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晚唐时期的文学创作

晚唐时期的文学创作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不同的理想抱负及不同的人生际遇与人生态度,晚唐时期的文学创作竟能诗、词、散文、传奇各得其所。然而,晚唐文学创作尽管异彩纷呈,但终因唐王朝的灭亡而不及盛唐那么辉煌。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也许正是这样的遭遇,才使李商隐在文学创作上收获颇丰。晚唐后期,由于阶级矛盾的极端尖锐,出现了以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为代表的“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诗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晚唐,了解一下那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情况。

晚唐是唐王朝由衰微走向灭亡的年代。在这样一个没落、动荡的时代,知识分子虽然没有停止思考和追求,但希望总不免于破灭,于是他们转向消极、彷徨,借沉迷梦幻的吟唱以求自适,诗风趋向华艳纤巧。但残酷的现实又是无法摆脱的,他们的吟唱也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哀怨忧伤的情调。这样的吟唱,是晚唐文学创作的主流。

这些知识分子既有关心政治,试图扶大唐将倾之大厦,也有对唐王朝极度失望而奋起抗争的,更有一部分消极遁世或放荡颓废。因为不同的理想抱负及不同的人生际遇与人生态度,晚唐时期的文学创作竟能诗、词、散文、传奇各得其所。然而,晚唐文学创作尽管异彩纷呈,但终因唐王朝的灭亡而不及盛唐那么辉煌。不过,这个时期的杜牧、李商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陆龟蒙、罗隐、温庭筠、韦庄等人的创作还是值得我们欣赏的。

一、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杜牧,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身世显赫。杜牧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200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这样形容自己的家庭:“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杜牧政治才华出众,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13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杜牧23岁作《阿房宫赋》,25岁时,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广为流传。

这样一位极为留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想以“知兵”“重兵”来挽救面临灭亡的李唐王朝的年轻知识分子,却不幸生于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危在旦夕的晚唐,注定了他的才能,只能被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杜牧与其他晚唐诗人不一样,杜牧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还充满信心,存有很乐观的幻想。出于这种幻想,杜牧对朝廷所取得的每一点小小的政绩都有强烈的反应。尽管杜牧对皇帝的颂扬客观上也起到了歌颂升平、粉饰现实的作用,但在晚唐大多数士大夫醉生梦死、悲观颓废的当时,杜牧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较为难能可贵的。杜牧作为这一代优秀诗人之一,在暮霭沉沉的晚唐诗坛上投下了最后一道理想的光辉。如果说李商隐诗的感伤色彩反映了唐亡以前人们所普遍感到的没落情绪,那么杜牧的豪壮气概则反映了唐亡前夕回光返照阶段某些有志之士企图挽回国运的幻想和努力。

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曾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李商隐如此看重自己的“身份”,正是他为自己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做铺垫。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至16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的。但因为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李商隐一生很不得志,抑郁寡欢。“文章憎命达。”也许正是这样的遭遇,才使李商隐在文学创作上收获颇丰。

李商隐创作成就最高的是咏史诗。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如,《咏史》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淫、愚昧和无能;《隋宫》,意在提醒晚唐统治者要接受前车之鉴。再如,《马嵬二首(其二)》,对唐玄宗为皇帝而弄得众叛亲离,连自己的宠妃也保不住的可悲结局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弄;《贾生》深寓作者对晚唐统治者佞佛信道以求长生,而不恤国事的讽刺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又如,《瑶池》借周穆王讽刺唐代皇帝们求仙,《随师东》借古事影射朝廷东伐李同捷。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以实现,于是就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安定城楼》《春日寄怀》《乐游原》《杜工部蜀中离席》是流传得较广的几首。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内容的作品中许多七言律诗被认为是杜甫诗风的重要继承者。

李商隐的爱情诗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独具特色。其中一部分表现他与妻子王氏的伉俪情深,代表作为《夜雨寄北》。此诗通过对巴山夜雨秋景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客居异乡之寂寞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诗描写一对恋人在暮春时节的离别之恨、相思之苦,以及别后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之情,表现了真挚爱情之珍贵难得和人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典型地反映了士大夫隐秘的爱情生活和心理。又如,《锦瑟》貌似咏物,实则咏怀。它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锦瑟起兴,充分运用了比兴、象征、典故等多种手法,将自己满腔的忧伤、郁愤之情,形象而又婉曲地表达出来。

李商隐尽管在政治上想有所作为,但也仅限于早期的关心。因为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李商隐对唐王朝的希望远没有杜牧表现得那么“积极”。《乐游原》中“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以说是李商隐对自己也是对时代的感伤。

