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衡能力发展好

平衡能力发展好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宰人的平衡能力的是内耳中的半规管和半规管前的两个囊状结构。平衡能力的发展是随着个体发育的自然增长而增长。平衡能力不仅是身体的事情,也与大脑中所有的感觉有关。平衡能力不足会导致姿势或运动发展迟缓,影响孩子的认识能力。平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孩子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筛除多余的刺激,从而使孩子的注意力更易集中,良好的平衡能力还有助于孩子垂直感的建立,为孩子的空间知觉打下基础。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孩子走路时不慎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个踉跄,眼看就要跌倒了,可是在摇晃几下后,他竟然化险为夷,身体又保持平衡了;然而有的孩子却不能保持这种平衡,跌倒在地;在上体育课时,有的孩子能够在平衡木上轻松自如地走动,有的孩子却战战兢兢情绪紧张,摇摇晃晃地前进,一个不慎就掉下来……

研究表明,平衡能力好的孩子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较好,空间想象能力较发达;平衡能力不好的孩子往往不能自如地控制身体,在学习数学的空间关系时,也表现得力不从心。有些平衡感不佳的孩子,对高度反应迟钝,所以经常爬高;有些则过于敏感,对任何高度都会感到害怕。这些孩子对任何头部的姿态变化都感到紧张,因此情绪长期不安,容易以小动作或自言自语来消除心理的压力,这也会导致他们过动和多话。

那什么是平衡能力呢?平衡能力是指身体对来自前庭器官、肌肉、肌腱、关节内的感受器以及视觉等各方面刺激的协调能力。主宰人的平衡能力的是内耳中的半规管和半规管前的两个囊状结构。半规管是分别处于3个互相垂直的平面的管道。当头部在三维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半规管的内部组织会把这种信息传到大脑中枢;而那两个囊状结构则专门感受头部处于静止时的位置,以及前进、后退、升降等直线运动。神经中枢正是从内耳的这两个部分获得人在运动时的种种信息,从而及时做出反应,纠正可能破坏身体平衡的动作,使人体保持平衡的。

平衡能力可分为两种:一为静态平衡功能,如坐位、站立位等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身体姿势平衡的维持;一为动态平衡功能,如走、跑、跳等运动中身体平衡的维持。平衡能力的发展是随着个体发育的自然增长而增长。人体维持平衡与恢复平衡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反射过程。已有的研究证明:“人体直立之前,就具有高度预测性的前庭反射,但控制平衡而必需的有序化反射性协调,到7岁时,才能得到充分发展。”6岁孩子平衡能力应该达到的主要指标是:能在10~15厘米宽、30~45厘米高的平衡木上跑动、跨越障碍,可以双手或单手持物走(跑)过平衡木。

平衡能力不仅是身体的事情,也与大脑中所有的感觉有关。每当我们做一个动作打破平衡时,大脑就会对这个刺激进行评估、做出反应,这个过程中神经的作用不可低估。在人出生的时候,有超过1亿个神经细胞,但是这些神经细胞要互相连接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起作用。我们在幼年时期接受的感官刺激很多是通过平衡器官获得的,它们刺激着神经细胞的连接,并且对大脑血液的流动有促进作用。神经之间的连接是非常复杂的,不断连接在一起的神经能够使信息更快、更准确地被传到大脑。因此平衡能力反映了身体的肌肉力量及其协调能力、中枢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的速度、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及灵敏程度,是一个人身体综合素质的体现。研究表明,那些学习遇到障碍的孩子,他们通常都没有很好的平衡能力。平衡能力不足会导致姿势或运动发展迟缓,影响孩子的认识能力。

严重的平衡感失调会造成情绪不安:

登高时会极度紧张,身体屈成弓形,反应僵硬。

头部无法长时间保持正立,颈部显得僵硬,筋肉也紧绷,以至于无法安静下来,而出现过动的问题。

头部回转或侧转时,会呈现极度紧张状态。

床铺太硬、太软、太高或太低都会无法适应,换床位还会爬不上去。

无法运用腹部和四肢做匍匐姿态。

轻微的平衡感失调会有以下现象:

保持站立姿势或是上下楼梯时,脚尖、脚踝、腰部以及上半身经常有过度紧张的情形。

头部回转时,会感到很不舒服,所以无法做回转起身的动作。

在倾斜坡地上,常会极端恐惧而跌倒。

当体态有别于以往熟悉时,常会迷失自我的身体形象,继而出现行动掌握困难。例如,眼睛被遮住或脖子歪一边,都会造成行动迟缓,双手双脚运作不协调。

由高处跳下时,常会过度紧张。

仰躺时,做任何动作都有困难。

虽多动,但运动神经并不发达,动作的准确性差。

常心浮气躁,喜欢攻击他人。

大肌肉发展不佳,以至于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坐时,常会趴在桌上,或以手扶额。

平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孩子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筛除多余的刺激,从而使孩子的注意力更易集中,良好的平衡能力还有助于孩子垂直感的建立,为孩子的空间知觉打下基础。给孩子一些平衡练习,掌握身体平衡的技巧,不仅对他的身体发育有好处,还能提高他的认知能力和协调性。

