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善于沟通融集体

善于沟通融集体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的交往能力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要交往,就要靠有效的语言沟通。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游戏情境不失为最佳选择。游戏过程中,如果出现答案的分歧,经过三人讨论,最终由“考官”裁决。该游戏也可以不借助任何道具,在生活中随时进行,并最终过渡为由孩子来当“考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些情况:有的孩子在家里活泼好动、聪明伶俐,而一旦来到新的环境接触陌生人时,就会变得胆怯腼腆,呆板笨拙;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独自游戏、自言自语,显得很不合群;有的孩子则恰恰相反,与人交往处处逞强,横行霸道,显得盛气凌人;还有的孩子遇到熟人时,即使大人强迫其对人要讲礼貌打招呼,他也缄口不语,设法躲避。

交往能力是指儿童在特定的交往情境和群体中积极主动地实践的过程,情境性、群体性和主体性是交往能力的基本特征,更是儿童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基本要求。

儿童的交往能力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如果孩子不能主动与同伴交往,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遇到问题也不敢去找老师反映或寻求帮助等,结果是没有新的朋友。这样,他们就会感到孤单、心情沮丧,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校的吸引力也随之消失。

同样,儿童良好的交往能力也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非常好的影响。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小博是一个聪明灵敏的男孩儿,他的人缘也非常好。上课要结成小组时,同学们都争着和他一组,下课游戏时,同学们也都抢着和他在一起;即使是在集体游戏中,班上大部分同学都会卖力地喊:“小博,加油!小博,加油!”于是,老师组织了一次讨论:“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博?”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因为小博很大方,他的玩具愿意给我们玩儿!”

“因为小博从来不打人,不骂人!”

“因为小博学习好!”

“因为小博听老师的话!”

由此可见,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和他的学习能力、言语发展、智能活动、情绪反应、社会行为等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

良好的交往能力,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语言能力包括理解别人的能力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正确接受、理解他人言语

在小学一年级开学的头几天,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插曲:家长叮嘱孩子下课放学后早点儿回家,不要在学校或马路上玩,孩子竟然第一节课后就背起书包回家了!老师让学生回家写三个生字,每个生字写五遍,孩子竟写成五花八门的格式,有三个字写三遍的,有一个字写三遍的、写五遍的,甚至有一个字写满一页纸的,有的孩子干脆一个字不写,不知道老师曾布置过作业……之所以发生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是因为孩子不理解老师的语言,只有那些千叮咛、万嘱咐的重复提醒才能记住。另外,在我们看来小朋友之间产生矛盾与冲突,发生争执,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孩子之间发生争执除了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之外,不能正确理解他人言语也是原因之一。

因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如闲暇时可以和孩子多交谈,尽量不要用重叠词,如“饭饭”、“觉觉”等,语言要逐渐精炼、复杂。阅读故事时,不要每次孩子一问就停下来解释,要让孩子听完全文后自己体味其中的语句、词汇。多让孩子谈谈所见所闻,学着用多种方法表达一个事物,如“爸爸、妈妈和我在家里”“这是我的家,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这座漂亮的房子就是我家”等,使孩子在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上都能得到提高。

在帮助孩子理解语言方面,多布置任务也是促进孩子水平提高的一种好形式。家长可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由含一个条件的任务逐渐过渡到含有多重指令的任务,为孩子入小学后对语言,特别是对任务性语言的理解打好基础。比如,请你去拿一张小凳;请你去拿高的小凳;请你去厨房的阳台上拿小凳……

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要交往,就要靠有效的语言沟通。儿童3~6岁及8~9岁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家长除了要多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

判断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几个指标是:说话时声音响亮,态度自然,用词恰当,能比较完整连贯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对于即将上小学的孩子,要使其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一年级男孩蓬蓬,在和小伙伴一起坐着的时候突然打了自己的同学一下,由此引发冲突。妈妈问他:“你为什么要打他?”蓬蓬说:“我想和他一起玩。”“那你可以告诉他,说你想和他一起玩啊!”“可我在心里已经说了啊!”像这样,孩子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就会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呢?

