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代地质学的体制化

中国近代地质学的体制化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近代地质学的体制化有三个方面:地质学会的兴起、地质学机构的建立、地质学教育的发展。它的建制过程不但是中国近代地质学建制化的一个缩影,而且是中国近代科学建制化的代表之一。
中国近代地质学的体制化_科学历史文化

四、中国近代地质学的体制化

科学的体制化使学术研究有了系统的训练、可靠的交流、有效的控制以及丰富的资源,使科学研究的效率大大提高。中国近代地质学的体制化有三个方面:地质学会的兴起、地质学机构的建立、地质学教育的发展。按照科学体制化的“自立性、适应性和广泛性”这三个标准[9],这一时期,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体制化。

一是地质学会的兴起。中国最早的地学团体是“中国地学会”,由张相文于1909年在天津创办。该会主要学术活动是出版《地学杂志》,从1910年至1937年间,共出181期,发表1600多篇文章。虽然该会的研究重点侧重于地理学,兼及地质学,但在1912年以前是宣传地质学的一个主要阵地。此外还有一个外国人办的学术团体:North China Branch of Royal Society(英国亚洲文会华北分会),它于1859年成立于上海,同时出版会志,发表中国古生物与地层论文。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这是中国地质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学会成立时有会员26人,有3人为外国会员,分别是安特生(瑞典)、葛利普(美)、麦纳尔(美,女);中国会员中14人是地质研究所与北大的毕业生,即中国自己培养的毕业生。创立初年即出版《中国地质学会会志》(英文),重点报道中国地质界的研究成果。1936年起,《会志》面向国际学术交流,另外出版《地质论评》(中文),面向国内。学会的一项重要建设是筹集基金、建立图书馆,为会员提供图书资料,为地质学研究创造条件。同时,学会设立了科学奖。如1925年设立的葛利普奖章;1930年设立的赵亚普研究补助;1936年设立的丁文江纪念奖;1940年设立的学生奖学金;1945年设立的许德佑纪念资金;1945年设立的陈康奖学金;1945年设立的马以思奖学金。学会的重要活动之一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学术交流,至新中国成立前共参加国际地质大会6次,共提交论文26篇。[10]地质学会的建立为中国地质学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是地质机构的建立。机构实体的出现结束了自由式的科学研究方式,从体制上保证了地质学者从事地质调查和研究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前,全国性的地质机构有2个: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中央地质调查所是中国科学界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科研机构之一。它的建制过程不但是中国近代地质学建制化的一个缩影,而且是中国近代科学建制化的代表之一。[11]1912年在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矿务司设立的地质科,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以“地质”命名的机构实体,章鸿钊任科长。1912年4月实业部分为工商部和农林部。矿务司地质科隶属于工商部,并改由丁文江任科长。第二年,地质科正式改名为“工商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的第一个近代地质研究机构,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政治体制的频繁更迭使这一机构几易其名。1914年工商部与农林部合并为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改隶农商部,更名为“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16年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改名为“地质调查局”。同年10月地质调查局又改为“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20年地质调查所由农商部矿政司划归农商部直辖。1930年农矿部与工商部合并为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又称为“实业部地质调查所”。1938年实业部与相关机构合并改组为经济部,地质调查所又定名为“经济部地质调查所”。1941年地质调查所更名为“中央地质调查所”。该机构出版了《中国古生物志》(四种)、《中国矿产志略》、《中国矿业纪要》、《地质汇报》、《地质专报》(三种)、《地震汇报》、《土壤专报》等书刊。其中“北京人”的发现及100多册《中国古生物志》受到国际地质界的重视。1928年,李四光于上海组织建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该所是一支学有专长的科研力量,对区测填图、资源调查做得较少,但对地质理论研究颇丰,出版有中、西文集刊、甲、乙种期刊。与此同时,各地方调查所也纷纷成立,为地质工作做了大量贡献(表2-7)。

表2-7 1949年前中国地质调查、研究、教育机构

img40

三是地质学教育的发展。中国地质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中开办的路矿学堂矿冶系,其后1903年,北洋大学也设立了矿冶系。1909年在京师大学堂设地质门,维持了两年多,学生有4人。总之1912年前,地质教育虽有萌芽,但成绩寥寥。地质学教育的真正起步是地质研究所的创立。1913年,丁文江在章鸿钊的支持下创立了地质研究所这个专科学校,由从比利时归国的翁文灏专职任教,兼职教员11人。招收中学毕业生或同等学力学生,学制三年,共招收学生30名,结业22人,其中14人充实到地质调查所工作。这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人才,他们后来都成为中国地质学发展中的中坚。结业时,学校将学员实习报告综合成册出版,题名《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师北修业记》,这是中国人自己调查的区域地质专著。与时同时,各大学的地质教育也纷纷展开(表2-7)。总体来说,1912年至1949年这37年中,地质教育已经在中国建立起来,地域分布也趋于平衡,东、西、南、北大致都有了地质教育活动的中心,并培养了一批地质人才,但由于旧中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地质教育极不稳定、困难重重,这一时期的学科建设也极为不完善,但这毕竟为以后新中国的地质学建设起到了“知识积累”作用[12],这是学科发展中非常必要的。这期间培养出的地质专业学生约400多人,从事地质工作的也不过200余人,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地质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

总之,西学东渐时期是中国迈向近代化过程的重要时期,其发展是按照器物(技术)层、思想层、制度层这个过程推进的。中国地质学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善发展起来,起于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矿产掠夺的物质利益需要,然后用唯物的自然观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推进民主、科学思想的发展,又以体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地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它的发展带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并一直根植于社会发展的洪流中。

参考文献

[1]陶世龙.中国地质事业之开端.//地质学史论丛(二).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5

[2]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康有为诗文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427~428

[3]李鸿章.李文忠公文集

[4]王子贤,王恒礼.简明地质学史.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06

[5]梁启超.变法通议.//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

[6]谭嗣同全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

[7]唐才常集.北京:中华书局

[8]唐才常集.北京:中华书局

[9]刘爱玲.科学社会学导论.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66

[10]王子贤,王恒礼.简明地质学史.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33

[11]张九辰.中国近代地质学学术建制研究.科学学研究[J],2003,21(6):596

[12]王方正等.创新:学科建设的灵魂.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0,17(7):1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