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矿考技术催生中国近代地质事业

矿考技术催生中国近代地质事业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洋务派在全国大力兴办矿业,相应推进了地质调查和地质学发展。表2-6 中国近代地学译、著书出版年表洋务派西学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选派留洋学生。尽管洋务派的一系列改良运动皆不果而终,但却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基础,特别是由维护矿权、开发矿业的运动,为中国近代地质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和物质基础。
矿考技术催生中国近代地质事业_科学历史文化

二、矿考技术催生中国近代地质事业

中国近代的地质学是伴随着现代矿业在我国的建立而兴起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出于矿产资源掠夺的需要,在中国开发矿山、修筑铁路、设立工厂、办理航运,随着这些实业的开展,对矿产资源的考察与勘探首当其冲,由此引发了中国地质学的开端。这一时期,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做了地质调查工作(表2-4),特别是德国人李希霍芬两次来华考察,编著《中国》一书并附地文、地质图集,于1877年开始在德国分卷出版,一时震动海外,书中描述中国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的蕴藏量为世界之冠,山西一省之煤可供全球用千年有余等,引起西方列强垂涎觊觎。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开始明文规定允许日本在我国通商口岸任意从事工业制造,实际上更扩大到矿产开发,这被他国援用,开始名正言顺地掠夺中国的矿产。[1]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国矿产的考察与掠夺,一些爱国之士及清政府“求富”的洋务派官僚深感问题严重。康有为疾呼:“美人以开金银之矿,为图强要务之一;英人以煤铁之矿,雄视五洲;其余各国,开矿均富十倍。而藏富于地,中国为最……我若不开,他人入室。”[2]洋务派也认为“东西洋无不开矿之国”,“且以此致富强”[3],中国要想富强,必须大力开办自己的矿业。因此,开办新式矿业成为洋务派求富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洋务派在全国大力兴办矿业(表2-5),相应推进了地质调查和地质学发展。

表2-4 国外来华进行地质考察的主要人员

img37

表2-5 中国近代矿业基地

img38

矿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科技理论知识,这一时期相关科技理论知识的传播主要是靠译书,官方与民间成立了许多的翻译机构,如1843年英国人麦都思创办的“墨海书馆”、江南制造总局译书馆、广言文馆、京师同文馆等;出现了华蘅芳、徐寿、李善兰等一批翻译学者;译著颇丰,其中最著名的是华蘅芳分别于1872、1873年翻译的两本地质学书:《金石识别》和《地学浅说》,由此开创了中国翻译出版近代矿物学和地质学书籍的先河。同时,著书立说也是传播西方科学科技理论的途径,最早一部用中文写作的近代地质学文献是英国人慕维廉于1853年写的《地理全志》,这实际上是一本地质地理科学普及读物,在这本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地质”这一概念,这虽然是适应维新运动而出版的科学著作,但其中仍可见到西方传教士带着开化落后民族、用宣传科学达到传播“福音”的偏见。中国人著的地质文献最早见于1903年鲁迅写的《中国地质略论》,发表在日本东京出版的中文刊物《浙江潮》第8期上,1906年,鲁迅和顾琅又合纂了《中国矿产志》,由上海普及书店印行。

表2-6 中国近代地学译、著书出版年表

img39

洋务派西学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选派留洋学生。1847年,推行洋务派官员容闳倡议派留学生出国,1870年,正式设“幼童赴美留学预备班”,1872年至1876年共派出留学生120人,大部分学理工,1881年撤回留学生。百日维新失败后,出国留学制度劫后余生。1889年又派出64人;1900至1906年留学生人数达到高峰,有万余人,赴日本的有7000余人,学采矿的有25人,鲁迅是其中之一;学地质的有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等,他们以后都成为中国地质学的先驱和中坚。

尽管洋务派的一系列改良运动皆不果而终,但却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基础,特别是由维护矿权、开发矿业的运动,为中国近代地质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和物质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