首先,要遵循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与孩子平等交流”。多向孩子提一些问题,由孩子自己来表述;当孩子表述出现困难时,换个角度进行提问,或是给出一些提示,切忌粗暴打断或是由家长“代劳”。例如,家长让孩子讲讲今天学到的故事,许多孩子讲了一句“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说不下去了。此时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提示:“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什么人呢?”“哪吒!”“哪吒都做什么了?”“哪吒闹海!”“是吗?那你讲讲哪吒闹海的故事好不好?”……站在孩子的角度,循循善诱,他们对言语的精细加工和组织的能力就会得到逐步改善。相反,家长若是面露失望,催促孩子“说啊!”“很久很久以前怎么了?”甚至责备孩子“每回都这样,故事讲半截儿就没了”,凡此种种,都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并扼杀孩子自我表达的愿望。

学习“有效、准确”的表达,组织自己的思维,毕竟是个费脑筋的事,因此,父母在做到了“平等交流”以后,还需要创设一个让孩子愿意“表达”的情境。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游戏情境不失为最佳选择。下面介绍几个游戏供家长参考,您可从中寻找出更符合自己孩子实际情况的方法。

妈妈做“考官”,爸爸和孩子是“同台竞技”的“考生”。妈妈拿出两张卡片,一张画着鸭子,一张画着老鹰。先请“考生”看清楚,卡片上画着什么。妈妈问“鸭子会游泳,老鹰——”,爸爸迅速回答“老鹰会飞”,这样,孩子就明白了游戏的规则。游戏继续进行,妈妈问“苹果是绿色的,香蕉是——”,请孩子接答“香蕉是黄色的”。再有:冬天下雪,夏天——下雨;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爸爸比妈妈高,妈妈——比我高;鸡蛋孵出来变小鸡,蝌蚪长大了——变青蛙……游戏过程中,如果出现答案的分歧,经过三人讨论,最终由“考官”裁决。爸爸与孩子以竞争的形式参与游戏,可以培养孩子在“时间压力”下迅速反应、准确表达的能力。该游戏也可以不借助任何道具,在生活中随时进行,并最终过渡为由孩子来当“考官”。

图202

图203

图204 冬天下雪,夏天——?

图205 白天有太阳,晚上——?

图206 鸡蛋孵出来变小鸡,蝌蚪长大了——?

这个游戏是鼓励孩子把随时想到的东西,在不说出名字的情况下,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然后由爸爸、妈妈来猜,谁先猜到谁获胜。妈妈可以先示范:“我现在想吃一样东西,它红红的绿绿的,又圆又大,咬一口特别脆,明明这几天午饭后都吃过的……”“是苹果!”孩子回答。游戏初始,可以把要猜的东西集中在简单的形状、颜色、位置的描述上,如吃饭时问“我现在想吃离我最远的那盘菜,里面是红色的东西,妈妈,您猜是什么?”以后可以慢慢地涉及一些抽象的题材,如:“我长大了要当特别有本事、专门搞发明创造的人,爸爸,您猜是什么?”另外,父母还应该鼓励孩子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同一个事物,把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巧妙地结合起来。

准备两套相同的积木玩具。游戏分工如下:孩子当“工程师”,妈妈当“裁判”,爸爸当“操作工”。工程师与操作工必须背向而坐。工程师按某一图纸搭建积木,边做边说,把当前选择哪块积木、摆放在什么位置、如何摆放等一切细节,详细告诉操作工,要求描述准确,表达清楚,同时操作工也按照指令搭建积木,不清楚的地方及时向工程师提问,工程师给予及时回答。限时一刻钟,看操作工最终能否和工程师搭建得一样。如果有违反规则的行为,假如操作时回头看,裁判则要予以制止。游戏结束后,全家人要一起总结经验,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工程师与操作工之间的“沟通”更加准确、顺利。例如,在游戏开始前,共同研究积木的每一个部件,统一称谓;统一积木每一种摆放方向和位置的说法;搭建过程中工程师常常认为自己已经表述清楚,但操作工其实还有很多种摆放的可能性,此时操作工要与工程师及时沟通,确认积木正确的摆放方式。在熟悉游戏的玩法后,可以互换角色。