三、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晚唐后期,由于阶级矛盾的极端尖锐,出现了以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为代表的“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们的诗,批判的锋芒相对尖锐,直指时弊。

聂夷中、杜荀鹤和皮日休均出身贫寒。

皮日休,字逸少,后改字袭美,复州竟陵人。出身寒门,家世务农。皮日休的这一身份直接决定了他对大唐王朝的认知完全不同于“小李杜”。他的《正乐府十篇》和《三羞诗》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大起义前夕极端黑暗的社会面貌。他亲见灾民“夫妇相顾亡,弃却抱中儿”的惨象,痛斥军阀“刮则齐民痈,分为猛士禄”的贪暴,同情“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的橡媪。

皮日休的散文作品“皆上剥远非,下补近失,非空言也”,更明确地强调乐府诗的政治作用。他认为乐府“盖古圣王采天下之诗,欲以知国之利病,民之休戚者也”,“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

然而,大唐王朝似乎并没有在乎来自基层的这种呼声,皮日休对大唐黑暗的社会现实已然绝望。在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的两年前,皮日休就毅然决然地参加了这支农民起义军。

聂夷中“奋起草泽,备尝辛楚”,即使中进士进京,依然过着“在京如在道,日日先鸡起”的生活。这种生活经历,使他对农民的疾苦和贵族的奢华都有较深切的了解。这也就构成了他的诗的两大主题:一是讽刺贵公子不知稼穑之艰辛与横行霸道,一是同情农民的痛苦。“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出自他的《咏田家》一诗,形象地反映了农民“卖青”度日的痛苦境况。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尝自谓“天地最穷人”,46岁方中进士。他才华横溢,仕途坎坷,终未酬志,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自成一家,擅长于宫词。因长期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吟咏九华山面貌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客居他乡写的《秋日怀九华旧居》流露出弃官归隐九华的心情和身在异地恋乡之苦。在《自江西归九华》《题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妇》等诗篇中揭露了社会政治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另外,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明畅,清新秀逸。

与皮日休同时代的陆龟蒙、罗隐在讽刺小品文的创作上,也颇有成就。陆龟蒙的作品或用譬喻、寓言,借物寄讽,或用历史故事,托古刺今,都有较强的讽刺力量。罗隐的讽刺小品文都是他的“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他的作品嬉笑怒骂,涉笔成趣,显示了他对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和杰出的讽刺艺术才能。

四、蒲饮酣醉,狂游狎邪

晚唐时期,还有一些沉湎于歌舞声色或隐遁于山水田园的诗人,前者以温庭筠、韦庄、韩偓为代表,后者以司空图为代表。虽然黑暗现实社会的苦难、矛盾,在他们的作品里也有程度不等的反映,但态度比较消极,思想没有与人民沟通。他们凄凉的感伤,多局限于个人的得失,或怀旧,或沉迷,很少有积极的向往和追求。

温庭筠,出身官宦世家,终日“蒲饮酣醉”,生活颓废放荡,系没落的官宦子弟。虽然他“士行尘染,不修边幅”,但“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其作品多写王公贵族和贵族妇女游宴享乐,虽文辞绚丽,但雕琢太甚,唯美主义倾向严重,实际上是齐梁宫体诗风的回潮。知名度较高的作品是《商山早行》。

韦庄,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因是名门之后,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生不逢时,时势动荡,朝代更替,欲“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而不可得,难免陷入颓唐心绪。其代表作品《秦妇吟》和《台城》。

韩偓,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父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偓才华横溢,是晚唐著名诗人,被尊为“一代诗宗”。其诗作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初期是在被贬谪之前,在朝为官,深得昭宗信任,仕途上春风得意,生活上优渥奢华,所作诗多是艳词丽句;中期是被斥逐出长安后,韩偓屡经转徙,目击乱离,诗风有很大转变,多半叙写个人坎坷遭遇,倾吐胸中悲愤之情,诅咒战乱,同情人民;晚期在入闽后,特别是在泉州、南安定居之后,热爱定居后的樵耕生活,写了“此地三年偶寄家,枳篱茅厂共桑麻”“病起乍尝新橘柚,秋深初换旧衣裳”等诗句,抒发闲适心情。

司空图,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晚唐诗人、诗论家。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72岁。司空图出身于官僚地主阶级家庭,又处在黄巢起义和唐王朝行将覆灭的时代,在历史的大动荡中,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就采取避世隐退的人生态度。回乡以后,他既不同百姓往来,也不与官府联络,而是“将取一壶闲日月,长歌深入武陵溪”。司空图的诗,大都抒发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内容非常淡泊,还自我表白“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著不平”。他的《二十四诗品》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鞠景祥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