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言语理解能力强

言语理解能力强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注言语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大班的幼儿知识经验逐渐丰富,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萌芽。大班开始进入完整语法阶段,对幼儿园日常用语、一些较复杂指令、故事情节的理解能力也逐渐提升。幼儿的言语理解能力会随着幼儿的成长而成熟起来,但并不表明幼儿的言语理解能力不需要有效的引导和刺激就可以自发地发展成熟。说明幼儿已经理解也会运用“五颜六色”这一形容词了。

小学老师选班干部的首要条件是“明白”,老师布置个任务,小干部能够非常准确地理解,不会出什么差错,小干部再交代给其他同学时也能清晰转达,不会出现“二传手”的信息损耗现象,老师才觉得这样的小助手得力。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言语则是在交流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形式,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言语能力体现在言语交流过程之中,言语过程包含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三个过程。在交际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要正确理解交际另一方的言语,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是能否进行成功交际的关键和前提。关注言语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言语理解是指在言语交际或非言语交际的场合下,人们接收来自外部的语言信息,然后把接收到的语言信息与大脑中已储存的知识与经验相联系,据知识经验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判断、筛选与重构,产生联想,从而推导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即理解的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言语理解是从文字或语音中了解或建构意义的过程。它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言语识别,即通过对字形或字音的感知,到达心里词典中找寻字义的过程;

句法分析,指以言语识别为基础,把单个词组成较大的结构单位(从句、短语等);

语义分析与整合,即判断句义的合理性,把局部的语义综合成一个整体意义的过程。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言语理解的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输入的言语信息要经过解码、编码、储存等过程才能够被理解和吸收;图式理论则认为,在言语理解过程中,个体对输入信息的理解是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基础的,要依靠原有知识结构才能够实现对新信息的理解。有研究者对言语理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影响言语理解的主要因素包括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世界知识、文化知识与语境四个方面;也有人认为影响语言理解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人本身的工作记忆的容量;人的语言能力,其中包括语法、词汇、语义、语用等;人关于现实世界的知识,包括对世界的认识、经验和逻辑推理等。

从一岁半开始,儿童开始进入语言发展期,语言发展包括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技能的获得,其中语言形式包括语音、语法,语言内容即语义的获得,语义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词、句子和语段三个语言结构层次在理解上的发展和获得。幼儿语义的获得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根据当前的语境和已有经验猜测语词意思;第二,对语义的理解经历基本语义关系、实用意义、句子各个语词意思的过程。幼儿对词的理解与其认知、记忆能力发展与经验增长有关。

大班的幼儿知识经验逐渐丰富,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萌芽。随着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对词义的理解逐渐加深,在正确的教育下,大班幼儿已能掌握一些常用词的概念意义。例如,动物一词,大班幼儿能理解动物的本质特征,掌握“动物”这一名词的概念意义。随着构词能力的发展,大班幼儿可以把已经掌握的词拆开,与其他已经熟悉的词重新组合成新词;随着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概念及对事物之间内在关系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大班幼儿所掌握的代表时间概念、空间概念等的词汇日益增加,一些关联词数词也逐渐被幼儿掌握。大班开始进入完整语法阶段,对幼儿园日常用语、一些较复杂指令、故事情节的理解能力也逐渐提升。

幼儿的言语理解能力会随着幼儿的成长而成熟起来,但并不表明幼儿的言语理解能力不需要有效的引导和刺激就可以自发地发展成熟。大班需要帮助孩子发展这些能力:

帮助大班孩子发展倾听能力,包括听的专注力、记忆力、理解能力等;

增强大班孩子对命令作出反应的能力,即当接收到命令以后能够快速地给予语言或是肢体形式的回应;

增强大班孩子在语言交流中获得概念和提炼语意的能力,即能快速地反应对方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对于一个人来讲,词汇丰富是指他的积累词汇的总量多。词汇越丰富,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就越强;词汇越丰富,概念的积累就越多,思想和知识的储存也就越丰富。儿童三岁时,词汇量大约800~1100个,四岁时为1600~2000个,五岁为2200~3000个,六岁可达3000~4000个。这一增长速度是以后各时期所达不到的。但与成人相比,儿童词汇量还显得贫乏,因为成人的词汇量约有12000~13000个。

