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态势语言来辅助

态势语言来辅助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主要包括表情、手势、眼神、动作及姿态等,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日常生活中体态语言不但是传递情感、态度和性格的最佳媒介,而且,同有声语言比较起来,它还显示出其独特的可靠性、隐喻性、“言简意赅”的表现力,以及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体态语言常常带有隐喻色彩。体态语言具有“言简意赅”的表现力。这表明,幼儿对体态语言的理解优于对口头语言的理解。

身体不会说谎。也许我们嘴上说“不”,但是我们的眼睛、往前倾的身体姿态会泄露出,我们的情感已经作出了“是”的回答。谁要是了解这一点,就可以很容易地诱出我们肯定的回答。相反,如果谈话对象嘴上说“是”,而人往后退——身体在说“不”,自我封闭起来,那么,这个“是”里,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识别体态语的符号,对其作出正确的阐释,并且身体力行,可以使交往活动变得容易些。谁懂得这些信号,就可以积极地直面对手,看穿别人伪装的手势,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情。

肢体辅助语言又称态势语(body language)也称“体态语”“身势语”,是指通过身体各部分能为人所见的活动来进行表达和交流,也可称为体态语或无声语言。它主要包括表情、手势、眼神、动作及姿态等,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手段。人的整个身体均可透露出内在的语言,而且这种无声的传达方式,往往比有声的语言来得更为真切而直接。

体态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人类诞生之初,人们就已通过体态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送信息了,如用“察言观色”来推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又用“指手画脚”来传递某种用意。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却一直很少有人去研究体态语言学,去自觉地、有规律地运用体态语言。真正把体态语言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行为学家朱丽叶斯·法斯特在1970年发表《BODY LANGUAGE》(《体态语言》)后,人们开始关注体态语言的研究,过去那种认为只有演哑剧、教聋哑人、带婴儿等个别的工作才需要运用体态语言的看法,已经不再被人们认同。体态语言在人际交往和思想情感信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尤其受到公共关系层、管理阶层、医疗服务、演讲辩论以及教育教学等行业和领域的重视与青睐。

体态语不仅能代替语言交际功能,而且能扩大交流范围,表现或掩饰内心情感,丰富语言,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形象,简洁明了,提供大量信息,深化表达内容,具有交流思想、传达感情、暗示心理、描摹形态、渲染气氛等多种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体态语言不但是传递情感、态度和性格的最佳媒介,而且,同有声语言比较起来,它还显示出其独特的可靠性、隐喻性、“言简意赅”的表现力,以及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体态语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超过有声语言。一方面是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是性格、思想和人格特性的反映;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体的动作是大脑活动的外露显示,有时甚至是属于下意识的。弗洛伊德认为,没有人可以隐藏秘密。假如他的嘴唇不说话,他则会用指尖说话。由此看来,人体语言大都发自内心深处,极难压抑和掩藏。比如,做了亏心事或偷了东西的人总显得心神不定,六神无主或鬼头鬼脑;听到好消息时,脸上总要露出笑容;听到批评时脸色总会显得很不自然;说谎时总怕看着对方的眼睛;激动时总要手舞足蹈;发怒时总要青筋暴起,或双拳紧握、咬牙切齿。若想分辨人心的真伪,应首先注意观察他人的体态信号,因为只有体态信号才能显露出一个人的真实思想。

体态语言常常带有隐喻色彩。人们可以用对话者的某种动作,去证实同时发生的另一种动作的真实性和含意。假如有两个人在大街上偶然相遇。见面时,一个人会立刻热情地笑一笑,表示十分高兴与他相见,然而握手时却了无生气。这种握手就证明他的热情的笑是虚假的。再如,一个胆小的小伙子晚上独自路过一片荒芜的坟地。他很可能会边走边吹口哨,或哼着曲子,但是,他的手脚却不停地发抖。由此可以证实,他发抖的腿暴露了他害怕的心理,同时也证明他吹口哨、哼曲子的行为是对害怕心理的掩盖。

体态语言有很强的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我们所处的世界里,即使一些人长得很相似,但风度和气质却大不一样:有人很洒脱,而有人却显得呆板无神;有人风度高雅,而有人则鬼头鬼脑,这些都是由他的体态语言所显示出来的。

体态语言具有“言简意赅”的表现力。有时,人的某一动作,可以同时表达出几种不同的思想信息,甚至可以在几秒钟之内表达出有声语言千言万语难以说清的问题。比如,当一对夫妻分离数年之久历经坎坷之后又相逢时,双方很可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然而,他们很可能突然落下热泪,或者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热泪和拥抱的行为就把各自心中的千言万语于刹那之间,全部倾诉给了对方。由此可见,这种信息的传递,情感表达的迅速性和深刻性是有声语言难以比拟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生儿与母亲之间互相交往的最初工具就是体态语言。幼儿的社会交往最初也是以体态语言作为情感的具体表现方式的。幼儿在讲述中,常常一边说一边做出表情和动作,尤其是当遇到语言困难时,更常以表情和动作来补充。这表明,幼儿对体态语言的理解优于对口头语言的理解。因此,与年龄越小的孩子交往,体态语言使用的频率就越高。

