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液一般检测

血液一般检测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正常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治疗中,如增高则有效;不增高,无效或需进一步检查。作为贫血形态学分类的依据。

核心问题

1.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及其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2.贫血形态学分类,以及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各项平均指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网织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掌握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溶血性贫血的常用实验室检测。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测

表4-2-1 健康人群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值

主治语录

一般认为失血400ml血色素下降1g左右,血色素=血红蛋白。

二、白细胞的检测

1.参考值:

成人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个月~2岁 (11~12)×109/L

主治语录

因为白细胞的生理波动范围很大,因此需要通过定时测定和反复观察才有诊断意义。

学习提示

白细胞增多:>10×109/L

白细胞减少:<4×109/L

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表4-2-2 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2.临床意义

(1)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2)生理变化:年龄、时间、环境、身体状况等。

主治语录

病理变化: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等各类细胞数量的影响。

(一)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在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中性粒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正常波动;暂时性升高;新生儿、月经期、妊娠期。

(2)病理性增多。

主治语录

急性化脓菌感染是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但是在某些急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不但不高,反而降低。

2.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病因:

感染性疾病(病毒、细菌、结核、脓毒血症)。

血液系统疾病(再障、粒缺、恶组)。

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同位素、化学药物)。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类脂质沉积病、恶性肿瘤)

其他:SLE、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等。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杆状>6%,见于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五叶>3%,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感染恢复期)。

学习提示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正常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如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细胞超过0.03时称为核右移。

主治语录

Auer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且可以排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二)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0.5%~5%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四)淋巴细胞(lymphocyte,L)20%~40%

外周血:T细胞占50%~70%。

B细胞占15%~30%。

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病毒感染:麻疹、肝炎)也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布鲁菌等感染。

1.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2.淋巴细胞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ALG、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3.异形淋巴细胞(abnormal lymphocyte)

形态变异,可见于:病毒感染(尤其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药物过敏、输血透折、免疫疾病、放射治疗。

(五)单核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见于儿童及2周内婴儿。

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附: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1.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2.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3.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4.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过敏及电离辐射等。按增多的细胞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中性粒细胞型:以急性化脓菌感染最为常见。

(2)嗜酸性粒细胞型: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

(3)淋巴细胞型:见于某些病毒性感染。

(4)单核细胞型:见于粟粒性结核、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主治语录

注意白血病与类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三、网织红细胞的检测

1.参考值

百分数:成人0.005~0.015(0.5%~1.5%,平均1%)。

参考值:(24~84)×109/L。

2.临床意义

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溶贫(可增至6%~8%,急性20%左右,严重者可达50%)、急性失血、放化疗后、红系无效造血;再障、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

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治疗中,如增高则有效;不增高,无效或需进一步检查。

主治语录

网织红细胞测定在判断骨髓造血功能和判断疗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血小板的检测

1.参考值 (100~300)×109/L。

五、红细胞沉降率(ESR)

1.原理 红细胞下沉力与血浆的阻遏力。

2.影响因素

(1)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

↑:Fbg、γ球蛋白、α、β球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增多。

↓:清蛋白、卵磷脂。

(2)红细胞数量和形状:

数量:红细胞少血沉快,太少反而减慢,红细胞多血沉减慢。

红细胞直径和形状:直径愈大血沉愈快,球形细胞、镰形细胞不易聚集,因而血沉减慢。3.参考值

4.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儿童、月经期、妊娠、老年人、高原地区。

(2)病理性增快

主治语录

血沉增快要注意考虑有无生理性因素及贫血等原因。

5.参考价值

(1)动态观察病情。

(2)良、恶性肿瘤鉴别。

(3)高球蛋白血症疾病。

六、红细胞比积

(一)红细胞比积测定(hematocrit,Hct)

1.参考值

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2.临床意义 红细胞比积的临床意义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比积增高:

红细胞比积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主治语录

红细胞比积测定可反映红细胞的增多或减少,但受血浆容量改变的影响。

红细胞比积是影响全血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MCV是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为单位(fl)

表4-2-3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主治语录

作为贫血形态学分类的依据。红细胞3个平均值只是表示红细胞总体的平均值,正常细胞性贫血并不意味着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就无改变。它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进行血涂片红细胞形态观察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测定(RDW)

1.参考值 RDW-CV 11.5%~14.5%

2.临床意义

(1)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2)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七、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1.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2.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