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亲眼所见的事

亲眼所见的事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往深里想,这“亲眼所见的”内涵多多。一般四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对什么叫亲眼所见的事是懂得的。亲眼所见的事,也有远、近两种不同情况:“远”见,自己作为主要配角,只记叙事件过程,作为旁观者只证实确有此事,自身并不介于其中。他这次亲眼所见的让座事件,情节却颇有讲究:首先,让座者不是“我”,而是一位中学生大哥哥。人家是第一主角,“我”只是处于亲眼所见的配角位置。其次,这次事件涉及四个人。

【审题】

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第二层是“事”,得记叙一件事情。什么样的事情呢?第一层点明“亲眼所见的”。这是个说难不难、软中有硬的题目。往深里想,这“亲眼所见的”内涵多多。

【要求】

1.这次作文以“考试”规格引导学生完成。因此,地点应在教室里,时间需在两节课内,教师不再做现场辅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通过这次作文,考查四年级下半学期学生实际作文能力,考查他们的作文是否能达到这个阶段优等文的标准。

3.针对学生成绩,教师对自己这一年来的作文教学工作进行一次总结。

【导学】

尽管这次作文以“考试”规格完成,教师的导学工作还是要做的,要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前一两天上一节“怎样考作文”的知识课。课上,教师必须把“考一次作文”的具体步骤讲解清楚。

1.审题。看到题目后,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要一层层地分析,有题眼的要紧紧抓住,最后对整个题目及其总的要求要有全面的认识与理解。

2.选择材料并确定中心。这一步至关重要。一定要结合题意,参照“三原则”要领选定所写内容。

3.在副本上拟订提纲。以上三步骤约15分钟完成。

4.写作文。这一步时间最长,约60分钟。

5.修改作文。写完就交卷,我们不提倡。要让学生知道,“改”是一次作文中最后一环,是不可缺少的,也是良好习惯。在几分钟内,允许学生小声读(不是默读),最好读两遍,把语句、字和标点的错误改正过来。

第二步,“考场注意事项”,结合平日训练,学生应该知道怎么做。老师应着重再叮嘱以下几点。

1.去掉“急”字,塌下心来。我多次给学生讲过,作文不是赛跑,而是举重。赛跑当然是比速度,谁先到达终点谁为胜。举重则不然,时间差几秒没关系,主要看的是举起多大重量。

四年级学生临考经验尚少。许多中等偏差的学生心里越是没底,越左顾右盼,很怕自己落在别人后面,殊不知作文质量与交卷先后不成正比。相反,那些优等生习惯于稳扎稳打,用心地写,细心地查,交卷虽在后面,文章质量却名列前茅。

2.要营造安静的氛围。几十名学生在同一教室作文,环境不安静是不行的。有的人不注意,桌椅多次地动,铅笔盒也掉在地上,一惊一乍地使别人乱神。有的人不自觉地发出怪声,叹息呀,打哈欠哪,这都影响别人专心思考。最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不停地问哪个字该怎么写。这与平时训练有关系。作文课上,教师不要再好心地满黑板答写字词。我从来不这样做的。那么,学生遇有不会写的字怎么办?我的办法是告诉学生先用拼音代替。待全文完成后,检查修改时,自己查字典找答案。老师不可迁就学生,他们不停地问,我们不停地在黑板上写,教室里还能安静吗?

3.用“小声朗读”复查。作文完卷后该认真检查修改了。这一步,要告诉学生必须用朗读方式复查。默读,只靠视觉器官,错误容易漏网。小声朗读,视觉与听觉器官并用,效果好得多。那么,这样做会影响室内安静吗?不会的。因为这种朗读声音极为细小,只让自己听到即可,不会打扰他人。再说此时学生们差不多都写完待查了,各自念念有词,一片“丰收”景象。

4.人人必须学会查字典。时至四年级下半学期,班里若还有人不会查字典,那太说不过去了。照部首查,按音序查,这两种方法必须熟练掌握。作文中出现不会写、拿不准的字,向字典请教。例如:

姥姥家有一裸香椿树。

这“椿”字,知道是木字旁,但拿不准,用部首法很快可以查到它。

今天,我们家吃羊肉氽丸子。

这“氽”字,知道拼音是cuān,但不会写,用音序法也不难找到它。

总之,学用查字典,不仅限于作文考试时用。这是一辈子用得着的能力。

【例文】

亲眼所见的事

5月11日上午,天气晴朗,我乘公共汽车去姥姥家。一路上风景很美,近处是碧绿的庄稼,远处隐约地现出高楼和烟囱。一个月前我路过这里的时候,怎么没注意到这些呢?

汽车不停地向石景山跑着,在一个小站上,从外面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的脸色很黄,一看就知道是生病的样子。可是这时车里已经没有空座位了,她只好失望地站在那里。

我正要站起来,只见前面一位中学生把身子向里挤了挤,想让那位阿姨坐下。但是,坐在中学生里面的那位胖胖的先生不答应了。他用质问的口气说:“学生,一个座位坐两个人就够受了,还能坐仨?”那位阿姨一听,要走,可是中学生早已站了起来。他说:“阿姨,您坐吧,我站着没关系。”他回过头又对那位胖先生说:“对不起!”

于是,胖先生和阿姨坐在那里,中学生站着。他望着窗外的庄稼、楼群和工厂,小声哼着歌曲。

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了。这位中学生大哥哥那样热心帮助别人,我就不能学学他吗?我拉着他的手说:“请你坐到我这里来!”他的手热乎乎的。起初他不肯,经我再三拉他,我们才肩并肩地坐在一起了。

车子继续向前奔跑,那位阿姨坐在那里闭上了眼睛休息。中学生仍然看着窗外,嘴里哼着歌曲。车里的人们有的在看报,有的在聊天儿。只有那位胖胖的先生低着头,他也许正在想什么吧?