2.大方地接受和委婉地拒绝他人

孩子学会正确地理解他人言语之后,还要学会大方地接受和委婉地拒绝别人。

当别的孩子想和您的孩子一起玩某个玩具或者游戏的时候,要教导孩子大方地接受别人:“好的,我们一起玩吧!”

当孩子不愿意和别人一起玩或者不愿意答应别人的请求或要求时,他们往往会很简单地拒绝别人,甚至把东西抱在怀里就跑开了。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委婉地拒绝别人。上面提到的小博,有一次他带了一本关于奥特曼的书,别的同学向他借,他紧闭小嘴儿想了一会儿,说:“这本书是我妈妈刚刚给我买的,我还没看完呢,等我看完了再借给你看,行吗?”那位同学非常理解地点点头,走开了。

儿童刚刚开始形成自我、还不知道如何同别人沟通时,家长的启蒙非常重要。儿童提请求和拒绝别人的心理过程和成人没有根本区别,但儿童心里没有世俗的考虑。和成人相比,儿童是一个心理的存在者而不是社会的存在者,交往对他的心理影响远远超过实际的交往内容。家长要教会孩子在交往中遵守秩序、调整自己,为将来孩子的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打下基础。

3.致谢和道歉

有位母亲带孩子去亲戚家玩,表哥拿了一瓶饮料招待他,妈妈为了要提醒孩子说“谢谢”,就问他:“你要跟哥哥说什么?”儿子想了想,说:“吸管呢?”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尊重别人是人际关系的起点。不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甚至不可能信任他。这样,在人际交往中就会有许多摩擦,就会失去许多朋友,在人生的道路上,就会失去他人的帮助与扶持。因此,尊重别人不是件小事情,父母要从孩子幼小的时候就教会他们:别人帮助了自己,要大声说“谢谢”,自己不小心给别人带来了麻烦要说“对不起”等。

要让孩子有礼貌,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

在与孩子日常交往中,父母实际上是在向孩子示范说话的礼貌。可是,很多父母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他们以为自己是家长,对晚辈就不必讲究礼貌。比如,让孩子给自己倒杯茶,便以命令的口气。待孩子倒来茶,家长就一声不响地接过来,独自喝茶读报。于是,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会了这种冷漠无声的态度,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就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如父母要孩子送来报纸,礼貌地说一句:“请帮我拿来今天的报纸。”当孩子做完这件事后,说一声:“谢谢你,我的小宝贝!”这就在语言行为上给孩子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事实上,以礼貌对待孩子,不会失去父母的尊严,反而增加了孩子对父母的敬重。

图207

图208

对孩子的尊重应充满于日常生活,您可以在生活中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尊重他人的氛围。

当您让孩子帮助做什么事时,要经常说“请你……”,不使用生硬的命令句。如果孩子做完了某件事,就说声“谢谢”。有什么事,您可以与孩子商量。例如,父亲想调一个电视节目,先与孩子商量:“儿子,我们调个频道看看好吗?”

经过这样的家庭中的礼貌交流,孩子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自然也会尊重别人,彬彬有礼。

懂礼貌,会合作,学会交流与分享

有一个小女孩儿,坦率而温顺,但不知为什么,碰到相识的人总不知问候,别人向她问候“你好”,她却低下头不应答。原因不在于性格孤僻,而在于她的家长所说的“不善于交往”。一般来讲,人们都喜欢性格开朗、微笑着向人问候的孩子和有礼貌的孩子,大家也都乐意与他更多地交谈。如果遇到熟人就躲,或遇人问候不搭理,这样的孩子就会给人一种不好的印象,别人也就不大喜欢与他接触。这样,他的性格就会越发孤僻。

图209

守规则的孩子往往受同伴欢迎。父母应教育孩子多考虑小伙伴的建议和意见,观点不一致时,要互相商量;游戏时要遵守规则,输了不耍赖;想和别人一起玩儿时,要有礼貌地提出要求:我们一起玩儿好吗?咱俩交换玩具行吗?

