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比与衬托艺术

对比与衬托艺术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比与衬托,单独讲,同学们还比较容易说出实质来,但若要求大家说说两者的本质区别,可就没那么轻松了。与“衬托”中“反衬”最容易混淆的是“对比”。这段文字表现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师生相长,所以陈志伟和语文老师之间就构成对比关系。可见,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比照出高低优劣,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比如两家举办婚礼,就可以进行氛围、排场

对比与衬托,单独讲,同学们还比较容易说出实质来,但若要求大家说说两者的本质区别,可就没那么轻松了。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两者的区别。请先看下面这则故事:

舒伯特是19世纪奥地利的大作曲家。他一生写了大量的作品,但生活贫困,有时穷得连顿饭也吃不上。有一次,他肚子饿了,身上却连一点儿钱也没有。他走进维也纳饭店,四处张望,也没找到一位熟人,借钱吃饭也没有希望了。这时,他的目光偶然落到了桌上的一份报纸上,看见上面登了一首小诗。他拿起来读了一遍,然后走到窗前,给它谱上乐曲。他把乐曲交给店主,店主便给他做了一份土豆烧牛肉。舒伯特死后30年,这首谱在报纸上的乐曲手稿在巴黎一家拍卖行里以四万法郎的高价售了出去。这首乐曲就是闻名世界的《摇篮曲》。一盘土豆烧牛肉与四万法郎,这是多么惊人的对比呀!

再请看,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与秋香并列的华府婢女还有“七香”,即“春、夏、冬”和“梅、兰、竹、菊”诸“香”。这七位女子虽不及秋香倾国倾城,却也称得起小家碧玉,惹人垂怜了。让“七香”和秋香同列华府,目的是用这“七香”的美丽来更显秋香的美。这种以“美”来增其美的方式就是衬托。这也叫正衬,就是利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除了正衬外,衬托还包括反衬。同样在《唐伯虎点秋香》中,为了凸显女主角秋香之美,在秋香旁边选站了诸多陪衬之女。她们或龅牙突兀,或疮疤遮脸,或独眼冷面,或高颧红腮……这种用配角的“丑”来突出秋香之“美”的手法就是反衬,目的是以“丑”写“美”,体现其美。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正衬”和“反衬”有一共同点,就是都用次要人事突出主要人事,所以又共称为“衬托”。

课文里类似例子也很多。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鲁迅的《故乡》中写道:“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这些都是正衬。

可见,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修辞格就叫衬托,也叫映衬。衬托一定有主次,被衬者为主,衬者为次。

与“衬托”中“反衬”最容易混淆的是“对比”。“对比”是指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也叫“对照”。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时针不紧不慢地走着,陈志伟可不那么悠闲。他像离弦之箭一般直冲向教室,进教室时瞥见了后墙上的时针刚好指在6:50。“太好了!”他习惯性满足地擦着手掌,庆幸自己早上赶上了末班车,庆幸自己在上楼时没有像往常一样臭美自己的发型。

“怎么今天又是迟到!整天就知道睡睡睡……看看你这一身膘!”还没等他得意快活得舒畅,语文老师就劈头盖脸地一顿教训。陈志伟一直纳闷:真不知道这语文老师矮小身躯里哪来的能量。她平时满脸堆笑,甚至有软弱之感,可一旦触动,简直就是火药桶!陈志伟暗想:这个女人的脾气就是被班里的好学生“惯”出来的,从来没有人在这个女人面前辩驳几句,哪怕有理也要让她几分。“还怎么说呢,认命吧,点背还能怪谁!”

没想到语文老师好像又想到他先前的种种“劣迹”,气不打一处来,顺口一句:“你还是不是学生?要不要脸面?”这句“是不是学生”不打紧,可后面“要不要脸面”还真刺疼了陈志伟的自尊。“砰”的一声,他居然站起来了!“你骂人!凭什么……”这大概是陈志伟分班一年来最“扬眉吐气”的一次,同桌吓得赶紧拉他的衣角,前面的哥们也赶紧示意他坐下来……

语文老师平时遇到不听话的学生,只顾教训,哪知今日遇到这样一个“棒槌”!但她毕竟不是一个新老师。她只稍微停顿了一下,对陈志伟干“吼”了一句:“你出来!”一个班级的人各怀心机:害怕事情闹大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等着看风景的,想着要是来场“龙虎斗”就更精彩了。

可这时教室外的状况令那些想看风景的人大失所望。语文老师居然和风细雨地和陈志伟谈起了大道理,甚至有了聊心的态势。这不禁让陈志伟想起了一句毫不搭界的话:“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这段文字中“对比”运用得就比较多,如语文老师“声色俱厉”与“和风细雨”的对比,“步步紧逼”与“节节回旋”的对比,长期“威力震慑”与这次“余威顿消”的对比;陈志伟“得意庆幸”和“被训失落”的对比,“暗暗自责”与“怒起反抗”的对比,平时一直“乖巧沉默”和这次“扬眉吐气”的对比,等等。此外,我们还可以想象到老师一直抱有的“自信”与此次“失望”形成的对比。这些“对比”无疑更加突出了矛盾的激烈程度,增强文字的冲击力,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表达得更集中、更加鲜明突出。

这段文字表现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师生相长,所以陈志伟和语文老师之间就构成对比关系。陈志伟的“进”就是老师的“退”;老师的“退”就是陈志伟的“进”,老师与学生是并列的。这样一来,就相对等地表达了主题。换个角度来看,假如主人公是语文老师,要表达的是教师的教育工作之难,那陈志伟同学在文中就起衬托的作用,即用陈志伟所谓的“反抗”来衬托教育工作中某些时候教师的焦急和无奈。再换个角度来看,假如要体现教育中“学生”与“教师”是平等关系,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可以对教师的行为提出质疑,那教师在文中就起到衬托的作用。

再如,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通过对照,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激起读者的爱与憎。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更鲜明、突出地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也使读者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与对立。

可见,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比照出高低优劣,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比如两家举办婚礼,就可以进行氛围、排场、新郎新娘的俊美程度等方面的对比。衬托则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两者主次分明,目的就是要衬托出主要事物的重要和突出。

对比与衬托的相同点是都有对照的意思,但两者的差别也很明显。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去对两者的区别做具体的判别呢?主要需做好两点:

第一,判别主次分明与否。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比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运用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而《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是用环境描写衬托音乐的魅力,环境描写是手段,突出音乐魅力是目的,这是衬托。

第二,判别主体出现与否。在对比中,用来进行对比的两方面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在衬托中,衬体必须出现,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常常不出现主体。例如吴融《华清宫二首》:“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荫,温暖如春,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再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作者面对如画的美景,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表达了急切的思归之情,诗中江、鸟、山、花都是衬体,目的是以眼前的美景衬哀情。

对比与衬托艺术是常用的表现手法,弄清二者的内涵及本质区别,对于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赏析能力还是很重要的,希望同学们一定要用心学习领会,并能够比较到位地理解和把握。

(王万忠 张日辉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