要发展幼儿言语理解能力,首先,要让幼儿掌握大量的词汇,因为,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幼儿掌握词汇的多少,理解词的深浅程度,直接影响着言语理解、言语表达质量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往。大班幼儿正是积累词汇的最佳时期,此时的幼儿表现出对词汇极大的兴趣,他们关注新词,愿意利用一切机会使用新词。大班幼儿虽然已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但主要还是具体形象思维,一些找不到具体的事物现象作为直接依据的词不容易学会。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采用实物、图片、演示、动作、表情等具体形象的方法,尤其是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一些动态画面或情境,以其直观性更好地让孩子理解词汇,帮助幼儿的学习理解。

丰富词汇是一项长期的、繁重的任务。幼儿词汇量的扩大与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幼儿的观察不细致,记忆容量不大,只有经常使用的词才能被记住。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结合各种活动,随时随地教给幼儿各种常用词,而不要孤立地硬灌一些幼儿不理解的、也很难用到的词语。掌握词汇的过程,也要让孩子学会运用。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方法,如“说相反,做相反”“用一个词来讲一句话”“词语开花”等语言游戏;还可以通过看图讲述、创编故事等形式,鼓励幼儿运用各种类型的词汇,结合句子进行运用和提高。

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自己反复地去实践,让他们逐渐培养正确地发音及运用词语组成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力。不要放过能使幼儿练习正确说出各种事物和动作的名称性质的机会,如幼儿园添了新的设备,班上增加了新的玩具,换季节穿衣服发生了变化,在这时候,老师就可以提问:那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材料做的?谁做的?有什么用途?……启发幼儿运用词语或句子表达。

户外活动时间,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景色等,启发他们说出相关的词汇,如散步看到园内花圃时,提问幼儿“你们看见了什么颜色的花?”“有红的”“有黄的”……“如果用我们学过的叠词来说呢?”“有红红的花”“黄黄的花”……“花圃里盛开着各种颜色的花。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呢?”“花圃里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说明幼儿已经理解也会运用“五颜六色”这一形容词了。随着幼儿构词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把已经掌握的词拆开,与其他已经熟悉的词重新组合成新词。如可以把春天的春字组成:春风、春蚕、春梅、春花、春节、春季等词,又可以把春天的天字组成:晴天、雨天、阴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天空、天天向上、星期天等词。

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只有懂得倾听、善于倾听,才能理解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的方式,只有理解才能与别人交流和沟通。幼儿也在有意识倾听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对语音、语调和语义内容的理解水平。所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非常重要。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言语的行为表现,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提高幼儿倾听质量的重要保证。言语理解的第一阶段是对言语信息的感知与识别,高质量的倾听可以更好地获取信息。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幼儿倾听行为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对语音语调的感知和对语义内容的理解上,逐步帮助他们建立几种倾听技能:有意识倾听(能够集中注意地倾听)、辨析性倾听(能够分辨听到的不同内容)、理解性倾听(能够掌握听到的主要内容,连接上下文的意思)。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着重培养的是理解性倾听,教育目标在不同语言活动中略有不同:在谈话活动中迅速掌握别人谈话的主要内容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在讲述活动中,通过观察,理解图片蕴涵的主要任务关系和思想感情倾向;在听说游戏中,迅速把握和理解游戏中较复杂的多重指令,准备掌握和传递有细微差别的信息等。

