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亲善邻里得敬重

亲善邻里得敬重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民族历来有“和为贵”的思想。特别是邻里之间,它是人们居家生活中比屋相连、守望相助的小型自然群体,因此邻里关系非常重要。古人讲究与邻为善,亲善邻里,在处理邻里人际关系时,提倡互敬互爱,互助的道德要求。结果在张、叶两家之间让出一条方便乡邻的六尺小巷。“六尺巷”能成为口碑、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对邻里之间礼让行为的重视。

中华民族历来有“和为贵”的思想。“和为贵”也是理想人格的重要表现之一。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中说人之间应相互理解、体谅、和睦相处。特别是邻里之间,它是人们居家生活中比屋相连、守望相助的小型自然群体,因此邻里关系非常重要。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古人讲究与邻为善,亲善邻里,在处理邻里人际关系时,提倡互敬互爱,互助的道德要求。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就有“风民有表、匍匐救亡”的诗句,描述了当时一位普通妇女在邻里遭遇凶祸时尽力救助的动人情景。

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上生活,只要不离群索居,总是要在街坊邻居中同他人或其他家庭发生邻里关系。好的邻里关系对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中华民族和睦邻里的美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心邻居,互相帮助体贴;二是礼让待邻,和睦相处。

唐代诗人杜甫,因安史之乱回到老家四川夔州,住在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每到秋天果实累累,这时他的邻居——一个老寡妇常来打枣充饥,杜甫常任她去打,从不干涉。

有一年杜甫搬家便把房子让给了一个姓吴的亲戚住。这个亲戚来了以后就围上篱笆,以防老妇人打枣。杜甫得知此事之后写了一首诗委婉规劝他的亲戚不要这样做,这便是那首著名的七律诗《又呈吴邻》:“堂前扑枣住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中。”

从这首诗,我们不仅看到了杜甫对穷苦邻居的关心体贴、还可以透视到中华民族关心体贴、和睦邻里的美德。

朱冲是晋代南安人,他为人厚道,好学沉稳,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常常到田间做农活。他家的邻居是个性情粗暴的人,一次家里丢失一头牛犊,认定朱冲家的牛犊是他的,便牵走了。后来,邻居家又在树林中找到了丢失的牛犊,非常惭愧,便把朱家的牛犊送回朱家。另外,这个邻居的牛还常跑到朱冲家的田里去吃庄稼,朱冲不但没把牛打跑,反而将牛牵到一根柱子前绑好,还割了一大把青草喂牛。这个邻居见朱冲如此厚道,更加惭愧,在朱冲行动的感召下,那个人逐渐改掉了他粗鲁的脾气,与朱冲成为好邻居。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居家过日子,总有出现困难的时候,这时大家必须互相帮助,才能渡过难关。邻里之间朝夕相处,一人有难,众人伸手帮,而远方的亲人可能鞭长莫及,“远亲不如近邻”就是这个意思。

清代有个“六尺巷”的故事,说的是康熙年间,当朝宰相张英家人打算扩大府宅,便让邻居叶侍郎家让出三尺地面。叶家也不好惹,不买张家的帐,张英的夫人就写信到京让张英出面干涉,张英对家人倚官欺人的做法很不满意,写了一首诗回答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夫人看信后,按他的意思命家人后退了三尺筑墙。叶家受到了感动,也将院墙后退三尺。结果在张、叶两家之间让出一条方便乡邻的六尺小巷。

于是就有市井歌谣云:“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六尺巷”能成为口碑、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对邻里之间礼让行为的重视。

如何处理邻里关系是一个摆在人们面前的永恒的问题,虽然我们传统的伦理善恶观中有着它不变的价值,但如今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际关系上只讲竞争、利己,不讲互助、利他,人们普遍产主孤独、冷漠感。这就从反面说明了中华民族的人伦和谐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