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体系

语文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体系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树立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观念。所以,教师从事文言文教学不单是要有上面所说的教材知识和古汉语知识,还必须具备深厚的古典文化素养,应当通读、熟读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方面的专著。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这是教育素养的基本要素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1]的确,新教材的文言文比过去不仅篇幅长了,内容多了,更重要的是文化含量和文学容量大了。如果教师不去深入钻研教材,广泛阅读古代汉语、古代学和古典文化方面的书籍,是难以驾驭文言文课堂的。因此,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广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的素养,用自身的知识素养、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去滋润、灌溉学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品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最终成为一名“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史过程中文明演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既是我们民族身份的标识,更是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包含着知识的范畴、学问的范畴、道德的范畴和价值的范畴等等。教师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自身先悉心学习传统的古典文化,拥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文化素养。

一、 广博的古典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树立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观念。中学文言文教学不单是文字教学、文章教学,它还应该是文学教学和文化教学。只有树立了这样的一种观念,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才不会把教学停留在文字教学和文章教学的浅层次认识之上,才会把它当成一种优秀文化的传承手段,优雅人格的塑造方式。所以,教师从事文言文教学不单是要有上面所说的教材知识和古汉语知识,还必须具备深厚的古典文化素养,应当通读、熟读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方面的专著。另外,中国历史古文化常识、古代汉语、古文鉴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也应具备。还有诸如像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诗经》、《楚辞》、《史记》、《资治通鉴》等等历朝历代文学著作和历史著作也应广泛涉猎。只有这样广泛地学习,成为满腹经纶的学者,才能真正教好文言文。

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树立另外一种观念,那就是要和学生一样,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自己必须先做到“学而不厌”。在学习中,不但要不断地补充加强、巩固更新文言文知识和古典文化知识,还要将学习的内容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音乐、舞蹈、绘画、戏曲、哲学、历史、地理、园艺、建筑、风俗、饮食、医学、法律、体育、娱乐自然科学等等方面,要能够做到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中原因作为语文教师心中都十分清楚,这是由语文这门学科兼容并取、包罗万象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它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知识丰富、见识广博,内涵深厚、功底扎实,爱好广泛、杂学博闻的高素质的人。只有这样,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时,才能控纵自如,游刃有余,厚积薄发,引人入胜。

二、 扎实的文言文专业基础知识

1.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这是教育素养的基本要素之一。”[2]因而对教材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是教好文言文的基本前提。首先,要对中学教材中的文言文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和把握。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之前应该通读教材,对整个中学阶段的文言课文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和把握。共多少篇文章?都是哪些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需要学生背诵的有多少?需要掌握的重点字词句式有哪些?只有对这些问题做到了如指掌,在进行具体教学的时候才会既通盘考虑,又能结合课文实际,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其次,要对每一篇文言文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和研究。语文常识方面,研究课文中出现的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文学文化常识;语言方面,应当结合教材注释,研究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古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规律;内容和形式方面,研究文章的体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材料、结构层次、表达方式、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各个方面,并且能够对课文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分析。最后,要对课文进行一些微观的探索和研究。就是说,对于文言文中的一些具体的“枝节”问题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这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需要教师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去分析判定,总结规律。总之,教师只有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教材,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做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2.研究古代汉语

王力、郭锡良、许嘉璐三位先生主编的三种版本的《古代汉语》各有特色。语文教师应该精读至少一种版本的《古代汉语》,并且能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具体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明确古代汉语的一些特殊现象和规律。这对于我们在文言文的实际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会有很大的帮助。词汇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这是因为,文言词所用的多为古义,这些古义今人多不熟悉。但在文言文中,单音词居多数,同时,汉字又是表意文字,具有以形示义的特点,这就为文字学知识在文言文词语教学中提供了用武之地。

3.传统文化精神的践行者

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教师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把青少年塑造成一定社会阶段的接班人,促进社会的发展。教师在人类文化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在促进人的发展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一天也离不开教师和教师的职业活动。如果不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教育,不向他们传授积累起来的劳动经验、知识、技能,以及合乎一定思想体系的各种行为标准,则人类社会就不能生存。

青少年在学习阶段,除了学习规定的课程外,主要是向教师学。在青少年的心目中,教师的话就是真理,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就是智慧的象征、高尚人格的化身。所以,教师把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自己的思想,并付诸于行动之中,是很重要的。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尤其是教师的道德面貌,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其力量是巨大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代替的。因为它是一种最直观、最生动、最鲜明、最有力的教育手段,它不仅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直接证明着教师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能性,为其提供行动上的注解。可以说教师如果热爱并掌握传统文化,在其思维、行动、人格等方面会处处体现出来,这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也就为学生接受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条件。

三、 伦理道德素养的模范

教师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常接触的人,教师的言行举止,态度作风对于青春期正要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学生来说,有着强烈的示范性,直观、直接、鲜明、有力,是任何惩戒手段、先贤事迹所不能取代的,其影响之巨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道德素养,如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自尊自强的君子气度、诚信有礼的处事之道、取之有道的金钱原则等等,并将这些传统文化伦理精神融入血液里,付诸行动,才能塑造出可亲可敬的师长形象,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

四、 民风民俗文化的传播者

民风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清明节祭祀祖先,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就属于节日民俗;婚嫁丧葬、洗三、百日、及笄、冠礼等都属于人生礼仪民俗;黄梅戏、闽剧、越剧、梆子戏等属于游艺民俗。而这些民俗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民风民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多加了解相关民风民俗,特别是本地区的民风民俗,不但能够丰富自身传统文化知识,开拓文化视野,也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