体态语言的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受生活环境、语言习惯、个性修养、情感表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着浓厚的个人特质,清晰地反映着个人的内在修养。在大班进行体态及肢体辅助语言教学,可以使绝大多数幼儿理解读懂别人的体态语言,并表现出一些体态语言,如懂得上课时把手背在身后坐好认真听讲,懂得观察教师的表情及动作等肢体语言等。

体态和肢体辅助语言训练内容很丰富,除了我们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经常运用的游戏、故事、儿歌、谜语、音乐、表演等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外,还可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充分发挥肢体语言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由于体态语言是在无声的情态中进行的,有情境性和偶然性,目前尚无确切的语言符号予以界定和记录(人工手势语如哑语除外),所以体态语言传达的信息也不可能像语言符号那样准确,更难以单独传达概念和进行逻辑推理,通常只有一个大体的意义范围,所以态势语的内容具有模糊性,如果体态语言运用不当,有时甚至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理解结果。但是通过给幼儿提供训练,会使其模糊程度相对降低,提高信息传递的直接性、准确性和生动性。

1.手势语:手势语是生活中运用最普遍、最典型的态势语。手势的含义,或是发出信息,或是表达感情,能够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达意,会为交际形象增辉。手势语表示的含义也特别丰富。首先是情意手势,即表示某种情感意向的手势。如握拳上举表示信心和力量,斜指下方表示鄙视,手掌压、劈表示愤怒、果敢和坚定等。其次有象征手势,如手臂平移或画弧表示大范围或全部。再次是象形手势,如比画物体的形状等。在表示兴奋和激昂的情绪时,手势位置应该向上、快速;表示低沉、气愤的情绪时,手势的位置应该向下;表示坦率、直接的信息时,最好让对方看清手掌,表示隐蔽和被动时则用手背;用双手摊开,手掌向上可表示欢迎和公开;双手握拳放在胸前表示防卫和敌意;双手插腰,挺胸抬头表示傲慢和自负。另外还有指示手势、节奏手势、表数手势、祈使手势等等。

2.拇指语(跷大拇指):这是人在社会交际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肯定性的体态语,是肯定与赞扬。跷大拇指的动作需要与面部表情密切配合,若面部表情是真诚、惊喜、满意,那么跷大拇指是表示赞扬;反之,面部表情是不屑、冷漠,大拇指向下,表示鄙视。

3.食指语:食指是五指中非常重要的手指,人类的许多创造性活动多以它为中心来完成。在国外,食指的名称很多。比如,有时称它为指示指,因为它是用来指路的;有时称它为发射指,因为它是用来开枪的;有时称它为拿破仑指,因为据说拿破仑喜欢用这只手指来发号施令……最常运用的是静止性食指体态语——食指靠近嘴唇并与嘴唇交叉成十字形,表示“请安静”“不要出声”的意思。

4.表情语:表情是内心的镜子——表情能细微地表现人的心理状态。面部肌肉、口形、眼神相互配合可以构成喜悦与忧伤、热情与冷淡、紧张与轻松、气愤与平静等各种反映不同心理的面部表情。

微笑是社交场合中最富吸引力、最令人愉悦、也最有价值的面部表情。面带微笑,给人以亲切、和蔼、可信的感觉,可以引起对方的兴趣,愿意和你接近。

嘴唇全闭表示宁静、端庄,半开表示惊讶、疑问,全开表示惊骇;嘴角向上表示喜悦、礼貌、殷勤和善意;向下表示痛苦悲伤、无可奈何;撇着嘴唇表示不满、讨厌或蔑视;嘴唇紧闭表示愤怒、挑战对抗或决心已定等;紧闭双唇,嘴角微微后缩,表示严肃或专心致志;嘴巴张开成O形,表示惊讶;撅起双唇,表示不高兴;咂咂嘴,表示赞叹或惋惜。

眉毛:能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如舒展眉毛,表示愉快;紧锁眉头,表示遇到麻烦或表示反对;眉梢上扬,表示疑惑、询问;眉尖上耸,表示惊讶;竖起眉毛,表示生气。

5.目光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泰戈尔说:“眼睛的语言,在表情上是无穷无尽的。像海一般深沉,碧空一般清澈,黎明与黄昏、光明和阴影,都在这里自由嬉戏。”眼睛的动作神情所显示的情绪色彩(如喜、怒、哀、乐、惊、恐、悲等)和思想表现(如沉思、注意、想象、拒斥,冷淡、热情、欲望等等)显而易见,运用目光言语的主要技巧和基本要求是:眼神亲和友善,目光不呆滞,也不能闪烁不停、游移不定,要根据具体情况需要,恰如其分地调整眼睛视角、视域和视线。与人交际中,目光应该坦然、亲切、自信、有神,应注视对方,不躲闪或游移不定。在整个谈话过程中,目光与对方接触累计应达到全部交谈过程的一半以上或2/3左右。目光可以透情、透意、透神。

