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批评孩子后要进行适当的惩罚

批评孩子后要进行适当的惩罚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教育的核心是一个“人”字,是培养健康人格,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这种惩罚的方式是人性的,既不伤及孩子尊严,又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惩罚的目的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第二十六招 批评孩子后要进行适当的惩罚

在日常生活中,年幼的孩子难免会因为淘气、懒惰等缘故而有意、无意犯各种错误,这是一个让爸爸妈妈十分头疼的问题。1岁前,孩子还太小,身体协调能力比较差、思维方式也比较单一,犯错误往往不是故意的,这时,爸爸妈妈完全可以无条件地原谅孩子。但当孩子1岁以后,有些时候,爸爸妈妈就不能太纵容孩子了,因为这时的小家伙已逐渐具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在爸爸妈妈说教无效的情况下,适当的惩罚就要显神威了。

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心理虐待、歧视。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惩罚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有很多种方式。孩子从小在一片赞扬中成长,固然对树立信心有好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过惩罚,他也会经不起挫折,不敢承担责任。

这里说的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和歧视、侮辱人格尊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的不同在于,一个是尊重的,一个是不尊重的。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有责任对他进行批评甚至是严厉批评,但是批评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和爱的基础上。教育的核心是一个“人”字,是培养健康人格,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1.惩罚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手段

澳大利亚有几个少年放火把森林烧了,烧死很多动物,烧伤很多人。澳大利亚政府的做法是,让他们挨家挨户去道歉,安慰受伤者及其家属,这是对孩子非常负责的做法。他们去道歉时看到被大火烧伤的人,触目惊心,终身难忘。这种惩罚的方式是人性的,既不伤及孩子尊严,又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

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越是惩罚孩子越要尊重孩子。惩罚的目的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惩罚应该是让孩子明白:你是一个人,你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其实当一个人做了错事的时候,他内心里有一种惩罚自己的需要。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

1922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弄到了禁用的烟花爆竹,其中一种威力特大的爆竹叫“鱼雷”。一天下午,他到一座桥边,朝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鱼雷”。一声巨响,引来了警察,把他带到了警局。因违反禁令,要罚款14.5美元。14.5美元在当时是一笔大数目。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鱼雷’是你放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罚款我先替你交上,但这钱是我借给你的,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4.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2.惩罚的原则

不恰当的惩罚往往会伤害年幼孩子稚嫩的感情,影响家长和孩子之间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有着负面的作用。下面,我们将阐释几条惩罚的原则,希望能对爸爸妈妈有所帮助和启示: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告诉孩子,只要他犯了错误,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在生气时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不是故意的,爸爸妈妈也应该告诉他这是自己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负责赔偿。

但同时一定要告诉孩子,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爸爸妈妈将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和逃避责任,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惩罚必须坚决,而且要进行到底,要让他们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取消惩罚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了。

(2)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爸爸妈妈平时就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在犯错后将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机率。当孩子犯错误后,家长应平息自己的情绪,不要一时冲动而妄自随性惩罚孩子,而应该按照已定好规则行事。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父母才能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威信。

(3)惩罚的原因要讲清楚。

在惩罚孩子前,一定要向孩子解释受惩罚的原因,避免孩子稀里糊涂地就接受了惩罚。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到惩罚,他这样做错在哪里。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做法,不要让孩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有家长为孩子提供了正确的模板,让孩子知道了该怎么做才对,他才能对照着去做。

(4)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5)惩罚要适度。

爸爸妈妈应根据孩子犯的具体错误具体处理,不要搞“一刀切”,无论什么错误都用一种惩罚手段。孩子犯错性质是不同的,爸爸妈妈应分清缘由来进行处理。对于那些故意犯的、后果严重的错误,要严惩;对于那些无意犯的、后果轻的错误则应从轻惩罚。不要让孩子因犯了一个小小错误而受到过度严厉的惩罚,这样会让孩子因恐惧而拒绝承认错误。

(6)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即使哭也不能逃避批评及应该做的事。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辞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应当指出不足并适当给予惩戒。

(7)要及时惩罚。

不要对孩子说“等你爸爸回来再收拾你”、“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之类的话语,这并不适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这些话对孩子来说大多会起到两个作用:要么诚惶诚恐,只想赶快逃离家庭;要么不当一回事,把父母的话早忘了。这样无法起到惩罚作用。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做错了事,赶快执行你的惩罚措施。因为小孩子没有什么时间观念,等到他被惩罚时,早已忘了被惩罚的原因了。所以惩罚应及时,即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及时进行惩罚,指出其错误所在和应该承担的后果。比如发现孩子将家中的玻璃器具打破了,要及时指出其错误,并要求他立即将破碎的玻璃打扫干净,而不能等时过境迁,再来惩罚他。

(8)注意惩罚的场所。

对孩子进行惩罚应避免在公共场所和外人面前,孩子虽然小,但也是有自尊的,当众不留情面的惩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9)惩罚后的安抚。

孩子受到惩罚并改正错误以后,父母要适时地对孩子进行言语和行动上的肯定,不要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受重视了、被冷落了。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他之所以受到惩罚,并不是因为他是个坏孩子,并不是父母不喜欢他,而是他这件事情做得不对。

有些年幼的孩子在受罚后,会自卑地认为自己不是个好孩子,父母不喜欢自己了,从而情绪低落。这时,父母一定要给予安慰,告诉他父母还是喜欢他的,只是不希望他做错事而已,父母真心爱他,希望他能学好。这将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心理安慰,并为了获得父母的继续疼爱而避免犯错。

其实惩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取行之有效的惩罚方式。如果孩子很内向、很敏感,那么建议父母不要采用罚站等硬性惩罚方式,而是采用一些含蓄的惩罚方式,比如借助寓言、故事、童话,适当加以引申发挥,旁敲侧击,委婉地给予批评教育,或是惩罚他陪着父母一起干家务等等;如果孩子很好胜、很倔强,那不妨采取故意冷落他的方式进行处理,使之感到无声的惩罚,从而反省自己的过失。孩子在探索中学习与成长,缺点、错误在所难免。因此要慎用惩罚,只有真正爱护并充分理解孩子,才能正确运用惩罚手段,才能让惩罚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不能把一切寄希望于惩罚,更不能寄希望于体罚。在批评孩子时,家长应当唤醒孩子的“荣辱感”和“羞耻心”,激发孩子的“恻隐之心”,建立孩子的“荣辱观”,才会使孩子自觉自愿地接受批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