1.大笼球

(1)俯卧大笼球法:孩子俯卧在大笼球上,老师由后方抓住他们的双脚,配合大笼球转的前后拉动;让孩子在大笼球上,练习如何用手脚头部的平衡来保护自己。

(2)仰卧大笼球法:让孩子仰躺在大笼球上,由治疗师握住孩子的大腿或腰部,做前后、左右、快慢的滚动。

(3)在大笼球上跳。

2.羊角球

孩子坐在羊角球上,双手紧握手把,身体屈曲,往前跳动。

跳动的方向可以作前后左右变化,高度也可以随时作不同掌握。

3.大滑梯、滑板游戏

孩子俯卧在滑板上,头颈抬高,挺胸,身躯紧靠滑板,以腹部为中心,双手双脚抬高,如同飞机起飞状,这是静态的滑板姿势。

头部往下滑时,比较容易感到害怕,可以在滑下的位置安置软垫,保护孩子的安全。

4.平衡台

让孩子站在平衡台上,由治疗师在台下缓解摇动平衡台。

观察孩子头、躯体、手、脚为保持平衡所做的伸展姿势。

孩子为平衡所做的姿势调整,对前庭感觉、固有感觉和视觉统合的调整有具体的帮助。

(1)可以让孩子双手伸展,以保持身躯平衡,并且可以闭眼尝试不同的感觉,或在平衡台上缓缓移动身体,便会出现不同的平衡反射,对前庭体系的调整帮助很大。

(2)当孩子可以较好地在平衡台上站立,并且左右摇晃也始终保持平衡,就可以同时增加抛接球的动作。这一训练中,由于孩子的手脚必须保持动态的平衡和协调,因此对注意力集中、身体控制力、协调能力也都是很好的训练。

平衡台抛接球游戏刚开始时,可以10下或20下做练习,习惯到30下时,平衡效果较易发挥,再逐步练习到40下或50下,对前庭平衡系统的调整,便可发挥很大的功能。

5.蹦床游戏

可以练习跳跃时略为往前往右、90度回转和180度回转。

可以让孩子抱住球在蹦床上跳跃,或和治疗师做抛接球的游戏。

可以让孩子在蹦床上跳跃时练习将球丢入预先设置的篮内。

6.横抱筒

让孩子俯卧在圆筒上用双手双脚环抱住圆筒,由指导老师做前后、左右的摇晃。摇晃三分钟,停下休息三分钟,再接着摇晃三分钟,如此循环反复5~8次。

摇晃过程中,训练孩子用一只手抱紧圆筒,另一只手抓取地板上的目标物。

横坐在圆筒上面或站立在圆筒上面荡秋千。

7.太极平衡板

在摇晃时与孩子做抛接球。

两人一组相对站在两个平衡台上摇晃(手拉手)。

两人一组相对站在一个平衡台上面摇晃(手拉手)。

两人互相抛接球(分别站在平衡台上)。

用手端着平衡板让球顺着轨道滑行,训练孩子手眼协调。

站在上面晃动,晃动过程中让球顺着轨道滑行。

站在上面晃动投球。

8.平衡触觉板

主要对于孩子平衡、触觉方面进行锻炼。它可以摆成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孩子在上面走,使脚底得到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9.平衡踩踏石

将踩踏石排成一排(可按不同的方式),当做过河石,让孩子从上面走过去,主要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

将踩踏石加上拉绳,用手拉住绳子保持平衡,双脚配合绳子的拉动往前走(手脚配合以及平衡能力)。

10.手摇旋转盘

坐在平衡台上,左右摇晃,由于坐姿的重心较高,平衡器官的刺激和肌肉的张力也必定很高,对前庭体系和平衡反应有高度统合作用,可强化前庭感觉的刺激对关节、肌肉等本体感觉的发展。摇晃和旋转时的身体活动,借由肌肉伸展反射信息对运动企划的养成和提高帮助很大。

11.平衡踩踏车

在孩子熟练之后,可以将扶手拆下,让孩子在没有扶手的情况下,练习随意地踩踏车子前进后退。

让孩子边踩踏车子边和指导老师做抛接球游戏。

在踩踏过程中,也可做投篮动作。

12.平衡圆

整圆:让孩子在上面正走、倒走、闭眼走、拍球走或抱球走。

半圆:站在上面晃动;(平衡)也可在晃动过程中投、接球。

四分之一圆:可以当做平衡台,站在上面晃动并投接球。

S形圆(平放):主要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玩法同整圆。

13.独脚凳

孩子坐在凳上,左右摇摆、做伸臂练习,保持身体平衡。

14.平衡木

呈直行板行走。

呈方形板行走。

呈圆形板行走。

15.万象组

4~5岁:单脚跳、阶梯走、爬圈、跳+投篮;过河石、弯腰过障碍、跳、跑。

6岁:过河石、弯腰过障碍、跳、跑。

旋转运动:旋转圆筒、旋转木马、旋转椅子等。

摇晃运动:采取腹卧位、仰卧位、侧卧位、头脚颠倒等体位进行秋千、吊床等游戏。

平衡运动:走平衡木、平衡板等。

跳跃性运动:蹦床、翻滚、垫上运动等。

姿势反应性运动:进行儿童踏板车、沙坑、草坪、滑梯腹部爬行等游戏。

速度感、位置感、距离感的体验:让孩子一只脚着地,一只脚踏上滑行的儿童踏板车。

上下楼梯、荡秋千、溜滑梯、跷跷板、攀爬架、爬坡。

图125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陈玲、周盼盼,香港神舟智慧星教育集团蒋丹润,北大附中为明幼教燕西台蒙台梭利国际幼儿园程丽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