6.身姿语:反映人的精神和情绪。身势的基本要求:站如松(站得端正、稳重、自然、亲切);坐如钟(入座轻缓,轻稳地坐下。上身保持挺直,头部端正,目光平视前方或交谈对象,腰背稍靠椅背);行如风(行走时轻快自然,从容、平稳,双目向前平视)。老师不妨和孩子一起来演示握手、轻拍、拥抱等身姿语。同时让孩子体验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等。

态势语在说话过程中具有特殊的表达功能。但是,它毕竟只是完成表达任务的手段,而不是说话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对于训练口才来说,态势语并没有独立价值,而只有辅助价值,在谈话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正是这种从属地位决定了态势语设计和运用必须由表达的内容、情绪、对象等因素的特点来决定。

1.态势语要注意表现得自然。自然是对态势语的第一位要求。动作要自然,自然见真淳。有的人说话时,动作生硬,刻板如木偶;有的人则刻意表演,动作和姿态总是那样做作,像在“背台词”。这都使人觉得别扭、不真实、缺乏诚意。孙中山曾这样告诫人们,“处处出于自然,”即使“有时词者严重”,也“不可故作惊人模样”,这样才能博得人们的信赖。因此有人说,宁要自然的雅拙,不要做作的乖巧。

态势语必须服从内在情感需求。必须完全出于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传达思想感情的内在需要,体现出手势、表情的自然流露;反之,如果不是出于内在情感的需要,盲目使用手势、表情,那就只能给人以牵强附会的感受,产生不了提高表达力量的效果。任何表情动作都是人的内在情绪和感情的体现。态势语必须合着感情的脉搏,服从情绪的支配,该哭则哭,该笑则笑,该怒则怒,该怨则怨,所有动作须随着说话情感的起伏自然而然地发出,切不可故作姿态、装模作样。

2.态势语还必须与口头语言协调配合。体态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具有自身的传情达意的功能,而在信息交流中,它经常与口头语言结合使用,对口头表达起着辅助、强化的作用。要使体态语言发挥好这种作用,就必须在表情达意中,与口头语言协力配合,把线条的律动和情感的流动有机糅合起来,自然结合,融而为一,使得两种语言相互作用、相得益彰,从而提高语言的表达力量。同时,体态动作、目光和表情本身也要协调一致,强调整体功能发挥的连贯性,给人以和谐自然的美感。比如,为了显示某事物出现的方位,如需要运用手势、表情,那口说与手指、眼示必须协调一致,促使它们之间相互感应、互相作用,以提高表达的效应,而不能口说东、手指西、眼望其他的方向。

3.体态语言的运用还必须得体适度。尤其是使用情意性态势时要精练、简洁,恰到好处,抵制无益的激情和冲动,力戒粗暴和激怒,避免过多过繁的动作和手势,以免影响交往效果,分散听者的注意力,削弱语言的力量,那种说到高兴处就手舞足蹈、挤眉弄眼、呼天抢地,除了会引起别人反感外,无助于提高言语交际效果。

态势语要服从对象、场合的需要。无论表情、动作、姿态、衣饰都须考虑和适应特定的对象和场合。如参加喜庆活动与参加悼念活动时的举止、仪态也应该不同。

4.态势语要服从性别的需要。体态动作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器官,美则令人悦目赏心,丑则令人反感厌恶。因而无论何时何地、坐着站着、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要注意造型美,以适应人们爱美的心理。一般来说,男尚阳刚,女尚温柔。在设计体态动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体现出性别特征和个性特征。男人要有男人的气质和风度:刚劲、强健、粗犷、潇洒;女人要有女人的柔情和风姿:温柔、细腻、娴静、典雅。阴阳怪气、不男不女以及轻佻的姿态、猥亵的神色、放荡的举止、粗痞下流的动作、不合时宜或低级趣味的打扮,等等,都是态势语的死敌。

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渗透态势语,如当幼儿正确回答提出的问题时,适当地用胜利的表情“你太棒了!”并和大家一起鼓掌祝贺;当他们缺乏自信心时,竖起大拇指告诉他们“你没问题!”其实,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都能对幼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活动中,教师想请幼儿安静老实时,教师可用双手按下表示停止;幼儿回答问题不正确或做错事时,教师可用单手左右挥动表示不对。因此,利用手势语可以节约不少话语和时间,而且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肢体语言,会不自觉地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如此一来,幼儿在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中既学到了知识,增强了幼儿的自信,教师也能得到积极的反馈信息。比如,在读故事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来调控速度、节奏、轻重和高低等。如读到表示“愤怒”的意思,就瞪瞪眼;读到很活泼、俏皮的地方就撅撅嘴、斜斜眼;老师身体前倾表示亲切、轻柔;直起身子、昂首挺胸则表示自信、豪迈。这样以直观的引导,让教师的情绪带动学生的情感,师生之情融为一体,故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们十分喜欢举止大方、亲切活泼、穿着得体的教师。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举止,可以适当修饰自己,保持一种整洁、优雅的形象。做到文静中显得活泼,飘逸中显得庄重、自信,让幼儿领悟原来服饰也会“说话”。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李静,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钱志亮,北京朝来天使双语幼儿园李建云,深圳彩田幼儿园董莹、刘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