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浩然文化研学旅行课题之六

浩然文化研学旅行课题之六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所以,殷潘评孟浩然诗有“无论兴象”之说。孟浩然憎恶权奸,唾弃趋炎附势之徒。在五言律诗的创作上,孟浩然有“以古诗为律诗”的特点,李白则“多类浩然”。可见,孟浩然的山水诗对山水文学的发展,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孟浩然之后,襄阳出现了不少山水诗人。这就是说,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层次的美学原因。

赵 军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世和后世所倾慕。

一、唐人评说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

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

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说孟浩然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所谓“兴象”,就是汉魏古调和齐梁新声融和而形成的“声律风骨兼备”的诗歌艺术境界。在初唐陈子昂标举汉魏风骨和兴寄,而沈佺期、宋之问则注重声律这两个方面平行发展。到盛唐,这两个方面出现了融合的态势,而孟浩然的诗歌创作即体现了这种融和。所以,殷潘评孟浩然诗有“无论兴象”之说。“兴象”是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特有的美学境界,是唐诗在艺术上完全成熟的标志。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景相生或情景交融并不是一码事,情景相生或情景交融不等于构成了兴象。正如陈伯海先生所说:“兴象不光要求抒情写景的高度综合,还要求这种综合不单纯停留在‘象内’世界这一个平面上,而要能形成‘象’和‘兴’、‘象内’和‘象外’的深层组合—— 一个‘形象的二重世界’,这就和一般所谓情景相生或情景交融有了区分。”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塑造了人物形象,在一个春雨过后的清晨,在不断的鸟鸣声中,睡意未足的主人公醒来了,朦胧中记起昨夜风雨之声,禁不住自语:“花落知多少?”诗中没有一个字触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但这形象本身(象内)却告诉我们主人公对春的关切及其惜春之情(象外)。籍成山先生说:“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画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的展现合而为一,因而使其山水诗中形象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诗中的形象提升为艺术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亦即‘意象’。这是孟浩然的贡献,也是唐代诗人的贡献。”

浩然对小自己十二岁的李白影响就更大了,李白有许多诗写赠浩然。在李白心目中,孟浩然是一座“安可仰”的高山,只能对之“揖清芬”。孟浩然对李白的影响,归结起来有四个方面:第一,在不依附权贵的为人品格上。孟浩然憎恶权奸,唾弃趋炎附势之徒。宁肯“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也不肯立于污朝。这种品格,正与后来李白那种平交王侯、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行为是一脉相承的。第二,在任侠精神上。孟浩然《送朱大入秦》《送吴宣从军》《赠马四》等诗中所表现的任侠精神,在李白的诗中俯拾皆是。第三,在诗风上。孟浩然的诗中多有自己的形象,遣词用语往往突出主位。“我”“余”“予”屡见不鲜,如“我来如昨日”“予亦忘机者”“予亦离家久”“余亦浮于海”等等,不胜枚举。第四,在诗体上,孟浩然长于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而这也正是李白的强项。安旗先生在《李白传》中说,这是孟浩然指点的结果。在五言律诗的创作上,孟浩然有“以古诗为律诗”的特点,李白则“多类浩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律诗有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挂席东南望……’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

除李、杜、王维之外,其他山水诗人如储光羲、綦毋潜、刘长卿、韦应物、柳宗元等,也都受到孟浩然的影响。储光羲、綦毋潜皆开元十四年进士,同属山水诗派诗人。陆侃如、冯阮君在《中国诗史》中说,储光羲的诗“显然是属于王维、孟浩然一群的”,綦毋潜诗歌“风格完全近于王、孟”。木斋在《中国诗歌流变》中说:“刘长卿,其诗意境幽清,也可看作是王孟的弟子。”“韦应物的山水诗中,既有盛唐王孟的气息,又时时露出中唐萧瑟的端倪;既有对陶谢、王孟以来传统的摹仿学习,也有变化和创新。”在论及柳宗元时说:“柳宗元以山水写内心,风格幽冷,他的诗歌创作,主要应归结到对王、孟、韦的发展。”可见,孟浩然的山水诗对山水文学的发展,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孟浩然的影响,还表现在襄阳诗人的诗歌创作上。孟浩然之后,襄阳出现了不少山水诗人。有《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有“排青紫之念,结庐云卧,钓水樵山”的名士朱放,有为官清正、善拔人才的鲍防,有被唐玄宗誉为“诗人之首出,作者之冠冕”的席豫等。他们都是襄阳山水孕育出来的诗人,读他们的山水诗,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孟浩然的影响。可惜的是,他们没有为家乡留下只言片语。或因灾荒、或因战乱,或因其他原因,他们背井离乡,他们的成就在外地,开花结果在异地,种子的培育却在襄阳。

