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子贡的故事

子贡的故事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子贡出使十年,造成各国势力出现消长,让鲁国得以保全、齐国混乱、吴国灭亡、晋国强大,而越国随之称霸。子贡能言善辩,口才一流,孔子常打断他的辩论,不让他过于得意。将子贡比喻成“瑚琏”,就是说他能够承担大任,为国家所重用。越王诚心诚意地向子贡讨教因应之策。越王听了子贡这番话,非常高兴,同意了子贡的建议,并要送他千两黄金、一把宝剑和两支良矛,子贡都没有接受就离开了。

子贡出使十年,造成各国势力出现消长,让鲁国得以保全、齐国混乱、吴国灭亡、晋国强大,而越国随之称霸。五个国家都各自起了变化。

端木赐,字子贡,春秋时期卫国人,是孔子的门生,小孔子三十一岁。

子贡能言善辩,口才一流,孔子常打断他的辩论,不让他过于得意。子贡完成学业后,想请孔子评价自己,便问孔子:“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回答:“你像一种器皿。”

“什么器皿?”

“瑚琏。”

这样的评价其实很高,因为“瑚琏”是宗庙里用来承放祭品的礼器。将子贡比喻成“瑚琏”,就是说他能够承担大任,为国家所重用。

子贡的确有他的过人之处。

孔子五十六岁离开鲁国,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多年以后,齐国的田常(本名陈恒)想在国内作乱,又怕高氏、国氏、鲍氏和晏氏等四家的势力,于是调遣他们的兵力去攻打鲁国。

孔子听到这件事,便对弟子说:“鲁国是我们的父母之邦,也是祖先坟墓所在。国家有难,你们何不挺身而出?”

子路第一个,请求前往,孔子制止了他。

子张、子石接着请求前往,孔子也同样不准。

直到子贡提出请求,孔子才答应。

在孔子的心目中,只有子贡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于是,子贡来到齐国,游说田常:“您出兵鲁国是很大的错误。鲁国是个很难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薄弱而短小,护城河狭窄而低浅,国君既愚昧又不仁慈,大臣既虚伪又无用,而且兵士和百姓都讨厌战争。这样的国家,不能和它交战。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的城墙高大厚实,护城河宽广而水深,铠甲又新又坚固,战士们都是精心挑选的,个个精神饱满,珍贵的宝物和精良的武器都在那里,还有贤明的大夫镇守着。说起来,吴国是比较容易攻打的。”

田常一听这话,脸色都变了,说:“你说难打的,别人说容易打;你说容易打的,别人说难打。你跟我讲这些话,到底用意何在?”

子贡说:“我听说,有忧患在国内的,就要攻打强国;有忧患在国外的,就要攻打弱国。而您的忧患如今是在国内。您原本有多次的晋封机会,只因大臣反对才没能成功。您现在攻破鲁国,扩展了齐国的领土,打了胜仗,克服了敌人,只会让君主愈发骄傲,让大臣们益发尊贵,而您的功劳却不算在内。如此一来,您跟国君的关系就会更加疏远。对上,您使国君骄傲;对下,您使群臣放纵。若您想要以此来成就大事,实在是很困难。国君一旦骄傲,就会无所顾忌;臣子一旦放纵,就会争权夺利。您对上与君主有了嫌隙,对下又得跟群臣互相争夺。要是走到这一步,您在齐国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所以我才会建议您,不如去攻打吴国。”

田常专注地听着。

子贡继续对田常解释攻打吴国的理由:“假如攻打吴国而无法得胜,百姓死在境外,大臣都去领兵作战,朝廷也会呈现空虚的状态。如此一来,您既没有必须与之抗争的大臣,也没有非难你的百姓,那么能够孤立国君、控制齐国的,就只有您一个人了。”

“说得好。”田常听了子贡的分析,完全同意他的说法,但仍不免要问,“只不过我的部队已经出发前去攻打鲁国了,如果现在掉头攻打吴国,恐怕会招到大臣的猜疑,这该怎么办呢?”

