键

精神助贫是关键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贫困生在学校中往往存在“双贫”现象,即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具体表现为严重的自卑和强烈的自尊、抑郁和焦虑、冷漠和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小蒋同学从起初的羞涩到慢慢的开朗、健谈、好人缘,我坚信,精神帮助是资助工作的重心。贫困生是青年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正处在思想发展成才的关键时期。资助工作彰显着人文关怀。通过感恩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有义务作出积极的心理回应。

精神助贫是关键——结合案例浅谈我校资助工作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陈宋芳)

一、案例内容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困生”问题日益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身负沉重的生活压力,而且还承受着因物质贫困所带来的诸多精神压力。贫困生在学校中往往存在“双贫”现象,即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具体表现为严重的自卑和强烈的自尊、抑郁和焦虑、冷漠和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具体案例如下:

小朱,2010级男生,家庭贫困,6000元的学费父母亲仅仅只能给他先交1000元,10月份的某天他心事重重地来问我:“老师,欠学校的学费最迟什么时候要交进?”而与他进一步交谈的时候发现他并不想让同学们知道他需要国家资助,并坚持不要国家助学金,只是说可以考虑助学贷款

小郑,2008级女生,因为其哥哥不幸得白血病,家庭欠下10多万元债务,通过绿色通道进来,但这位同学在军训期间就显示了其积极、认真、刻苦的良好精神风貌,于是我让她担任了班长一职,平时也比较关注她的成长。她时刻不忘努力学习,在校两学年均获得了一等奖学金,连续两年荣获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如今她已走上实习岗位,拥有国家导游证的她对待游客耐心细致,得到单位领导和游客的一致好评。

小蒋,自幼父母双亡,与姐姐相依为命,2008年年底他还因为得了肾结石开过刀。除了生活上给予他关心之外,在资助方面,我为他办理了国家一等助学金、东海助学金、校级学费减免等。三年里,时刻提醒他要正视现实,积极考证,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小蒋同学从起初的羞涩到慢慢的开朗、健谈、好人缘,我坚信,精神帮助是资助工作的重心。

小高,2009级休学一年后转入我班,这位来自安徽农村的学生在2009年脑部动了一次手术,这对于原本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我校在小高同学患病的一年里,不仅给她办理了国家一等助学金,还通过全校募捐等形式尽量减轻其家庭的负担,事后,这位女生的家长写来了感谢信,感谢学校领导和同学们给予他们的无私帮助,而小高同学也是怀着感恩的心态重新投入了学习。

二、案例分析

“双贫”现象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而贫困生问题不是仅靠经济帮助就能解决的,我们如何在资助工作中艺术性地渗透着精神关怀、信念教育和行为管理,将关系到贫困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和身心健康成长,能否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要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资助工作能够强化贫困生进取思想

贫困生是青年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正处在思想发展成才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把握贫困生的思想特点,了解他们的具体需要,不失时机地做好引导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要在注重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更注重开展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的教育,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激励作用,积极树立一批逆境成才的先进典型,通过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使贫困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2.资助工作能够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

随着国家新资助政策的落实,对高校学生资助力度加大,一方面,学生的物质需要的实现越来越有保证,其结构也就必然趋向于丰富化、优化;另一方面,学生的精神需要也变得愈益强烈,并趋于大量化、高雅化。资助工作彰显着人文关怀。实践证明,人文关怀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前提,只有实现对人的关怀才能焕发人的高尚情操,提升人的精神状态。资助工作的核心就是对人的关心,就是对生命的呵护,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激发。贫困生入校后,往往担心大学的学习生活费用无法解决,导致心理负担过重、意志消沉,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人际交往的障碍。为此,我们要注重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提高贫困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在资助工作中要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树立“人穷志不短”的思想,要接纳贫困,不以消极的态度回避现实,悦纳自我,找到自信的立足点。

3.资助工作能把物质帮困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恩教育等结合起来

高校通过入学通知书积极宣传学校的资助政策,入学时开通“绿色通道”保证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然后,再以学院为单位通过民主评议界定贫困生,并采取不同的措施给予不同的资助,使学生体验到教育的公平,感受到国家、学校的温暖,必将增强他们对国家、社会、学校的信任感和感激之情。

三、展望今后的资助工作

1.加强感恩教育,寻求积极的心理回应

从社会层面看,国家、社会及学校筹措的助学经费,体现了保证贫困生受教育权利的社会公平机制,但从贫困生个人层面看,各种形式的助学金实际上是国家、社会对贫困生受教育行为的投资,体现了资助者对贫困生个人的关爱。学校作为资助体系的设计者或执行者,应该教育和引导每位受资助者深刻领悟和体味这种情感。通过感恩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有义务作出积极的心理回应。各学院可以通过设立感恩日或感恩节,使贫困生常怀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举办感恩书信、故事演讲赛,唤起感恩之情;开展爱心接力活动,引导贫困生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奉献爱心。通过全过程、全方位、个性化、艺术化的资助和服务,在解决广大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帮助他们潜心学业,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2.突出人文关怀,注重资助体系的服务效应。

因为每一个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背景后面都可能包含着某些不为人知或不愿人知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可能对其价值观念和成长历程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资助工作者在开展助学帮困工作时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帮困助学的服务效应,把立足点定位在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上。在大学这样一个充分彰显个性、展现才华的环境里,贫困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往往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以人之长比己之短,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形成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因此,帮困助学工作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在工作中只能了解、公布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内容,对法律不允许公开的内容,要严格保密、守口如瓶,避免伤害学生。

3.加强信念教育,鼓励贫困生自强自立

我认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信念教育,提高资助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培养自强自立精神,使他们树立回报社会的理想。自强自立对贫困生而言有其特殊的意义:其一,自强自立是贫困生克服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思想保证,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外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贫困生的自我奋斗必不可少;其二,自强自立教育是防止贫困生思想滑坡,产生“精神贫困”的思想保证,对那些思想认识和心理有偏差,如依赖、懒惰、悲观消沉、空虚麻木的贫困生,一味地给予经济资助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甚至会助长“精神贫困”的发生;其三,自强自立是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