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承担责任成长快

承担责任成长快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责任心,或称责任感,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认知、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做出的相应行为。也就是说具有责任。责任一经行为主体认同,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就会成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和自觉行动。只有懂得责任的意义并愿意和能够承担责任重担的人,才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希望和期待。可见,责任感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此时,作为教师应多鼓励、引导和督促对于增强孩子的责任

小学里有些孩子一放学就赶紧回家——写作业,因为他们觉得作业是自己的事情,有责任、有义务尽快地完成,做完作业之后再玩,有趣的是,这些孩子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外,往往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些孩子恰恰相反,甭说家务活了,自己的袜子短裤不洗,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放学了非得大人拽着回家写作业,否则天天能玩到天黑。其实这就是孩子的责任心的问题。

一个为自己负责的孩子才会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也才可能将来履行公民的义务为社会和国家尽责。

责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应该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从本质上讲责任既要求利己,又要求利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

责任心(responsibility),或称责任感,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认知、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做出的相应行为。责任心是对事情能敢于负责、主动负责的态度。幼儿能认真完成成人交给的任务,对同伴和集体的事认真负责是5~6岁大班幼儿责任心的综合表现。人的责任心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和他人的客观需求在个体身上引起的主观认识和内心体验,是个人对现实生活中各种责任关系的反映。人生活在社会中,对国家、社会、团体、他人甚至自己都负有一定的责任,构成了各种各样的责任关系。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也就是说具有责任。人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产生了相应的内心体验,做出了责任行为,这样便产生了人的责任心。责任感是个体对责任的自觉意识和体验,是责任主体对责任对象的自觉需要。责任一经行为主体认同,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就会成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和自觉行动。责任如果没有被责任主体意识到,那么它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和要求。

责任感是一个人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是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核心品德,体现着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它是衡量一个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态度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优劣的基本尺度,对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都能产生重大影响。责任感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它对于日后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以及家庭幸福都有巨大的帮助。富有责任感,从来都是人们信任和敬仰一个人的理由。人们从来不会指望一个游手好闲、没有责任感的人能给他们带来福音。只有懂得责任的意义并愿意和能够承担责任重担的人,才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希望和期待。

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学前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儿童。”新纲要中的社会领域目标也明确指出:“能努力做好力所力及的事,有初步的责任感。”可见,责任感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社会在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作为人才素质重要体现的责任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曾说过,一个人必须有责任感,不管你做什么,做一天就得做好一天,你不知道它在以后的路上会给你什么样的帮助。谁都可以成为成功者,只要你保持自己的责任感。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视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家园共育,这样才有助于孩子未来的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这几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啃老族”,意指一些到了就业年龄,却以各种理由不去工作,依赖父母生活的青年。他们有很多理由,比如我文化低、技能差,而那些高学历者又嫌工资太低、活儿苦。其实,他们形形色色的借口下掩饰的真正原因就是这些青年的责任感缺失——对自己不负责、对家庭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

大班幼儿期是责任心产生和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给予必要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又由于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里度过,所以在幼儿园中进行幼儿责任心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对于指导教师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活动,促使幼儿责任心发展不无稗益。总之重视和加强大班幼儿期儿童责任心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责任心在5~6岁大班幼儿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这一阶段儿童人格、社会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着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而且它是一种儿童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人格特质、重要的个性品质。可以说儿童的责任心是构成其社会性发展三维结构(责任心、合作性、自制力)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大班幼儿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5~6岁的幼儿已经形成初步的品德行为,他们行为的内在调控系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在与同伴交往中也实践着各种交往方式,运用、掌握着被同伴和周围的人认可的责任行为。同时他们能进一步意识到并开始理解他人有不同于自己的情感、需要,重视同伴、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被同伴集体接纳,并开始自觉、有意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我们大人需要做的就是必须体验、内化幼儿的责任认知,这样幼儿的责任行为才能真正实现。