子贡说:“请您暂且按兵不动,让我到吴国去见吴王,让他发兵来援救鲁国,您再以兵力相迎就是。”

田常允诺了子贡的请求。

子贡到吴国拜见吴王夫差,对他说:“我听说,实行王道的人不会让诸侯属国从世上灭绝;想要称霸的人不会让其他强敌出现。因为千斤的重物若加上轻微的分量,也可能产生移位。齐国如今是万乘大国,却贪图只有千乘的鲁国,必是想与吴国争雄,我非常为大王的安危担心。如今出兵救鲁,可以安抚泗水以北的诸侯,显扬吴国的名声;伐齐,可以惩罚凶暴的齐国,震慑强大的晋国。世上没有比这更大的利益了。所以名义上您是救鲁,实际上您在遏制强大的齐国。聪明的人对这种机会都不会有所迟疑的。”

吴王认同这番话,但心里有所疑虑,说:“你说的有理。只不过我曾经打败越国,把越王困在会稽山。如今越王刻苦自励,善养兵士,我怕他有复仇之心。等我讨伐了越国,再依你的建议去救鲁国。”

子贡说:“越国强劲不过鲁国,吴国强不过齐国。大王把齐国摆在一边,却去讨伐越国,到时候,齐国定已拿下了鲁国。何况大王要常以拯救危亡、存续他国的名义自居,却先去讨伐弱小的越国,而对强大的齐国露出畏惧姿态,这不是勇者的作为呀!勇者不避艰难,仁者不陷人于困境,智者不错过时机,王者不让一个国家灭绝,他们都是凭借着这些原则来树立自己的道义。如今保存越国,可以向诸侯显示您的仁德;拯救鲁国,讨伐齐国,可以威震晋国。诸侯们一定都会来朝拜吴国,吴国也能因此成就一番霸业。”

吴王愈听愈心动。

为了免除吴王的疑虑,子贡说:“大王如果还怕越国有所行动,那么请让我去见越王,命令越国派兵相随。名义上是要跟从诸侯去讨伐齐国,实际上是要让越国兵力空虚。”

吴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就派子贡前往越国。

子贡到了越国。越王句践命人清扫道路,并亲自到郊外迎接,驾车将子贡送到宾客的住所。

越王问:“我的国家地处偏远,大夫您是尊贵之躯,怎么会到这里来?”

子贡说:“这阵子我游说吴王,想请他出兵援救鲁国、讨伐齐国。吴王也想这么做,心里却忌惮越国,对我说:‘等我打过越国再去援助鲁国。’如此看来,吴国攻打越国是势在必行。倘若没有报复之心,却让他人怀疑,这就很愚蠢;倘若有报复之心,却被他人发现,这就很不安全;倘若事情还没进行就已经走漏风声,这就很危险。这是做事情最怕存在的三种祸患!”

越王跪地叩头,一拜再拜,对子贡开诚布公地说:“我曾经自不量力,与吴国交战,而被困在会稽山。这个耻辱,痛进了骨子里。我日日夜夜脣焦舌干,就是想跟吴王拼个你死我活,就算因此而死我也甘愿。”越王诚心诚意地向子贡讨教因应之策。

子贡首先为越王分析吴国的政治局势,说:“吴王生性凶猛残暴,大臣们都难以忍受。由于经常打仗,整个国家疲惫不堪,士兵们也都苦不堪言。百姓怨恨国君,大臣心怀非分之想。而掌握大权的太宰伯嚭,为了保全自己的私利,又顺着国君的过失做事。这是一个国家将要灭亡的征兆啊!”

接着,自贡告诉了越王化解此次困境的方法:“您现在若能迎合吴王的想法,派兵随征,并送上宝物博取他的欢心,再用卑微的言辞表示对他的尊敬,那么吴国必定会去讨伐齐国。这场仗如果没获胜,那是您的福气;若是胜了,吴国接下来一定会兵临晋国。”

子贡向越王请求:“请让我去见晋国国君,与他协议一起攻打吴国,这样一定能削弱吴国的兵力。吴国的精兵都在齐国耗损了,大军又被困在晋国,大王您趁这时候攻打吴国,一定能消灭吴国。”

越王听了子贡这番话,非常高兴,同意了子贡的建议,并要送他千两黄金、一把宝剑和两支良矛,子贡都没有接受就离开了。

子贡回到吴国,向吴王回报:“我诚敬地把大王的话都跟越王说了。越王非常惶恐地表示:‘我很不幸,从小失去父亲,没有长辈教导,又不自量力,以致得罪了吴国。我的军队被打败后,我被困在会稽山,不仅个人受辱,整个国家也差点变成一片荒土。幸亏大王的恩德,我才能继续祭祀祖先。这种恩泽我到死都不敢忘,怎么还敢有其他的想法呢?’”

过了五天,越王派遣使者文种来到吴国,向吴王叩头说:“东海奴仆句践派使者文种,向大王问候:‘臣私下听说大王将兴正义之师,讨伐豪强,救助弱小,抑止残暴的齐国,安定周王室。请允许我派三千越国士兵同行出征,我愿意披着铠甲、手持兵器,在阵前抵挡箭石。我特派文种献上祖先所珍藏的宝物——屈卢矛、步光剑和二十件铠甲等,作为慰劳吴国大军的贺礼。’”

吴王很高兴,就把越王的话说给子贡听,然后问他:“越王想亲自跟随寡人去讨伐齐国,可以吗?”

