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家弟子为什么将“化缘”视为一项工作

佛家弟子为什么将“化缘”视为一项工作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佛家弟子看来,他们从世人那里得到施舍,实际上是在帮助世人修建功德,甚至是以此来教化众生发心向佛,继而与佛门结下因缘,而这也是“化缘”一词的来源。与化缘相对的就是民众对和尚的施舍,佛教称为“布施”,对布施者称“施主”。所以,将佛家弟子的修行行为,称作“化缘”。在我国历史上,僧人拿着钵盂化缘的形象有很多,其实这并非佛门弟子化缘的主要方式。

“化缘”一说,很多人会简单地理解为“和尚乞讨”,甚至认为他们有殿宇安身,有田地供食,就应该在庙里敲敲木鱼,撞撞钟,然后念经修为,其实这只是一种比较通俗和狭隘的理解。在佛教思想中,施舍是一种功德,而施舍给佛门弟子,就是和佛门结下了因缘。所以在佛家弟子看来,他们从世人那里得到施舍,实际上是在帮助世人修建功德,甚至是以此来教化众生发心向佛,继而与佛门结下因缘,而这也是“化缘”一词的来源。与化缘相对的就是民众对和尚的施舍,佛教称为“布施”,对布施者称“施主”。实际上化缘还包括很多形式,比如做法事为人超度等,和尚化缘的对象也不单单有食物,有时候也会是钱财,佛家弟子会称之为“功德钱”、“香油钱”等。

化缘是一种非常庄重的佛家行为。释迦牟尼佛来到世间,就是为了普渡众生,教化众生如何脱离苦海的。众生有感于释迦牟尼佛的圣德,以食物敬献给他,表达自己的敬意。释迦牟尼佛在入灭(过世)时留下遗训,认为因缘已到的人他已经度化,但还有很多人的因缘未到,所以要求佛门弟子继续为众生广结因缘,帮助终生脱离苦海。也就是说,佛门弟子的化缘行为,是在遵循佛祖的教会,而且不光是在引渡众生,也是在为自己积累功德。所以,化缘只是一种方法,度人和自度才是目的。

佛家弟子进行化缘的对象也是要看因缘的,有些人前生往世都没有和佛结下因缘,即使是佛祖释迦牟尼佛在世也无可奈何。佛家思想将修行分为内因和外因,如果一个修行者自身天资愚钝,又不努力侍佛,那么度化他的人即使再怎么努力,功德再怎么高,也是无法使其成菩萨、成佛的;如果一个人的天资聪颖,又一心向佛,却得不到高僧的指点,他成菩萨、成佛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这就是“因”和“缘”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佛门弟子对世人的度化,其实只存在于“缘”的层面,能不能发心向佛,还要看世人的本心。所以,将佛家弟子的修行行为,称作“化缘”。

在我国历史上,僧人拿着钵盂化缘的形象有很多,其实这并非佛门弟子化缘的主要方式。由于历朝历代对佛教都比较重视,所以寺庙基本都会配给田地,很多朝代的僧侣甚至会因此成为大地主,所以他们外出化缘通常是为了修缮或者新建庙宇(这些都是会有巨额耗费的)。我国很多名刹古寺的建立,都有着动人的“化缘”故事,而且这些故事通常都是由得道的佛门弟子来谱写的。这些得道高僧通常会有这样的认识——某地如果没有佛门寺庙,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没有“佛光普照”,那么他想要修建寺庙就必须取用当地的物力人力,这样才能为当地众生带来福果。

为了能够在有生之年完成寺庙建设,僧侣一般都会选当地有影响力的人进行度化,这些人需要有功德心,有足够的财力,他皈依佛门后当地人也会随即效仿。但符合这些条件的人不一定都信奉佛教,他们中很多人可能原本有坚定的宗教信仰。于是,考验僧侣的时候到了,他们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对方,让对方自愿出资修建庙宇。很多僧人为了修建一座寺庙,往往要穷尽毕生精力,他们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地为施主行功德事,而得到资助后,又要根据佛家要求修建寺庙,还要同时完成诵经和行善的本命。所以,佛家的化缘一说,实际上也是一种修行,而一名僧侣可以为了一座寺庙的建成付出毕生精力,以便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本身已经是一种莫大的修行和功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