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发财,快『下海』

要发财,快『下海』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驱者们鼓鼓的腰包明白无误地告诉中国人,“下海”才能致富。于是,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兴起了“下海热”。史有记载,中国历史上有一些迂夫腐儒,是至死不言钱的。于是,有的人看到去四川买姑娘有利可图,就干起了拐卖人口的营生。现在,在我的家乡仍有不少当年从四川买回的姑娘留下来,生儿育女,再也不回天府之国了。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似乎一夜之间明白了钱的重要性。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先驱者们鼓鼓的腰包明白无误地告诉中国人,“下海”才能致富。于是,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兴起了“下海热”。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那位“余主编”,尽管有不少毛病,但却是一个大智大慧之人,时有惊人之语。最精彩的还是演员侯耀华自己加的那句台词,“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使多少人醍醐灌顶,拍案称绝。

但是,这话要是在5年前或者更早的时候由电视剧、电影中的人物说出来,这部作品十有八九要受批判。因为中国人特别是官僚、士大夫在口头上历来是极其鄙视钱的。

我们那位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就是声称讨厌钱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爱钱的是小人,不爱钱的是君子,泾渭分明,一目了然。

史有记载,中国历史上有一些迂夫腐儒,是至死不言钱的。你把钱置于床前,使他无处下脚,急得他大喊,快把这些“阿堵物”搬走!

毛泽东1925年12月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给一心想发财的小资产阶级画了一幅绝妙的漫画:“这些人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一句 “垂着一尺长的涎水”,厌恶与轻蔑,溢于言表。随着雄文四卷的传播,对金钱的厌恶与轻蔑也传染给了广大中国人民,“赵公元帅”的知名度比封神榜上其他各路神祇要高得多。

不过,在存在货币和商品交换的社会里,即使是道德高洁的大人先生,也是离不开钱的,因此他们骨子里也是爱钱的。孔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如何维持这在当时算是相当奢华的生活?除了每年每个弟子要交10条干肉的“束脩”,还需要各国国君、诸侯的赞助以及作为大富商的弟子子贡的供养。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老百姓对这些搜刮民脂民膏无所不用其极的封建官吏是极其痛恨的。有一则古代故事描写道:有一个贪官在一个地方任满,老百姓载歌载舞,并给他送上一块匾额曰“天高一尺”,意即地皮被他刮去了一尺。《儒林外史》还描写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秀才抢了小孩手中的一枚铜钱,小孩向他要,他一口吞下,抵死不给,结果被活活卡死了。临死之前,又告诉儿子,死后把他的肉卖掉。卖肉时别忘了喉咙里还卡了一枚铜钱,叮嘱再三,说罢才撒手归天。

在“文化大革命”中,那些“最最革命”的理论家,大批“资产阶级法权”,大批商品、货币,“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革命口号喊得震天响,结果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国民生产停滞不前,国家与个人手中的钱是少了,似乎比以前更革命了。然而,对于他们来说,革命却是给他们带来了高官厚禄,锦衣玉食,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革命却不能代替吃饭,不争气的肚子老是咕咕乱叫,人民群众就再也没有兴趣跟着他们高喊革命口号了。在那个动乱年代,不少落后地区的农民手中拿着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和党支部盖过章的介绍信四处讨饭;有的农村基层干部被迫无奈,带领村民集体外出要饭。我还记得,在70年代,家乡不少光棍去四川买妻。最便宜时,用100块钱、甚至50斤全国粮票就可以从四川领回一个黄花闺女。于是,有的人看到去四川买姑娘有利可图,就干起了拐卖人口的营生。现在,在我的家乡仍有不少当年从四川买回的姑娘留下来,生儿育女,再也不回天府之国了。目前在我的家乡,拐卖人口的犯罪活动依然非常猖獗,有的人贩子甚至把越南女人、国内大学的研究生拐骗来,大概仍是“文革”拐卖人口浪潮的余波。

真理是朴素而简单明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经济学家、哲学家。经过那场“文化大革命”,打开国门看西方,普通的中国人都认识到,金钱并不是“万恶之源”。只要钱来路正,挣钱越多,说明人的本事越大,劳动的价值越高。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不再讳言钱,不再扭扭捏捏、假模假式地说“钱算什么东西……相反,带钱字的口号叫得越来越响了。如深圳人喊出的“时间就是金钱”,还有 “抬头向前看,低头向钱看;不会向钱看,就不能向前看”等口号,不胫而走,日益深入人心。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中国不乏智者、勇者。子曰:“勇者不惧,智者不惑,仁者不忧。”早在六七年前,就有一批智者、勇者参透玄机,甘冒风险,扔掉“铁饭碗”,端起“泥饭碗”,到商品经济的大海中去弄潮,干起经商、实业开发等营生。几年下来,大部分人都发了,挣了一个“金饭碗”,资产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富豪在中国已不是新闻了。“万元户,不算富;十万元,不算钱。”这些赚足了钱的大款们,出行以汽车代步,身穿皮尔·卡丹,手拿“大哥大”,出入星级宾馆,一顿饭花掉几千元,眉头都不皱一下。这些第一批敢于下海、敢于吃“螃蟹”的先富者,不管原来是什么来路,在商品经济的海洋中,简直如鱼得水,活得潇潇洒洒,扬眉吐气。

而随着计划经济的“大陆”一点点隐去,市场经济的“海水”汹涌地漫上来,端“铁饭碗”的人们日益觉得不自在。

还是那句话,金钱的确不是万能的,但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想活得像个人样,你就得有钱。要想有钱,你就得“下海”。

(本文收入《名人侃“下海”》一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3年11月第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