英国哲学家维克多·费兰克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培养幼儿的责任感体现在培养幼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为了使幼儿更快适应小学生活,必须注重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孩子首先需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是他的责任,就应当让他承担。有些孩子来园时总是忘拿书包,问他“为什么没有拿书包”,回答“我妈妈忘记给我带了”“我姥姥没给我拿来”……每次出现这样的事情,老师就必须告诉孩子“上学拿书包是你自己的事,自己的事情要自己想着,上课用书包的时候,你自己想办法解决”。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借纸、借笔,如果借不着,他只能干坐着,这时他就会意识到没有书包是多么的不方便。吃一堑长一智,下一次他肯定会记得。

值日生工作是在中班阶段孩子乐意帮助班级和同伴做事的基础上开展的,到了大班开始老师明确任务和职责,要求幼儿在做值日生期间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刚带上红标记的第一天,许多孩子都很积极,但过两天就开始厌倦了,有些孩子开始遗忘、逃避。此时,作为教师应多鼓励、引导和督促对于增强孩子的责任感是必不可少的。可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幼儿意识到值日生工作是一件为班级和同伴做的好事,而做好这件事的确也不容易,像别人在玩的时候,做值日生的孩子却要做事,而且一个星期做同样的事确实有点烦,但又让孩子之间进行比较,为什么有的孩子坚持下来了,而且做得很认真?为什么有的孩子却坚持不下来?让他们自己找原因,从而让孩子明白承担责任就意味着要牺牲自己的一些爱好,要有一点耐心和吃苦精神。谁承担得起,谁就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长此以往,不仅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而且能使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同时,要加强大班幼儿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让幼儿明确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强化行为的动机冲突,反复训练日常行为,通过日常活动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得以巩固,并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责任并不是一种有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一种义务,而是我需要对我所关心的事情作出反应。”这意味着责任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但是,孩子做事往往更多的关注行为过程本身,不太重视行为的后果。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须让他了解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出现了这样的后果你应该怎样补救。

有一次,东东在楼下花园里玩,隔壁的泉泉也在那儿玩,他手中玩的手枪特别厉害,东东很想玩。我不知道东东是怎么说服泉泉的,反正手枪最后落在了东东的手里,只见他来回摆弄那把手枪,爱不释手。这时只听见“咔嚓”一声,手枪装子弹的那个囊被掰断了。泉泉听见了“这是我新买的手枪,你弄坏了,你赔。”东东不知道怎么办,看我,我问:“手枪是你弄坏的吗?”东东说:“是”,我说:“是你弄坏的你就赔吧,没有钱我借给你,一会儿回家你把你的零花钱给我补上就行。”

通过这件事,孩子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们就要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无论事情的结果好坏,只要是孩子的独立行为结果,就要鼓励孩子敢作敢当,不要逃避责任,应该勇于承担后果。比如,孩子损坏了别人的东西,就一定要让孩子买了还给人家。也许对方会认为损坏的东西没多少钱,或认为小孩子损坏东西是常见的事,或不好意思收下孩子的赔偿,但我们大人应该坚持让孩子给予对方补偿。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谁造成不良后果,就该由谁负责。

游戏中学习是大班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因此游戏是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最好方法之一。无论是象征游戏还是角色游戏,无论是联合游戏还是合作游戏,游戏中幼儿要进行交往,要相互配台,要为别人考虑,要承担一定的任务,所以都能促进大班幼儿责任心的发展。当然,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编排好培养责任心的角色游戏、合作游戏,组织幼儿参加,并提供解释和指导,则效果会更好。幼儿园一日活动有很多环节,只要教师稍加留意,幼儿园任何日常活动都可成为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有效渠道。

