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理调整水资源分配促进荒漠戈壁变绿洲

合理调整水资源分配促进荒漠戈壁变绿洲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合理调整水资源分配促进荒漠戈壁变绿洲甘肃省林业工作站管理局杨 斌◆ 题目提出的背景◆ 启示和建议◆ 实施调水的重大意义◆ 小结一、题目提出的背景(一)我国的水资源现状我国以世界上6%的可更新水资源、9%的耕地,保障了全球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通过多方面考证资料提出一些启示和建议,以合理调整水资源分配,解决甘肃缺水问题,抓好甘肃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荒漠戈壁变绿洲。
合理调整水资源分配促进荒漠戈壁变绿洲_第四届绿洲论坛报

合理调整水资源分配促进荒漠戈壁变绿洲

甘肃省林业工作站管理局

杨 斌

◆ 题目提出的背景

◆ 启示和建议

◆ 实施调水的重大意义

◆ 小结

一、题目提出的背景

(一)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我国以世界上6%的可更新水资源、9%的耕地,保障了全球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可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少,时空分布不均衡,水危机始终是国家安全的心腹之患。最为突出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水多。频繁的洪涝灾害每年威胁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在4 500亿元左右,约占同期全国GDP的1%左右;

二是水少。我国人均水资源2200m3,为世界平均的30%,是12个贫水国家之一,水资源紧缺已成为我国特别是西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的制约因素;

三是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南北分配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人口占全国的54%,耕地占全国的35.9%,但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耕地占全国的64.1%,而水资源却只有19%。黄河上中游的兰州至三门峡河段,涉及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5省(区),人均水量为320m3,是全国人均水量的1/7;耕地平均水量1650m3/hm2,为全国单位面积平均水量的1/16。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将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可能相对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几十年尤其明显。

时空分配差异非常明显。在我国北方特别是西部甘肃省,每年6、7、8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植物生长最需要水的3、4月份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左右。

(二)甘肃的缺水问题

甘肃缺水问题突出。地处西北腹地的甘肃省缺水问题尤为突出,同时,甘肃又是我国受土地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是防沙治沙的最前沿。

缺水是甘肃最大的问题。缺水历来是阻碍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限制了甘肃经济的发展。也是造成冰川雪线上升、限制绿洲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

(三)我国的水资源调整现状

已经受惠的水利工程。我国人民很早就开始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了,开河渠、兴水利而除水患,郑国渠、都江堰、大运河等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近代的红旗渠、引黄济津、三峡工程等也无不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结晶。

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举世瞩目。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东线、中线工程已于2002年底开工,西线工程计划于2010年开工,分3期实施。计划2011—2050年40年间西线工程将完成投资3040亿元(2000年估价),调水规模总计约为170亿m3。虽然西线工程调水量仅占南水北调总调水量的37.9%,但工程投资额却超过了60%。与东线、中线工程相比,西线工程要复杂艰巨、影响深远得多。

利弊分析。影响总是有利有弊的,怎样兴利避害,尽可能地将各种损失和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是西线工程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这项造福西北人民的工程迟至今日未能动工的主要原因。

启示和建议的提出。通过多方面考证资料提出一些启示和建议,以合理调整水资源分配,解决甘肃缺水问题,抓好甘肃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荒漠戈壁变绿洲。

二、启示和建议

(一)增加甘肃省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限额

黄河分配限额。黄河总的天然年径流量为580.0亿m3,兰州以上年均径流量为322.6亿m3。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每年分配给甘肃省的限额只有30.4亿m3,还不及山东省限额70亿m3的一半,也没有土地面积只有甘肃14.6%的宁夏限额多(宁夏的限额是40亿m3)。

表:沿各省黄河可供水量分配限额 单位:亿m3

img484

建议。在加紧中、东线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及时上马“北水南调”工程(引鸭绿江水跨渤海渡槽公路两用大桥入山东可调入180亿m3),能给中、东线受惠区带来458.6亿m3的水资源。这样可将黄河给甘肃的水量分配额匀至200亿m3以上,考虑到黄河远期用水规划及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的用水外,至少可调150亿m3的水引往河西。

img485

(二)黄河向河西走廊调水

黄河向河西走廊调水成功。2011年3月8日,景电二期工程民勤延伸调水工程经过13级泵站的提升,穿越100 km的沙漠,已顺利到达民勤县红崖山水库,年调水0.8亿m3,表明将黄河水引到河西走廊是成功的,但对于广袤的河西大地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绿洲需水。黑河9.32亿m3的水量造就了一个金张掖,能让全市127万人民安居乐业。而1954年长江中下游分洪溃口总量就达1023亿m3,仅一个溃口的分洪水量能造就多少个金张掖?河西绿洲比现状可扩大多少倍?这是不言而喻的。

甘肃荒地资源多。甘肃省可开发利用的荒地资源充足,保守的统计也有202万hm2以上,可作为林地的有133.33万hm2,可开垦为耕地的有65.00万hm2,加大黄河向河西调水,是经济实用的一项选择。

(三)开辟新线

外省的调水构想。新疆、内蒙古提出了“东水西调”彻底改造北方沙漠战略构想,陕西省为解决关中缺水问题,也开始实施“引汉济渭”水利工程等等。

甘肃实施的调水工程。水资源甘肃省已实施的“引大入秦”、“景电”、“兴电”、“引洮”等工程为改善甘肃水资源的紧缺状况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未能从根本上转变甘肃的缺水问题。