许多幼儿不善于倾听,影响了他们在人际交往时对语言的理解水平,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其他语言能力的发展。研究表明,幼儿的听觉中枢发育较早,其听音、辨音能力和对词义最初的理解力的发展早于发音能力和表达能力,早在婴儿6个月的时候,对母亲的嗓音比对陌生人的嗓音更为敏感,婴幼儿通过倾听,将一些语音听觉表象(主要是指听到的成人的发音形式)储存起来,到4~4.5岁,幼儿的听音发音机制基本成熟,其语音听觉表象和语音的动觉表象逐渐吻合,幼儿将听到的、听得准确的,模仿着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幼儿缺乏听觉表象,就没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俗话说的“十聋九哑”也说明了这个道理,由于先天耳聋的孩子缺乏听觉表象,虽然发音器官正常,也没法表达。幼儿倾听能力的发展与注意、记忆、思维以及自控能力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幼儿以无意注意、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不喜欢听呆板、枯燥的语言。因此,应该尽量呈现有声有色、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幼儿对语言的注意持续时间不长,教师如果一口气讲许多话,幼儿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因此,应该注意听、说、动交替进行,可以延长听的时间,提高听的效果。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别人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和交往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和交往活动有效地进行。

幼儿的语言能力一方面是在自我建构中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也是在模仿中习得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讲故事、情境表演等,让幼儿知道认真倾听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要求幼儿倾听老师、同伴的话时要做到专心、耐心、安静,能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倾听诗歌、故事、散文等儿童文学作品,理解其内容,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在倾听中学习语言,提高自身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幼儿倾听行为的培养,其着重点应放在幼儿对汉语语音语调的感知和对语义的理解上,通过教育,逐步帮助幼儿建立起以下三种倾听技能:(1)有意识倾听,集中注意地倾听;(2)辨析性倾听,分辨不同内容的倾听;(3)理解性倾听,掌握倾听主要内容、连接上下文意思的倾听。幼儿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重复和练习,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基本做到:(1)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集中注意地听,看着对方的眼睛,注意口形、表情和姿势,做出相应的反应;(2)别人在说话时,能保持安静,有礼貌地倾听;(3)能辨别不同的音素、声调、语调;(4)能听懂并执行别人对自己提出的指令、要求;(5)能听懂普通话,能辨别普通话与母语(民族语、方言)的不同发音、不同表达方式。

引导幼儿保持理解的心态,大班幼儿的一大特征就是表现欲望强,总认为自己想的都是对的,别人说的都是错的。听课时,孩子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谁在说、怎么说的,而往往忽略了说的内容,这就影响了交流的质量。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一是要求孩子听别人回答问题时,不一定要赞同,但起码要做到理解,弄清同学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二是不随便给予否定,即使持有不同的观点或理解,也要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方式参与交流,学生既学会了倾听,又保持了理解的心态,效果很好。

大班集体教学中可以细化听的要求,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五心”:

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别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

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

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学会评价别人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

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

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在“听”的培养过程中,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千万不要吝啬赞扬,让孩子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如经常说:“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小朋友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学会专心倾听。

影响言语理解水平的因素之一是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与经验。因此,要发展幼儿言语理解能力,还要注意丰富幼儿知识,扩展幼儿经验,适当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扩展幼儿的学习空间。教师或幼儿家长要帮助幼儿通过活动、观察、体验、交流和感受来认知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使幼儿储存于头脑中的知识经验与知识结构越来越丰富,使幼儿能够更快更好地调用已有知识经验来监控反馈接收到的言语信息,从而正确理解。让幼儿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积极运用语言去表达,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知识,扩展其经验,也有利于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来表达。

1.扩大孩子的视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范围狭窄,而且爸爸妈妈包办代替得太多,不放心让孩子单独行动,而他们又很少挤出时间带孩子出去,这就造成了孩子视野狭窄,知识贫乏。因此,成人要注意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带孩子去参观、去游览,随时进行教育。

2.教师和家长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善于表达的嘴巴。把欣赏到的、感受到的及时表述给孩子。孩子在目睹的同时耳闻你的所见、所想、所感,这不但可以丰富加深孩子对多彩世界的认识,培养孩子敏锐、细致的观察力,还能加强亲子沟通,优化亲子关系,丰富语言素材。