让幼儿游戏结束后认真收拾玩具,放回原处;户外活动结束时,记着把自己拿出去的玩具带回活动室;画画结束后,收拾自己用过的桌子,将废物放入纸篓,将剪刀、浆糊、画等物品收好,交给老师;轻拿轻放桌椅;看到地上掉的玩具主动拾起来,看到玩具、用品损坏时主动告诉家长和老师。这些都可以培养幼儿责任心。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大多是通过示范形成的,也就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而学会的。教师在培养大班幼儿责任心的过程中,应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很多时候成人的身教比言教对幼儿的影响更大、更有效,就如同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的模仿对象,如果工作中老师做事虎头蛇尾、丢三落四、不守诺言、推卸责任,幼儿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教师应注意言行一致,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是一个有强烈责任心的人,给幼儿树立好的榜样。平时带孩子们散步,只要发现校园内有纸屑,老师都会不由自主地过去收拾,这时总会有小朋友抢着帮老师把纸屑扔到垃圾筒里去,更多的小朋友会用眼睛扫视周围,他们会自言自语,是谁把纸屑扔在这里,真不讲卫生,小小的举动使孩子们懂得幼儿园环境的整洁离不开大家的爱护和珍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要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儿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同样的道理,如果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大人一定要以身作则,有强烈的责任感,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犯错了就承认,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

另外,大班幼儿教师还有必要为幼儿选择好的榜样,这个榜样可以是幼儿周围的人。最好是同班的小朋友(生活示范),也可以是电影、电视、故事中的人物(替代示范)。日常生活中同伴的榜样作用同样也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教师能经常表扬责任心强的幼儿,就会发现这样可以激发其他幼儿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良好行为。

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要让孩子对某件事负责到底,必须清楚的告诉他做事的要求,并且与处罚联系在一起。给孩子制定规矩,让他知道什么是该做的、应该怎样做,否则将会产生哪些后果、受到哪些惩罚。比如,上课前给幼儿提好要求,“老师讲课时不能随便插嘴,若有问题请你举手,如果我讲课期间你打断我了,那你就得不到漂亮的小贴画了”。如果他没有按要求做,便不能得到小贴画。让孩子承担行为后果,孩子才会真正知道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6岁大班幼儿尚处于快速成长发展之中,是非判断能力差,对一些事情表现出没有责任感也是正常的,因为许多时候他们不太清楚这样做会有什么不好,所以为了强化孩子的责任意识,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品尝一下做事情不负责任的苦果,孩子如果一而再地受到自然后果的惩罚,就会提高警惕,下次做事情的时候就会认真、谨慎,当孩子出现过失时,家长不必焦急,该受的处罚让孩子去受。比如,小朋友一起玩耍,因争抢而把他人的图书撕坏,玩具弄坏,作为老师或家长不是简单批评几句,而应该让孩子采取有效的方法把撕坏的图书、弄坏的玩具修补好,无法修补时让孩子用自己省下的零花钱赔给别人。当不小心撞伤别人后,家长可带孩子一起去看望受伤的伙伴,并让他照顾陪伴伤者,让他体验后果,感受责任。幼儿一旦做出了责任行为,教师要及时给予奖励,使幼儿获得积极反馈从而使其责任行为逐渐巩固。可采用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言语表扬奖励、小红花奖励、小礼物奖励、一次帮老师做事的机会等等。许多国内外心理学家指出,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应尽量多用奖励,少用惩罚。因为奖励可以使儿童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老师可以要求每周五是本班的“清洁日”,每个小朋友拿一块抹布,把自己的小椅子、小鞋柜、小床、柜子擦一遍。然后把全班的玩具拿出去暴晒,进行消毒。让幼儿明白,作为班集体的一员,就要为班集体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有中午起床后,每个幼儿必须把自己的床铺收拾整洁才能走出睡眠室,有的孩子懒,把被子团在一起就出去,这时就应该把他叫过来,监督他叠好为止。

民主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注重培养他们的自理、自制能力和主动精神,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及奖励、惩罚比较恰当,经常与孩子交流,并尊重孩子的要求、意见,及时纠正自己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的失误。这一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一般自理能力比较强,有着强烈的“我自己能做”的愿望和要求,因此基本上可以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且主动性强,不需要成人的时刻提醒。因此,民主性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幼儿责任心的发展。

溺爱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过分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的一切包括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全部由父母代劳。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甚至连吃饭、睡觉、洗手、刷牙等事都认为是在替父母做,与自己无关。如此过分的关爱使得孩子不懂得作为一个独立的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要学会关心爱护自己,且这种关心爱护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另外,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利于责任心的发展,尤其是集体责任心的发展。这一研究结果与诧摩武俊的有关母亲教养态度与儿童性格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即母亲教养态度为顺从过度时,儿童个性中更多地表现出无责任心。