【评析】

这一篇,文字不多,蛮有味道。

一、十分切题

作为考场命题不可过难,让人人都有的写;也不可过易,以见水平。这次的命题,第二层意思“事”自不在话下。那“亲眼所见的”一层却正是题眼所在,有一定难度。

一般四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对什么叫亲眼所见的事是懂得的。它的含义是自己必在现场,这是一;事件自始至终全过程自己尽收眼底,这是二。看本文,该生是完全理解题意要求的。

亲眼所见的事,也有远、近两种不同情况:“远”见,自己作为主要配角,只记叙事件过程,作为旁观者只证实确有此事,自身并不介于其中。“近”见,自己作为主要配角,不但详尽地观察到事件的始末,而且适当地参与其中。本文正属于后一种。这件让座事件,主角是那位中学生大哥哥。他看着看着,进入角色,丰富了事件内容。这是很会写的表现。

语言上,他也紧盯题意,如:

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了。

这句话,既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又响亮地敲了一下题目,写得自然、用心。

二、选材有独到之处

平日语文课上作文知识的讲授,“选材”无疑是一大方面。我常常这样讲:“不要总写车上让座的事,那样的作文我不爱看。”我的这句话该生一定是记得的。

既然记得,为什么非要写不可,而且是偏偏在考试这个关键时刻选写这样的内容呢?他在选材时真是大动了脑筋的。

其一,他的思维中已有质朴的辩证法知识。都说车上让座事件太旧不要写吗?越是旧的,可能越有新意。事实证明,不错,这次让座有新意,内容选得好。

其二,作为一名优等生,选材三原则他肯定是一清二楚。他的分析判断是:真,没问题,自身经历的事;新,乍看似旧,却有新意;独,自己不说别人当然不知道。分析结果就是这样好的内容正切合本次命题题意。

其三,普通让座事件,往往是简单的“我正坐着,弱者上车,我起身让座”。他这次亲眼所见的让座事件,情节却颇有讲究:首先,让座者不是“我”,而是一位中学生大哥哥。人家是第一主角,“我”只是处于亲眼所见的配角位置。其次,这次事件涉及四个人。体弱多病的妇女为一方,他们三位有座者为一方。妇女上车后,首先站起让座的是中学生,他本想挤一挤两个人都坐下,胖先生不同意,他干脆站起来让妇女坐。这只是事件的上集。下集呢,“我”没起身,而是拉这位大哥哥挤坐在一起……看,事情还挺复杂的呢。由于该生观察能力强,及时把这一事件抓到手,这次作文胜利在握。

三、思想性自在其中

过去,谈到学生作文中思想品德的表现,似乎还好说,如今常提的是素质培养与提高,便一时不易把握了。其实,素质问题也是具体的,不难感受到的,这篇作文中便有详尽的观察与描述。

面对“一位生病的妇女上了车”的事,该怎么办?文中两个学生的表现实在令人欣慰。中学生大哥哥走在前面,小学生弟弟紧随其后。没有任何人提示什么,没有任何口号,一切都在自觉自愿中进行,这就是青少年良好的素质体现。文中,该生只是把当日亲眼所见表述出来,思想性自在其中。这正符合“如实地写出所见所想”的要求。同样是车上让座事件,这一篇却令人难忘!

四、人物位置摆得好

随着年级的升高,记叙一件事情,“我”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上,这是不少学生常提的问题之一。小学阶段,文中的“我”占有的位置约有四种情况。

1.“我”不出场。看全文,没有“我”的身影出现。作者只是客观地进行记叙与描写,如《刘胡兰》、《黄继光》等课,作为笔者的“我”,不出场。这种写法,学生作文时还不常使用。

2.“我”为主角。这样的课文相当多,如巴金先生的《繁星》、《鸟的天堂》等课。全文以“我”的行动为主线展开内容,其他的人与事都围绕“我”转。这类写法正适合学生学用。遇到“我的一天”、“记我做的一件事”等题目,理当把“我”摆在主角位置上。

3.“我”为配角。这样的课文也相当多,且有不同层次,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的戏还不少;《我的战友邱少云》,“我”则只处于见证人位置。本文,“我”很重要,处于主要配角位置上。

4.双主角。这种谋篇思路有它的特殊性。学生作文写两个人的友谊,常采用这种写法,如《小木船》一课,“我”与陈明便同是文中主角。前面有篇例文《我的同桌》,就属这一类。

本篇由于内容需要,确定以中学生大哥哥为主角,“我”为主要配角,恰到好处,顺理成章。

五、语言流畅,有分量

这篇作文的语言优点不少。

1.景色描写点缀得好。这个年级的不少优等生作文时知道以景抒情。写景,只短短一两句话就有作用。例如:

一路上,风景很美,近处是碧绿的庄稼,远处隐约地现出高楼和烟囱。

2.几种问句用得灵活。例如:

一个月前我路过这里的时候,怎么没注意到这些呢?(自问)

“学生,一个座位坐两个人就够受了,还能坐仨?”(质问)

只有那位胖胖的先生低着头,他也许正在想什么吧?(以问作结,点明中心)

3.前后呼应得好,增强了抒情气氛。例如:

窗外的庄稼、楼群和工厂……

……仍然哼着歌曲。

4.有的语句很有分量。例如:

他的手热乎乎的。

我们肩并肩地坐在一起了。

从这些语句的使用看得出,该生驾驭书面语言的能力是优等的。

六、人物写得活

这一条也是本篇一大优势。该生娴熟地掌握了刻画人物的几种基本方法。其中,外貌和语言两方面尤为突出。教师在分析这篇例文时,可让学生自己分析、讲解,他们能准确地找到例证,说到点子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