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生物多样性领导奖

世界生物多样性领导奖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世界生物多样性领导奖由这两个基金会负责颁发,每三年一届,该奖项面向个人,奖励每位获奖人18万美元,以表彰获奖者在此领域取得的科学成就。2002年,世界生物多样性领导奖首次授予亚洲科学家、我国学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亚平,从而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领奖台上,留下了中国人的身影。

            世界生物多样性领导奖是国际上专门针对世界生物多样性这一新兴学科设立的最高奖项,1995年,美国贝基金会和保罗基金会有感于此新兴学科的重要性,为了促进这一学科的发展,更好地保护地球的生物,于是他们联手发起,组织了世界上10个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领先的著名科研单位一起,设立了此项科学大奖。这两个基金会联合的10个科研单位包括哈佛大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耶鲁大学、密苏里植物园、海洋生物学研究室(马萨诸塞州)、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圣达菲研究所、圣地亚哥动物学会和野生生物资源保护协会等,这些单位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均走在世界前列,因此,这一奖项一设立,便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世界生物多样性领导奖由这两个基金会负责颁发,每三年一届,该奖项面向个人,奖励每位获奖人18万美元,以表彰获奖者在此领域取得的科学成就。2002年,世界生物多样性领导奖首次授予亚洲科学家、我国学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亚平,从而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领奖台上,留下了中国人的身影。

  十多年来,张亚平致力于研究动物的进化历史和遗传多样性,在分子水平系统内澄清了一些重要动物类群的深化之谜,与同事们建立起中国最大的野生动物DNA库。评奖委员会认为,张亚平的工作有助于提示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与物种濒危的关系,为制订有效可行的保护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中国主要家养动物的起源、不同民族人群基因多样性的研究、提示人类的扩散与迁移历史,也提供了新的线索。

  小鸽子引发的兴趣

  张亚平对研究动物的兴趣,来源于他小时候曾养过的一对小鸽子。鸽子每天飞出去又准时飞回,即使把它们带到很远的陌生地方,它们仍能飞回家,这种习性激起了张亚平极大的好奇。源于这种好奇心,张亚平开始对五彩斑斓的动物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1986年,张亚平从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毕业后,他没有像大多数人选择的那样留在繁华的大都市,而是回到了素有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美誉的家乡——云南,选择了昆明市郊的“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师从著名遗传学家施立明先生,从事动物遗传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张亚平一直致力于研究动物和人的进化历史和遗传多样性。

  张亚平回忆当初的选择时说:“我十分喜欢动物遗传学。大学毕业之前,我查了些文献,看到一些施立明的文章,觉得他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他的研究方向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云南又是一个动物王国,为我将要做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一种机遇。”此时,施立明领导的实验室已是国内动物染色体进化做得最好的实验室。因为张亚平是学生物化学的,有着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施立明院士果断地把实验室开辟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交给张亚平。于是,一个大学刚刚毕业,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肩负着恩师的信任与器重,从零开始探索新的实验领域。

  许多工作都是白手起家,没有提取DNA微量样品所必需的微量移液枪,张亚平就用微量注射器和烧杯来代替。每当做完一个实验,满室乱成一团,大量的烧杯需要一个个仔细清洗,条件非常艰苦。正是用这种原始又艰苦的方法与设备,年青的张亚平完成了当时还没有人系统做过的“猕猴属的线粒体DNA的多态性研究”。

  有意思的研究

  1994年,正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分子遗传学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的张亚平,突然接到导师施立明院士因病逝世的噩耗,为了让导师领导的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的工作继续下去,张亚平继承导师遗志,毅然携家回到昆明,出任该实验室主任。他立足于西南的少数民族和动物资源优势,通过重要的科学问题与特色资源的有机结合,逐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研究特色,迈入了生物多样性国际研究的前沿,由此带领实验室的同事们刻苦工作,很快使实验室走出低谷。

  张亚平的研究非常有意思,是他和瑞典研究小组一起证实,全世界的狗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它们实际上是一家子,全世界各地的狗,老家的老家都在东亚,是到后来才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的。而且,狗今天的认知能力已远远超过其他物种。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曾将这些发现作为封面文章予以发表。

  他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深入研究灵长类、食肉类、兔形类和啮齿类的进化,在国际上建立了第一个较为全面的熊超科分子系统树,阐述了大熊猫等的进化地位。他们发现汉族人群中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化,其基本特点是,南方群体间的差异较大,北方群体间的差异较小;而且南方群体中保留有较北方更多的古老类型。

  他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许多濒危和非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发现遗传多样性的缺乏与物种濒危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他们将这种现论成果用于帮助和指导遗传多样性保护的实践工作,如鉴定大熊猫的“家谱”,参与大熊猫的异种克隆研究,负责其中重构胚的分子鉴定,这项科研成果被评为1999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1965年出生的张亚平,是我国目前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到目前为止,年轻的院士已培养出了几十个博士、硕士,他的研究生中有的已超过他当年的同期水平,不少学生获得了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优秀奖或其他院级的冠名奖学金。他至今还记得导师施立明说过的一句话:“如果对研究没有浓厚兴趣,最好趁早改行。”现在,他也用同样的话告诫他的学生。他说:“兴趣能激发人的灵感和穷追不舍的动力。科学研究虽然十分辛苦,但只要有兴趣,你愿意为它付出很多,甚至是毕生的心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