建议。建议国家实施“南水西调”工程,即利用长江流域泄洪区分流出的约500亿~1000亿m3水资源,汇集成一个干流,渠道式输水(工程造价将低于高铁)。通过逐级抬高水位,朔汉水而上,从陕西南部穿越秦岭达到关中,再沿渭河朔水而上,经天水、定西、兰州、白银穿乌鞘岭到达河西(参考路线)。这样,既解南方水患,又润北方旱塬。

(四)治理水患

南方加强治理。南方水量充沛,在洪涝灾害严重的地区实施中、小流域治理,采取植树造林,拦河筑坝、兴修水利、增加和扩大湿地面积等治理措施,将可能造成洪涝灾害的50%以上水量就地消化吸收、变害为利,同时把多余的水资源分流汇集。

安全分流的水量。据测算,每年必须要分流出500亿m3以上的水,才能保证长江中下游不发生威胁性大的洪灾。

建议。这些分流出来的水,通过建议第(三)条提出的“开辟新线”来解决西北干旱问题。

(五)长远规划

西藏水资源多。西南地区有大量的水资源,其中西藏就有4186亿m3,西藏自己用了39亿m3,99.2%都流出去了。雅鲁藏布江在印度流入路其德河与恒河相会到孟加拉国,造成孟加拉国连年水灾,可以把这些入海的水资源调到西北来。

四川可利用水资源多。四川有水资源3133.4亿m3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这3条江就是2047亿m3,86%都流到长江去入海了。把这些出境水和入海水调到西北来,特别是调到甘肃来,应该是我们长远考虑的规划。

三、实施调水的重大意义

(一)缓解矛盾,稳定大局

上述建议若能实施,对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及社会的稳定将有着非凡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主要有:

工程实施需要人员。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河西调水和“南水西调”等,工程本身及相关产业需要技术、施工人员500万~800万人,工程完工后的管理、运行也需要相关人员200万~300万人。

缓解就业矛盾。将解决相当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是下岗分流再就业最为便捷的途径。可极大地缓解就业矛盾,稳定社会大局。

(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西北地区自然条件独特。以河西走廊和新疆为主的西北干旱地区将成为我国未来重要的种养殖业发展后备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区域,该地域有热量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和优势,为优质经济林果业以及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可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缓解人口分布不均的矛盾。上述产业的发展每年贡献GDP可达到数千亿元以上,同时能吸引1 000万~2 000万人口的移民在此安居乐业。该区域的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稳定,对边疆的稳固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能缓解我国目前人口分布极不均衡的矛盾。

(三)兴利避害

一方面。能避免我国每年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 000亿~2 500亿以上;

另一方面。每年可减少沙尘暴次数50%以上,降低因沙尘暴造成的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林牧业减产、大气污染、表土流失等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2 000亿元,每年因沙尘暴影响交通运输、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造成的人民生活质量下降、疾病增多等间接经济损失3 000亿~4 500亿元;

实施“南水西调”工程的意义。进行“南水西调”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大工程。也是一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伟大工程。

(四)改善人口质量,提高人口素质

提高人口质量的需要。边远的山区、林区、少数民族地区历来是我省贫困落后的地域,也是计划生育的死角和薄弱区。近亲结婚、无节制生育、文化教育落后等诟病严重,对我国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口质量的提高及人员文化素质的提升是个巨大的挑战。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将此处人口移民到工程受惠区,不仅能大大提高人们的收入,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问题。同时对边远山区、林区及少数民族地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发展旅游业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增加湿地面积,调整时空分配

增加湿地面积。按每年至少调入河西650亿~1150亿m3水量计算,河西现有湿地面积将扩大10倍以上,绿洲面积也将随之扩大。随之带来的将是空气湿度提高、降水几率增加,祁连山冰川面积亦将增大,而冰川融化提供给绿洲的水量也随之加大,可形成良性循环。

调整时空分配。一方面湿地面积的增加、降水量的提高可改善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地面的灌溉,也会缩小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的矛盾。

(六)解决未来沿海地区人口向西部转移的战略构想

沿海人口过于密集。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人口东移迹象明显,内陆常住人口比重下降,甘肃省人口比10年前人口普查数字不升反降。我国东部及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稀少,人口分布不均的这种现象已越来越制约着我国一些地区经济的发展。

沿海人口需要迁移。随着气候变暖,两极冰山融化,我国沿海地区1.8万km海岸线以内已有1200km沿海地区发生了海水倒灌,海平面已升高14cm。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040年前后,从辽宁的大连到江苏的连云港海平面要升高56cm,从连云港到广西要升高63.8cm,沿海地区要淹掉约8万km2,相当于一个浙江省的面积,有2000多万人口需要迁移。

战略构想。调水也是为未来沿海地区人口迁移和巩固边疆要做的战略性决策。

四、小结

需要的资金及产生的效益。通过上述一系列调水措施,在未来的20年至30年间,每年投资0.05万亿—0.08万亿元,总投资约1.5万亿~2.4万亿元。而每年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在0.3万亿—0.5万亿元,大约是投资额的6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实施的可行性。中国在2010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国优越的社会制度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成大事、克难事方面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与之相比的,完全有实力和能力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和“南水西调”等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生境的改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更是林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呼吁全社会关注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为促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以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