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非平衡发展战略

非平衡发展战略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不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采取了“东倾”的区域政策,在投资布局、对外开放及政策优惠等方面,优先支持区位和经济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梯度推移理论成为决策部门划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依据。同时,为支持“东倾”的区域发展政策,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不断被输送到东部,承担了较重的区域发展成本。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指导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由平衡发展转向了不平衡发展,突出表现在效率目标取代公平目标得到优先考虑上。这一过程,从1978年开始,经过几十年不断地摸索逐渐形成,至今还在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的大格局。

随着不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采取了“东倾”的区域政策,在投资布局、对外开放及政策优惠等方面,优先支持区位和经济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梯度推移理论成为决策部门划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依据。东部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较好的经济发展条件,获得中央倾斜的优惠政策。借此,东部地区利用资源要素的极化效应,经济活动快速发展和集聚。在区域非均衡发展思路的推动下,东、中、西三大地带政策梯度差距逐渐显现。东部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经济特区由于自然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较好,有广阔的经济腹地,率先利用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城乡多种类型的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迅速崛起,经济和社会面貌都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改善,对内陆地区也有强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由于市场的自发作用和体制政策的不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地区差距不断扩大。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实力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东倾”的区域发展思路使得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尤其是东、西部的差距。由于传统制度和自身条件的限制,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发育缓慢,外部资金进入受到规模限制等因素都造成中、西部的发展缓慢。同时,为支持“东倾”的区域发展政策,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不断被输送到东部,承担了较重的区域发展成本。

第二,地区市场分割加剧。随着地方政府经济权限的扩大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的实施,地方政府为了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建立自成系统的工业体系,采取种种手段和设置壁垒,对本地市场进行保护。这造成区域之间结构趋同和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加剧了地区之间的摩擦,区际分工合作难以实现,产生过度的竞争内耗,进一步影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阻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导致区域市场分割与混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