二、宋人评说

孟浩然还主张作诗不必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孟浩然集》有诗267首,其中五言古诗63首,七言古诗6首,五言律诗130首,七言律诗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绝句19首,七言绝句8首。从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风外,全是近体诗,而五言律诗又最多。可以说他是盛唐诗人大量写作近体诗的第一人。但这些诗大都不能算是严格合律的近体诗。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还扬州》《洞庭湖寄阎九》《都下送辛大之鄂》《与诸子登岘山》等诗,皆与五言律诗的对偶不合。但诗品家对它们的评价却相当高。严羽《沧浪诗话》就说:“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施补华《岘佣说诗》认为:“五言律有中二语不对者,有全不对者,须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人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这就是说,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层次的美学原因。他追求自然美,是对初唐过多追求形式美的矫正。他把古风与近体来了一次整合,他的近体多为古风化的近体。将近体诗的格律精神与古风的自然平和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一种“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读孟浩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体格律,又不被近体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为第一标准。

三、清人评说

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

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四、后世影响

谈及孟浩然对后世诗人的影响,我们还是要借用陈贻惞先生的话:“李、杜、王维都很敬仰孟浩然。很显然,除了人品,他们也不可能不多少受到这位开风气之先的前辈诗人的启发和影响,不可能不对他的成就表示应有的尊重。”李白、王维都是孟浩然的朋友,诗歌唱和,相互影响是可以肯定的。杜甫特别钦佩孟浩然的诗,他在《遣兴五首》中称赞说:“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又在《解闷十二首》中说:“清诗句句尽堪传。”他的《岳阳楼》诗当是受到了孟浩然《洞庭湖》诗的影响,他的一些绝句也颇类浩然。

孟浩然学习陶渊明,更是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创新。正如陈贻惞先生所说:“难能可贵的是,他学习了陶渊明写诗的经验,重视清新而浑然一体的感受,通过一系列的诗歌创作,以襄阳江村和本人为原型,经过艺术概括,竟成功地创造出一个幽雅、恬静的意境以及与此意境相协调的‘风神散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而形成了清淡的独特艺术风格,为百花齐放的唐代诗坛增添了别有韵致的奇葩。”

房日晰先生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在具体论述中,他又说:“孟浩然诗中最激烈的句子,大概就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了。这是诗人不得志的牢骚,采用绵里藏针的艺术手法,对统治阶级不重视贤才以及友朋因势力而疏远的情景,作了戟刺与反讽,但在表现方法上,却仍是很委婉的。”“又如‘拂衣何处去,高枕南山南。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向来共欢娱,日夕成楚越。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都是感情比较激烈的句子,但比起李白来,就和缓的多了。”除闻一多引用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万山潭》两首诗外,房先生又引了《秋登万山寄张五》一诗来说明孟诗在诗意表现上的淡。孟浩然在诗意上所显示的这一特点,是“大味必淡”之淡,是写作上返璞归真的结果。“他的诗意虽似淡而实则意味隽永,读起来如嚼甘蓝,越嚼越甜的。”至于语言色彩的淡,孟浩然不喜欢用浓艳的色彩。有人统计孟诗中用“红”字12次,用“绿”字11次,用“黄”字11次,用“白”字35次,用“青”字37次。表现艳色的红绿黄比表现淡色的青白要少得多。再就是,孟浩然的诗大都如口语之淡。如《洛下送奚三还扬州》一诗:“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余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李梦阳评之为“只似说话,却妙”。张谦宜说:“一气如话,此之为老。”虽然如话,却十分老练和老道。孟诗达到了语淡情深的境界,因此赢得了历代诗评家的好评。

近代诗人型的学者陈贻惞先生在《孟浩然诗选后记》中说:“继陶之后,大力写作田园、隐逸题材,并将之与谢灵运所开创、谢眺所发展的山水、行旅题材结合起来,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风气之先的,当首推孟浩然。”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是东晋时代的陶渊明;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南朝宋代的谢灵运;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田园诗并在山水田园诗中抒发交游、酬唱之情的诗人,则是盛唐时期的孟浩然。是孟浩然将山水诗和田园诗熔铸在一起,即写山水又写田园;山水中有田园,田园中亦有山水。或者说是“以田园的情趣领略山水,又以山水的眼光观赏田园”。而且这山水田园中寄寓着诗人的形象和情感。这就使得山水田园诗更臻完善,成为诗国中晶莹透剔的明珠,永耀光泽的艺术珍品。

五、历史名人在襄阳留下的经典诗篇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回棹诗

清思汉江上,凉忆岘山颠。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

路逢襄阳杨少府入城戏呈杨员外绾

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归来稍暄暖,当为劚青冥。

翻动神仙窟,封题鸟兽形。兼将老藤杖,扶汝醉初醒。

李白:襄阳曲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堤。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岘山怀古

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

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感叹发秋兴,长松鸣夜风。

大堤曲

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皮日休:习池晨起

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

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

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杯。

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鹿门夏日

满院松桂阴,日午却不知。山人睡一觉,庭鹊立未移。

出檐趁云去,忘戴白接篱。书眼若薄雾,酒肠如漏卮。

身外所劳者,饮食须自持。何如便绝粒,直使身无为。

王维: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见,江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白居易:再到襄阳访问故居

昔到襄阳日,髯髯初有髭。今过襄阳日,髭鬓半成丝。

旧游都是梦,乍到忽如归。东郭蓬蒿宅,荒凉今属谁。

故知多零落,闾井亦迁移。独有秋江水,烟波似旧时。

游襄阳怀孟浩然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研讨与练习

知晓孟浩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了解后人对孟浩然的评价,弘扬孟浩然精神,传承孟浩然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