被同伴拒绝的孩子,很多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交往的规则。比如,在参与团体游戏的时候,不懂得“排队”规则;小朋友们商量做哪项活动时,他也不知道“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只会按自己的想法做。为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制订明确的交往规则,要求孩子遵从。比如,在餐桌上,把孩子爱吃的东西适当地分给其他人,然后告诉他:“好东西人人都喜欢,所以大家要公平地享用,不能一个人独占。”久而久之,孩子习得的社交规则,被他逐渐内化形成稳固的能力后,就能够自如地运用到和同伴的交往当中了。同时,家长在平时的教育和引导中,要抓住机会和幼儿讨论“怎样和同伴合作玩”、“你想玩别人的东西怎么办”、“别人想玩你的玩具时你怎么办”、“你拿到同伴的玩具时该怎么说”等话题,让幼儿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从而明白与人相处的方法,如要爱护玩具,不能抢夺、捣乱,还要和小朋友商量等。在孩子和同伴一起玩过之后,家长要及时让幼儿讲讲“你最喜欢谁的玩具”、“你和小伙伴是怎么玩的”、“你把玩具让给谁玩了”等等,让幼儿交流各种交往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还要让孩子学会分享。晓晓曾经很小气。春游时,她不想把薯片分给同伴,所以既不敢接受同伴馈赠,也不敢自己吃。结果当同伴们分享各自食物时,她只能孤独地看着大家。妈妈告诉她,分享是一种“魔术”,它能让你的薯片变成各种美味食物,还能让你快乐。晓晓终于同意给每个小朋友两片薯片,当她回到妈妈身边时,指着装得满满的口袋兴奋地说:“小朋友给了我这么多好吃的,他们要跟我做朋友!”

体态及辅助语言的应用

人的肢体动作、表情等也同样传达着某种意思。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让孩子了解不同体态的不同含义,以及不同感情不同体态的表达方式。如:友善欢迎、好朋友相见、探身倾听、感兴趣、厌烦、不敢肯定、疑惑、怔住了、惊奇、保持距离请勿接近、害怕、惊恐、惊慌、失望、不屑一顾、嗤之以鼻、拒绝、挑衅、挑逗、气馁、得意、是、不是、决心……

除此之外,还有通过手的动作表达出来的辅助语言,如这儿、那儿、这个、那个、过来、走开、去、拒绝、欢迎、安静、解散、平、起伏、远、近、高、矮、长、短、宽、窄、薄、大、小、方、圆、弯、直以及1~10数字的表达方式等。

矛盾和冲突的解决

从幼儿园到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其行为和思维过程经常受到自己需要和情感的强烈影响,很难离开主观感情去客观判断、理解和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冲动性大,所以经常在游戏、娱乐、学习等方面,因意见、看法不同而产生冲突。

家长要明白,孩子们的冲突并非都是坏事。他们通过冲突,才能明白互相尊重、互相谦让的重要,逐渐学会约束自己、控制自己,用友好方式解决问题。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们之间发生摩擦、冲突之后,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过一段时间又和好如初。因此,当孩子们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在没有过激行为的前提下,家长最好首先做个“旁观者”,而不要急于去做“裁判者”,要善于做有效的“引导者”,尽量发挥孩子们的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如果孩子们一时解决不了,家长可适当地引导他们,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客观地思考问题,或者放弃自己的意见顺从对方,或者学会说服对方,使自己为别人所接受,或教会孩子学会“合二为一”,将双方意见有机综合而取得皆大欢喜的结果。

进入小学后,孩子接触到的人将会是形形色色的:一个学校中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甚至不同的国家。所以,在入学前,教会孩子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将会给孩子以后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需要家长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面对不同的人群,家长要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交往原则。

