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综合检测(一)

综合检测(一)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隋炀帝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这是李密为声讨某一皇帝而写的,这位皇帝是( )。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这一局面的有( )。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它描绘的是古代女子王春娥因教育儿子刻苦读书,考取功名,而受到朝廷嘉奖的故事。与“考取功名”有关的古代制度是( )。这句诗词主要反映了当时( )。能够重视农业,规定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一与唐朝时期的什么制度有关?

一、单项选择题

1.《北京晚报》2014年4月10日报道,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关于隋炀帝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年号开皇,史称其统治为“开皇之治” ②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③残暴统治,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④589年,他在位期间实现了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成语“罄竹难书”出自《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是李密(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为声讨某一皇帝而写的,这位皇帝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宗 D.唐玄宗

3.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与隋朝的统治相似的朝代是( )。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4.“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体现了唐太宗的( )。

A.民本思想 B.农本思想 C.安全第一 D.人才观

5.某同学利用图9所示的行政系统简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图 9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C.唐朝完善中央官制 D.明朝加强专制统治

6.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这一局面的有( )。

①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 ②完善科举制,让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有做官的机会 ③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减轻农民负担 ④改变“贵中华、贱夷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若要为武则天的无字碑补题碑文,下列内容表述有误 是( )。

A.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重用酷吏,滥杀无辜

C.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D.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8.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句中,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9.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见图10)最早出现于( )。

图 10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10.图11为年画《教子成名》。它描绘的是古代女子王春娥因教育儿子刻苦读书,考取功名,而受到朝廷嘉奖的故事。与“考取功名”有关的古代制度是( )。

图 11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1.邓嗣禹在《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中指出“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我们不

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到的关于科举制的信息是( )。

A.自由报考 B.分科考试

C.择优录取 D.加强皇权

12.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句诗词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来自西域的宗教和民族文化盛行中原  B.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揭示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史实  D.中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3.小明同学制作了一张知识总结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 )。

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②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是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 ③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⑤唐太宗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14.《西游记》中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广泛流传,它取材于唐初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的史实。当时的天竺指今天的( )。

A.印度  B.阿拉伯  C.日本  D.朝鲜

15.学习隋唐历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以下主题中的( )。

A.“文明初露曙光” B.“从分裂走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 武周时期搜罗人才,尝十道使人,天下选才明经、进士,及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能够重视农业,规定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表现在户数增长上,从永昌(689)时的三百八十万户,到她去世时增至六百一十五万余户。

——《隋唐五代史纲》

材料三 开元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绢一匹,钱二百;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犿ǐ狀),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布千三十五万端。

——《新唐书》卷五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哪几位皇帝在位时期的统治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统治开明,则国家发展。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上述三位皇帝统治政策和统治结果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些清明治世局面的出现,说明我国封建社会处于怎样的历史发展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唐太宗

材料三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与唐朝时期的什么制度有关?这一制度主要特征是什么?从材料中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举三个表现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具体史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三条唐朝繁荣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资借鉴的地方。

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社会和谐。

(1)社会经济的和谐:请举出隋唐时期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主与大臣的和谐:请举出隋唐时期出现的两对相处融洽的君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族与民族的和谐:请举出唐朝与周边民族和谐相处的一个典型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社会制度的和谐:请举出这一时期开创的一个有利于人才参政的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二: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的音符。(5)请举出因暴政而导致亡国的君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三:关注现实,为创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

(6)结合本主题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