子贡说:“不可以。让他人的国家空虚,只需调用他国的兵马,若叫他国的国君一起去打仗,这是不道义的。大王您收下礼物,允许越国的部队随征就好。至于越王要跟着去打仗,那就免了吧!”

吴王同意子贡的话,谢绝了越王的请求。

不久,吴王发动九个郡的兵力攻打齐国。

子贡因而离开吴国,来到晋国,对晋国国君说:“我听说,事前如果不先做考虑,事后就无法应对变化;军队要是不先做好准备,最后就打不赢敌人。现在,吴国和齐国即将开战,吴国要是没打胜,越国一定会对吴国进行扰乱;吴国要是打胜了,吴王一定会带着军队直逼晋国。”

晋君大为惶恐,问道说:“那该怎么办?”

子贡说:“好好整治军备,等着他来吧!”

晋君按照子贡的建议进行部署。子贡随后前往鲁国。

吴王夫差率领大军,在艾陵大败齐军,俘虏了齐国七个将军的部队。

吴王打了胜仗,还不想班师返国,于是兵临晋国,与晋国在黄池相遇。

吴、晋两国争强。晋军发动猛烈的攻击,大败吴军。

越王听说这个消息后,渡江前去袭击吴国,一直攻打到吴国国都外七里的地方才安营扎寨。

吴王得知国都被袭,立即率领大军回国,与越军在五湖相战,但始终没能战胜,城门终告失守。越军包围了吴国王宫,杀了吴王夫差和丞相。

灭掉吴国三年后,越国在东方称霸了。

子贡一出马,便让鲁国得以保全,让齐国混乱不堪,让吴国走向灭亡,让晋国变得强大,并最终让越国称霸。

所以说,子贡这次的出使在十年之间让各国势力此消彼长,各自都起了变化。

子贡出使各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影响天下大势的发展。《史记》将事情的经过写得活灵活现,但自古以来有不少人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

宋代的苏辙根据《左传》指出:

一、齐国攻打鲁国,是因为齐悼公想讨回滞留在鲁国的宠妾季姬,不是田常想作乱而调用其他大夫的兵力。

二、吴国攻打齐国,是因为吴王气恼齐悼公做事反复无常。齐悼公原本要与吴国合攻鲁国,却因为得到了季姬,便改变心意退出行动。

三、吴、齐之战时,田常的父亲陈乞仍然在世,田常尚未当家做主。

苏辙认为《史记》对这些事情的记载并不正确,应该都是战国的游说家假托子贡之名所说,好与孔门搭上关系,而太史公竟然采信了这些话。

事实上,子贡在这件事里的表现的确不太像儒家,而像纵横家。

纵横家专靠钻营各国利害关系而从中牟利,子贡固然口才一流,应该也不至于这么做。

读书应该像苏辙那样,对书中有疑虑的地方仔细加以研究,就算面对的是《史记》这样的“良史”,也要抱持质疑的态度。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1)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2)何为莫出(3)?”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4)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中略)……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彊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5),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田常想要在齐国作乱,却害怕高氏、国氏、鲍氏和晏氏等四家大夫的势力,因此调遣他们的兵力,去攻打鲁国。孔子听到这件事,对门下的弟子说:“鲁国是我们祖先坟墓的所在之处,是我们的父母之国。国家面临这样的危险,你们几个何不挺身而出?”子路请求出面,孔子制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成行,孔子也不准许;子贡请求前往,孔子准允了。(中略)……子贡的出使,保存了鲁国,扰乱了齐国,令吴国灭亡,晋国强大,便让越国称霸。子贡的出使,让各国势力此消彼长,十年间,五个国家都各自起了变化。

(1)惮:害怕。

(2)二三子:你们几个人。

(3)何为莫出:为何不出面。莫,不要。

(4)弗:不。

(5)使势相破:让各国势力出现了消长。

一、殷鉴不远:殷的子孙要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比喻可供借鉴的事例近在眼前。殷,商朝;鉴,铜镜。

例句 去年的台风造成了莫大的损失,殷鉴不远,今年的台风季节我们怎能不事先防患?

二、重蹈覆辙: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能记取教训而再犯同一类的错误。辙,车轮在地上走过的痕迹。

例句 商纣重蹈覆辙,走上夏桀因残暴而灭亡的老路。

三、如出一辙:行径相同,车痕一致。比喻事物十分相像或在言行举止方面非常相似。

例句 他的脾气跟他爸爸如出一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