3.主题活动是一种充分展示智慧和个性的、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活动,是丰富和提升幼儿经验的重要途径。如组织“我眼中的城市”(茶馆、扇子店、裁缝店、点心店、小舞台等)“我知道的‘神舟’”(宇宙飞船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宇宙飞船可以飞上天?宇航员能洗澡吗?宇航员在空中怎样上厕所?宇航员怎么吃东西?)“走近交警”(警察叔叔的哨子有什么用?警察叔叔在上班时要小便怎么办?为什么警察叔叔要站在马路中间?红绿灯坏了,警察叔叔会及时赶到吗?警车上为什么有两种颜色的灯?马路上为什么有摄像头?有人喝酒开车,警察叔叔是怎么知道的?)“英雄人物”“祖国风光”“风土人情”“各民族大家庭”“珍稀动植物”“宝贵的特产”等活动。

4.创设活动区如娃娃家、超市、理发店、医院、邮局、银行、小食店等活动区,让幼儿担任各种角色,教孩子在扮演中模仿场景语言和态度。

幼儿学说话是从听和模仿成人说话开始的。成人给予他们任何一个口头语言的刺激,都是对他们听、说能力的训练。教师的语言是幼儿直接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语言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的语言发展的规范化,发音准确,用词恰当,语言生动,起到示范作用,为幼儿创立一个正确、良好的语言“模仿环境”。

培养孩子言语理解能力,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语言技能技巧。教师良好言语技能不仅是幼儿语言学习的榜样,更可以直接影响幼儿语言发展。

教师应运用良好的语言技能技巧,给予规范的示范,与幼儿良好互动。

1.幼儿老师的语言要根据不同幼儿的现有语言水平,适应性调整交往语言。比如,对性格较敏感、易紧张的孩子,应更多地采用亲切的语调、关怀的语气对他们说话;对反应较慢的幼儿,在语速上应适当慢一些;对性格较急的孩子说话时,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等等。

2.幼儿老师的语言要语音清晰悦耳,不要含混不清,要让幼儿听懂、听清教师在说什么。只有听得清楚,才能准确理解;教师的用语必须规范化,用词要准确、科学;教师的语言应当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还可以加上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更有利于幼儿的理解。

3.幼儿老师的语言要准确清晰。准确是指吐字合乎规范,字音标准。清晰指语音具有较高分辨率,即使在杂音环境中也能听清楚。当然,这里所讲的清晰是完全表达出语言的意义和感情前提下的清晰,而不是机械地念字。吐字清晰在运用时往往受到其他表达因素制约,并容易使人产生片面认识,认为吐字清晰会影响表达的流畅自如。

4.幼儿老师的语言要圆润动听。指教师要有较好的声音音色和较高的吐字技巧。圆润动听与嗓音条件有直接关系,先天因素在其中起着很大作用,但后天训练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实践表明,许多人嗓音条件不够好,并非先天不足,而是使用方法不当。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训练,这些人的嗓音往往会有很大改善。圆润动听的另外一方面涉及吐字技巧。这一点在以元音为主,字音内部组合极有规律的汉语普通话中尤为重要。完美的吐字会使人感到声音圆润动听,并可弥补嗓音方面的某些不足。我国民间常用“吐字如珠”来形容吐字技巧。由此可见吐字对声音圆润动听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5.幼儿老师的语言要简明扼要,一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话亦如此,话不在多,简要则明;语不在华,中的则灵。听话人一般厌恶空话、大话,而简明扼要的话较受欢迎。

