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学习成为精神需要

让学习成为精神需要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学校的知识与真正的科学结合起来,努力使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听话的“知识需求者”,而是一个“有求知精神的研究者”。因为仅仅满足于高分,满足于课堂知识的学生,是不可能接近科学的“地平线”的,应该让他们像科学家发现知识那样,体验理智的愉悦和发现的快乐,学习的需要才真正出现,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才开始发生。在当前的教育方式下,如何让学习成为孩子的精神需要?

惊叹取之不尽的科学宝藏,渴望知识渊博,感受智力劳动的灵感与快乐,但同时又以浮躁,甚至轻率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自己平常的作业。少年期的这一矛盾反映了少年在智力活动范围内自我肯定的矛盾的特点。一个人正是在少年时代才第一次感受到,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只是科学巨著中的第一页。集体的智力活动愈丰富,科学的地平线就延伸得离学生的视线愈远;一个少年知道的愈多,就愈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育人三部曲》,第374页)

朱永新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少年期的孩子往往既渴望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又不愿意下刻苦的功夫对待学习,容易浮躁满足,蜻蜓点水。所以,“教育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的智力兴趣通过获得科学财富而得到满足。在思想和智力范围内肯定自己,就意味着不仅把日常的、单调的学习劳动看作是一种义务,而且也看做是一种精神需要。”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学校的知识与真正的科学结合起来,努力使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听话的“知识需求者”,而是一个“有求知精神的研究者”。因为仅仅满足于高分,满足于课堂知识的学生,是不可能接近科学的“地平线”的,应该让他们像科学家发现知识那样,体验理智的愉悦和发现的快乐,学习的需要才真正出现,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才开始发生。

网友感言

凤尾竹:通过学生小组学习,加上老师适时引导,孩子自己会发现事物的规律,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孟大伟:所以在教学中,孩子才需要多阅读一些相关专题资料以便拓展他们的视野,加深对所学专题的思考,或许教师建立第二套大纲是个不错的选择。

Rambler_Yang:发现者的乐趣,才是激励孩子前进的不竭源泉。

静听花开dxy:读着今天的晨诵,不觉万千感慨涌上心头。在当前的教育方式下,如何让学习成为孩子的精神需要?如何让孩子不再是学习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怎样让求知和探索创造相结合?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深地思索。真正有价值的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为了分数的学习和课堂学习,真正的学习是把科学的智慧和成熟的思想联系起来,努力使孩子成为“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走出去能干”的三有“能人”,体验学习的愉悦和快乐。

奔驰的大虫:知识承载过去的文化,思维能展望未来,学习不仅要继承过去,更要开启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