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言语转化的非言语符号

言语转化的非言语符号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言语转化的非言语符号1928年6月2日深夜,一封电报由北京发往上海《新闻报》馆。这些词语所代表的意思是任何词典中找不到的,只是传播者在特定语境中借用这些言语来表达特殊的含义,因此,它们应被看作是非言语符号。

一、言语转化的非言语符号

1928年6月2日深夜,一封电报由北京发往上海《新闻报》馆。电文是:“上海汉口路274号陈达哉先生:二弟拟于本日晚偕小妾离京,所有家务托郭务远先生管理。”

这不是一封普通的电报,而是《新闻报》驻北京记者顾执中发出的一条事关大局的要闻!电报中的“弟”是指张作霖;“小妾”是指张的眷属;“郭务远”便是“国务院”的谐音;陈达哉是《新闻报》的编辑;“274号”当然是《新闻报》的地址了。

这是一封没有事先约好的密电。顾执中了解到张作霖要逃回东北的消息后,打算将北伐战争紧张时期这一重大事件给上海《新闻报》发电报,可是,电报局里有张作霖的新闻检查员,电报要经电报局发出,这样,非但通不过,还有杀头的危险。顾执中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花样,发出了那份电报。他想,陈达哉是一个头脑清醒的编辑,又极注意北京的动静,一定能猜懂他的意思。

果然,6月2日深夜电报发出,6月3日的《新闻报》上,就用大字标题报道了一条独家新闻:

“张作霖偕眷属今晨逃离北京。”

按照陈原先生的观点(17),这些暗语、隐语只是传受双方约定的、能互相解码的符号,对于第三者来说极难或无法理解。这些词语所代表的意思是任何词典中找不到的,只是传播者在特定语境中借用这些言语来表达特殊的含义,因此,它们应被看作是非言语符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