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阿桂治理边疆

阿桂治理边疆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桂,中国清朝名将。在战争中,阿桂十分注意新疆各地的生产情况。因此,战争刚一结束,阿桂在阿克苏办理善后事宜的同时,向清政府提出从南疆各地抽调维吾尔族农民和部分土兵到伊犁恢复农业生产的建议,并立即进行这方面的准备工作。阿桂就是肩负着这一重大使命从事这项工作的。清政府接到阿桂的以上报告后,大受鼓舞,决定扩大伊犁的屯田面积。阿桂把这些军民安置在伊犁河两岸,立即开始垦荒播种。

乾隆间,(他)开诚布公,谋定而后动,负士民司命之重;固无如阿桂者。还领枢密,决疑定一计,瞻言百里,非同时诸大臣所能及。

——《清史稿》

阿桂,中国清朝名将。字广廷,号云岩,章佳氏,满洲正蓝旗人,后以新疆战功抬入正白旗。大学士阿克敦子。乾隆三年(1738)举人后被授镶红旗蒙古副都统,长期戍守西北边疆

乾隆二十年(1755年),阿桂38岁,正当盛年之际,以—参赞大臣的身分参加了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统一新疆的战争。在战争中,阿桂十分注意新疆各地的生产情况。因此,战争刚一结束(1759年),阿桂在阿克苏办理善后事宜的同时,向清政府提出从南疆各地抽调维吾尔族农民和部分土兵到伊犁恢复农业生产的建议,并立即进行这方面的准备工作。

在清政府批准他的建议后,阿桂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春,带领各族军民,顶风冒雪,翻越天山的穆素尔冰达坂,从阿克苏赶赴伊犁,争取在春暖解冻时播下第一批种子。

伊犁,是我国西北边疆一块美丽富饶的宝地。天山分支哈尔克他乌山和婆罗科努山,像南北两大屏障高耸屹立,既减弱了西伯利亚寒潮的侵袭,又阻止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干热风的危害。境内伊犁河及其上游的喀什河、巩乃斯河、特克斯河日夜奔流。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理想场所。但是,清朝统治新疆初期的伊犁,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却变成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一片荒野,一切生产都处于停顿状态。清政府为了巩固在新疆的统治和保卫西北边疆的安全,决定在这里建城驻兵,守边卫内。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解决军民的吃粮问题。伊犁距内地遥远,高山戈壁阻隔,靠内地运粮当然无望,只有在当地屯田开荒,种地产粮,才是唯一出路。阿桂就是肩负着这一重大使命从事这项工作的。

阿桂带领各族军民到伊犁后,抓住春播季节,在伊犁河南的海努克等地一面开荒下种,一面建房筑垒,很快取得成效。接着,组织军民开挖渠道,整修道路,为进一步恢复生产作准备。在阿桂的组织和各族军民努力下,伊犁的屯田当年即获得丰收,仅300户维吾尔族农民屯田“所收谷石,接济前后驻扎官兵及厄鲁特(蒙古族)、回人(维吾尔族)2000余口,可至来年五月”,一下子解决了当地军民的吃饭问题。

清政府接到阿桂的以上报告后,大受鼓舞,决定扩大伊犁的屯田面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春,从乌鲁木齐抽调的500名绿营兵,从南疆招集的800户维吾尔族农民,先后到达伊犁。阿桂把这些军民安置在伊犁河两岸,立即开始垦荒播种。这年秋收时,800户维吾尔族农民“合算每人收谷40石”,绿营兵“屯田8000亩,收获大小麦、黍、粟、青稞等谷,共27100石有奇”,又是一个大丰收。

以后,阿桂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和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两次任伊犁将军,在总统全疆军政事务的同时,更积极地筹办伊犁的屯田事业。在这期间,伊犁屯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首先,继续从南疆各城迁移大批维吾尔族农民到伊犁屯田。据《新疆识略》记载:“自二十七年(1762年)至三十二年(1767年),陆续由乌什、叶尔羌、和阗、哈密、吐鲁番等处调拨回人(维吾尔族)共6000户垦种地亩”。大批维吾尔族农民在伊犁河两岸的霍吉集尔(霍集根)、海努克、奇特木、固尔扎(伊宁市)、察罕乌苏、霍尔果斯等地垦荒种地,定居了下来。他们生产的粮食,除自己食用外,每年以粮赋的名义向当局交粮10万石左右,成为伊犁军民粮食供应的主要来源。

其次,继续扩大土兵屯田的面积。清政府从内地抽调到伊犁屯田的绿营兵很快达到2500名。阿桂把屯兵分为25屯,每屯100名,分别安置在绥定、清水河、芦草沟一带(皆今霍尔果斯县境),并特设总兵一人管辖。根据规定,每个土兵屯地20宙,由官方发给农具耕畜,每屯年交粮食1800~2800石不等。后来,清政府又把内地的大批犯人发遣到伊犁种地,交给屯兵看管,每人种地12亩,年交粮6石。这是伊犁军民粮食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再次,迁移内地的无地农民到伊犁屯田。对凡是到伊犁屯田的内地农民,当局“每户给地30亩”,并提供农具、耕畜,种子等,让他们安心生产。土地6年后交赋,每年交粮9升左右。对屯田土兵遣犯的家属,也分给他们土地,尽量把他们编入民籍,安心生产。

另外,对这一时期迁移到伊犁定居的锡伯、索伦等族军民,阿桂也进行了妥善的安置,让他们在查布察尔、霍尔果斯一带,一方面驻防守边,一方面屯田生产。这些八旗军民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垦出大片土地,很快做到了粮食自给自足。

总之,伊犁地区的屯田在阿桂等人的组织领导下,在各族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昔日荒凉的伊犁河谷,变成到处是良田炊烟,鸡鸣畜叫的塞外粮仓。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据伊犁将军伊勒图向清政府报告说:当地由于屯田连年丰收,仓库里储存的粮食达“50多万石”,“足可备放3年有余”,陈陈相因,以致于发生霉烂。由于粮食问题的解决,给伊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地的畜牧业、商业相应也发展起来。伊犁九城也先后建成,成为伊犁军民守卫西北边疆的主要据点。

伊犁“如内地,数千里行旅晏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安定、繁荣的景象。在这次完成把建设伊犁维护边疆和睦和反对外来侵略坚强堡垒的任务中,无庸置疑,阿桂是有“经始之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