尊重他人

一位妈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几个小孩儿在她家玩“过家家”游戏,女儿一边“做菜”,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仔细一听,原来是:“你们这些坏小孩儿,我每天累得半死还要煮饭给你们吃,可你们还不听话……”天啊!这不是自己平常念的“台词”吗?孩子的可塑性强,好的会学,不好的也会照单全收,稍有不慎,大人的坏毛病就会在孩子身上“克隆”。从那以后,他们夫妻不再在孩子面前吵架,并有意在孩子面前“表演”拥抱等国际礼仪。对保姆也是彬彬有礼,一般都会说“请”、“麻烦你”、“谢谢你”等。

生活中,除了与孩子的互动关系外,父母是否以身作则,对孩子未来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不卑不亢

面对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国家的人,最主要的交往原则是不卑不亢。

菁菁的妈妈带菁菁在上海豫园游玩。一对日本夫妇看到6岁的菁菁,很是喜欢,一直鞠躬要求与她合影。这时,妈妈表示由女儿自己做决定,菁菁居然有模有样地悄声说:“看他们也不像坏人,好吧,我就为国争一回光吧!”于是她落落大方地走到那对日本夫妇面前说:“请!”事后,那对日本游客诚恳地想塞给她100元人民币,菁菁摆摆手说:“谢谢,我不需要您的钱!”当时,菁菁的妈妈相当惊讶,小小年纪的她表现得不卑不亢,非常得体。这样的表现和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对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家长在平时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

学会自我介绍,掌握自我介绍的技巧

进入学校后,孩子会面对新的老师和同学,在交往的初期,出色的自我介绍就成了孩子进入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个起点。有的孩子在入学第一天的自我介绍中,除了说“我是×××”之外,就低着头紧张得再也说不出什么了;而有的孩子,会非常大方地把自己介绍给大家:

“大家好,我是小明。我今年6岁了。我们家住在××××,我家里有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我是从×××幼儿园毕业的,我最喜欢哆拉A梦,我会弹钢琴,我还会跆拳道!很高兴认识大家!谢谢!”

结果很明显,小明很快就被大家认识,并且和大家打成一片,非常愉快地融入了小学的生活。

让孩子学些才艺类的技能

如果孩子会一种大家都达不到的技能,比如钢琴、舞蹈,比如他跑得非常快,或者能比大多数人做得都好,那么他就会很自信,也更愿意展示自己,这也是孩子与人交往的另一扇窗。

小雨近来不想上幼儿园,原因是小朋友不和她玩。妈妈问起原因,小雨委屈地大哭起来:“小朋友说我不漂亮,脸上有一颗黑痣,是因为我不好好洗脸,不讲卫生,他们不愿意和脏孩子一起玩。”妈妈一面与老师取得联系,请老师帮忙;另一方面做小雨的工作,给她讲《长袜子皮皮》的故事,告诉她皮皮和她一样,脸上也有好多斑点儿,可皮皮却拥有很多朋友。为什么呢?原来皮皮不光有很多本领,而且性格开朗大方、乐于助人,十分独立和自信。在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儿时,皮皮的优点得到了展示,成为一个受小伙伴欢迎的人。小雨应该向皮皮学习,增长自己的本领。在妈妈的帮助下,小雨从学习讲故事开始,老师也特意给小雨创造机会,让小雨为小朋友讲故事。生动有趣的故事打动了同伴,小雨也成了受小伙伴们欢迎的“故事大王”。

多让孩子了解外部世界

平常在带领孩子上街的时候,注意让孩子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的知识,比如对公共场所标志的认识,对警察、解放军和保安人员以及其他一些穿制服的人的认识,对红绿灯的了解,对公交车站、地铁站的认识等等。孩子熟悉的范围越大、见识越多,自信心也会随之加强,交往能力自然也会增强。

(北大附中为明幼教燕西台蒙台梭利国际幼儿园程丽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钱志亮,北京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赵立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