儿童学习语言,几乎没有什么自觉的学习目的,或者说,他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学习语言,他是在游戏中,在与他人的交往和运用中,在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中,无意识地学习语言,或者说幼儿是出于生存和愉悦的需要学习语言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流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所以就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支持性的语言环境,组织好渗透性语言活动,促使幼儿在真实而丰富的情境中,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作用下,动嘴、动脑,有话可说、有话愿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成为积极参与语言的加工与创造者,发展语言能力。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幼儿语言的丰富依赖于周围良好的语言环境。在传统集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往往由教师发起互动,虽然幼儿也会积极参与,但对话大多限于师幼之间。教师通常强调让幼儿通过重复表达来掌握一定的词汇和语言形式,形式过于拘谨,内容也比较单调,使幼儿缺乏语言灵活运用的机会。因此,在一些集中的语言教育活动之外,教师更应该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语言交往环境,提供宽松的语言实践机会,支持鼓励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流,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创造让幼儿展示自己言语的机会,让幼儿“有话敢说”“有话愿说”。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孩子心灵深处让其在宽松、自由、平等的环境中畅所欲言,这对开发幼儿语言的潜力发挥着巨大作用。无论在正规的语言教学活动中还是非正规的活动中,教师都应该给幼儿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接受并肯定幼儿的也许并非你预期的答案,珍惜幼儿可贵的想象语言和批判语言。不要对幼儿的话作轻率的否定或斥责。例如,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作品中拟人化的形象、环境、主题,幼儿可能有不同的认识或看法,教师都应鼓励他们说出来。教师可利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表达的机会。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往往需等待,如晨间谈话、午餐、午点前、洗手时,另外还有午餐后、离园前,都是幼儿学习交往语言的好时机。例如,开展多样性的谈话活动。如每周一开辟一个时间,让孩子说说他们双休日里遇到的好玩或有趣的事;每天餐前的天气预报、新闻播报或讲故事活动等等。我们可以请其他幼儿当观众,仔细听讲了什么,并给予复述或反馈,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仔细聆听的习惯,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教师应善于利用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为他们创造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教师还应为幼儿提供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例如,在区域活动中,多提供一些有助于孩子相互合作的活动材料,同时多鼓励孩子彼此的合作与交流;安排一个固定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孩子不受区域限制,自由选择玩具与同伴一起玩耍。在自由活动中,孩子们三三两两自由组合,或玩玩具,或办家家。幼儿在与交往中会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语言技巧,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悟和理解语言的意义,并在主动的运用中成为语言的建构者。因此,我们应重视利用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为其创造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使幼儿在交往中感受交往的乐趣,在与同伴相互作用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语言。

教师要宽容对待,允许“错误”:幼儿的语言由于受其认识发展水平以及理解水平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使用“错误”和创造“错误”,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幼儿的“错误”,不要粗暴地打断孩子的话,马上给予纠正。不要要求他说“完整”“说对”“发音正确”,去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因为直接的不合理的纠正,不仅不会产生多大的效果,而且还会扼杀幼儿说的愿望和语言创造力,产生一些心理抵触和障碍。我们应当允许孩子暂时说的不对、不完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提倡“敢说先于正确”,要相信孩子在交往过程中会越说越准确,越说越完整,我们可以有意识根据幼儿的需要、兴趣设计些活动,或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让幼儿通过无忧虑的活动,得到纠正与训练。

幼儿经常面对教师要求服从的指令,其中有许多需要幼儿首先理解并解释之,其次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布置任务也是提升言语理解水平与执行指令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布置任务让幼儿完成,不仅可以培养言语理解与执行指令的能力,也是在培养他们的任务意识。教师可以常常布置一些口头任务,由含一个指令的任务逐渐过渡到含有多重指令的任务,任务围绕孩子能做到且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明天来幼儿园时带一个矿泉水瓶”“星期天和爸爸妈妈一起画一幅画”“周一来到幼儿园,说一说自己在周末的做了什么事”……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配合,让家长了解其教育目的,知道自己应该如何配合。家长要注意及时配合教师的要求,可以采取有意识提醒和及时鼓励的方法。比如,在回家的路上和孩子聊聊“老师今天让你完成什么任务”“你要怎么做?”如果孩子能够主动和积极地完成任务,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强化孩子的意识;如果孩子忘记完成任务或不能坚持完成任务、不想完成时,家长应该给予及时的提醒、帮助和鼓励。家长切忌一味为孩子包办所有事,或者在老师面前替孩子找借口和理由。

(深圳实验幼儿园沈雪娟、刘凌,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李静,长春金太阳幼教集团孙磊,山东济宁亮宝贝幼教集团颜淑芹,大连爱儿坊幼儿学苑陈诗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