放任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冷淡,给予孩子绝对性质的自由,虽有交流和沟通,但对孩子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很少奖励或惩罚。这一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极易对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中的规则熟视无睹。因为孩子每次对这些规则的违反都被父母所放任。如此下去,父母在无形中为孩子提供了违反规则的便利条件,使得幼儿不自觉地形成了不良行为,失去了责任心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这种父母教养方式是极其不利于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可以说它是影响幼儿责任心发展的主要消极因素。这一研究结果与Maccoby和Martin所得结果一致,即放任型教养方式下,儿童缺乏责任感。

专制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把孩子作为附庸品,压制其独立性、创造性,与放任性相对的是,这种父母过分干预孩子的行为,过分压制使孩子服从,孩子没有发言权,要求孩子言听计从,稍有违背就会加以训斥和惩罚。这些父母始终在以一种挑剔的目光审视着孩子,他们往往忽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很少考虑孩子自身的愿望和要求,苛刻地要求孩子无条件遵循各项规则,但又缺少对规则的解释。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大多爱撒谎,没有勇气去承担责任,以免遭到惩罚。因此,专制性水平越高就越不利于儿童责任心的发展。这一研究结果与鲍姆林特对学前儿童的研究结果一致,即专制型家庭中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不一致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处理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时,会因为时间、地点、自己的心情而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长此下去,父母会缺乏温情地对待孩子的各种行为,有时不问不管,顺其自然,怀着树大自然直的心态,而有时又严加管制,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混乱的教养方式,缺乏始终如一的要求和态度。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责任行为要求不一致,使孩子不能预期自己对责任行为所做的反应会得到惩罚还是鼓励,孩子无所适从,对责任做出的反应更多采取保守行为,即使有了正确的责任认知也不会付诸相应的责任行为。孩子逐渐漠视他人及集体,甚至自己的承诺,其责任心自然得不到发展。

从父母教养方式可以看出,民主性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责任心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责任心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其中,放任性尤为不利于幼儿责任心发展。

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的背上一个小书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背。”

德国家长也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中甚至还规定,孩子到了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而在我们中国家长的心中,孩子永远是孩子,任何时候都需要疼爱和保护,把爱都倾注到了孩子身上,凡事都安排妥当,甚至亲手代做。这样孩子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全都由家长代劳了,应该负的责任全都由家长承担了,孩子缺乏责任感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从今天开始就请父母放开手吧,让孩子大胆去闯,让他为自己的事情而紧张忙碌,让他做自己的主人。比如,自己穿脏了袜子,自己洗干净;床铺自己整理好;当老师和小朋友需要帮助时,热情伸出援手;做错了事懂得道歉和改正;记得自己向同伴和家人承诺过的事情,并争取说到做到等。

幼儿责任心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只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与家长联合起来共同行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任何幼儿园,哪怕是最理想的幼儿园,都不能取代母亲对儿童的训练,也无法弥补由于父母的疏忽对孩子精神上造成的伤害。所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需要家园同步教育。

1.教师和家长要经常进行沟通。教师针对幼儿在幼儿园里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及时向家长汇报,家长也可以将幼儿在家中的某些行为表现向老师汇报和咨询。这样家长和教师才会做到交底清楚、心中有数。

2.教师和家长应该协同制订培养方案,针对幼儿的特点及其家庭情况制订出一套符合该幼儿实际情况的培养方案,根据这样的方案对幼儿进行培养才会做到有的放矢,幼儿的责任心也能够较快地发展起来。

3.教师和家长在教育思想上应保持一致,不能有互相矛盾的事发生。如果教师和家长在对幼儿的教育上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会对幼儿产生极坏的影响,使他们无所适从。幼儿园应经常开展一些与家长的交流会和座谈会,让教师和家长共同探讨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从而取得意见上的一致。

(北京航天幼儿园崔瑞雪,深圳彩田幼儿园薛愔,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钱志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